20091222

誰是敵人 Enemy who ?

昨天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有篇「馬總統的敵人 在哥本哈根」的文章,說到馬總統也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發聲,這應該是好事對不對?但一看內文,馬總統的名人投稿標題叫「現在大自然是主要敵人 Now nature is the main enemy」,說:『現在台灣的敵人不必然是對岸的中國人民(the Chinese people),而是氣候變遷導致的災難。所以今後台灣軍隊要以救災為主要任務云云...』

真是不敢相信!我還想會不會是誤會?所以真的給它連上去瞧瞧(在FAMOUS欄位拉一下就有),果然是真的!抓下來奇聞共賞:

Now Nature is the Main Enemy by President Ma Ying-Jeou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er like Morakot are not the unusual now, so we have to prepared for the worst. The military's job of course is to defend Taiwan, but now our enemy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hinese peopl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ut nature.

Taiwan armed forces will ha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as their main job. They have to change their strategy, tactics, their personnel arrangements, their budge and their equipment.

標題也許不是馬總統親自下的,可能是來自這篇報導--Taiwan's Major Threat Is Nature, Not China, President Ma Says。問題不是出在羊毛或羊奶,就是羊本身,所以救災不力被指責還自認無辜,可是把你們當人看呢!

不過,也不會太不堪啦!支持該篇提案的只有38人(比昨天多3人),是所有名人提案最少的,而,台灣的總統是可以換的!

20091216

哥本哈根輪組 the Copenhagen Wheel


定速車Fixie文化從年輕潮牌燒到時尚界不稀奇,ARMANI、CHANEL、LV紛紛推出單車時尚穿著、配件,甚至是信差包。這次去東京,各式時尚大小品牌,經常看到信差包等單車相關時尚精品。MIT麻省理工學院推出一個新計畫,也是從定速車發展出來的。

這個叫Copenhagen Wheel的輪組由哥本哈根市政府推動,由MIT SENSEable City Laboratory小組概念設計,技術部份則由Ducati與義大利環境局合作開發。大紅花鼓的核心技術居然用到F1賽車的KERS (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加力系統,煞車的時候充電,上坡或需要加速時則釋放能量。預計明年上市,首批就是交由哥本哈根市政府當作公物車,落實丹麥節能減碳的決心。

但是如何運作啊?網上資料雖然沒說明,影片上雖然有後煞,但實體Prototype則沒裝後煞車。所以,應該就是運用定速車踏板反擋的方式來蓄電兼煞車,必要時前煞輔助,然後用藍牙傳輸系統來驅動釋放能量加力。

這顆大紅單速花鼓還不僅只這個功能,還具備GPS、碼表、與iPhone相連等功能,可以提供行車、定位、交誼等資訊。甚至還有防盜功能,萬一被偷走,除了會發出訊號,還會設定踩踏變成充電模式,等到車子被找回,電也沖飽了。

價位呢?大約與一輛電動自行車差不多,那就很有競爭力哦!

定速車先鋒們,特別是以往被視為都會底層、命不值錢的單車快遞,你們真是屌斃了!可知未來世界都跟者你們走?!


單車遊學—跟著圖書館去旅行

圖書館,單車。有什麼關連啊?是圖書館要變身成旅遊景點?還是騎單車可以比瘋蛋塔更有文化一點?兩者應該都還蠻歡迎的!

這個活動由台中圖書館舉辦,聽起來就很酷,這個逐漸被主流常民生活邊緣化的機構,總算有點積極作為。活動從12/19,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中和四號公園)開始,除了邀請一些名家、藝人來演講、表演,關於單車、旅行與文學,單車部品抽獎;還有持續的活動,這個我比較有興趣。

其中一個是「漂書」活動。聽過「漂鳥」,我們也玩過「漂羊」,那什麼是「漂書」啊?漂書源自於歐洲,就是二手書的流通系統,透過不同的讀者、不同的地點取閱,強調共享與溝通,書跟讀者共織奇幻旅程。這是傳統圖書館跳脫框架的義舉,你可以捐書,取書,閱讀,送書(可以讓書到不同地方旅行哦!),然後再進行下個輪迴。

另外,在圖書館還舉辦了系列「閱讀.慢遊」等活動,包括區域單車路線、閱讀/演講/電影等活動,讓圖書館令人耳目一新。

遺憾的是,配合的圖書館好像只有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等17家公共圖書館,中南部無緣享受。期待,可以延伸出來,閱讀跟騎車一樣,都是無邊界的啊!

家園HOME

「為什麼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會砍掉他們僅存的最後一棵樹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就在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Toynbee )所說的一段話裡:

『文明之所以消失,是因為自殺,而非被謀殺』,復活節島上文明的沒落,正是因為島民無法解決自己內部的社會問題。」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來自「搶救家園計畫HOME

20091126

驚死人的能源效率 The facts of power efficiency

一個教授曾說過:腳踏車的能源效率高達97%以上;相比之下,汽車的能源效率約只有70%,而不打擋的摩托車更差。不過我找到的資料,還真是驚死人!

《單車幾乎不浪費能源Pedal power probe shows bicycles waste little energy》--provided b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在這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報告中,好的腳踏車能效率高達98.6%,即使狀況最差的腳踏車也有81%。所以,教授說得沒錯,但是汽車呢?隨便在網海上搜尋,得到的結果是:

「吃油的汽車平均能源效率是20% So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an automotive gas engine is about 20 percent.」
--How Fuel Cells Work--HowStuffWorks

「只有15%的能源是驅動你的車子...Only about 15% of the energy from the fuel you put in your tank gets used to move your car down the road...」
--Advanced Technologies & Energy Efficiency--U.S. Department of Energy

汽車的能源效率遠低於我們所想像的!第一篇其實是在比較油電混合車的能源效率較高,約是26-65%(依發電方式而異);第二篇來自於美國能源局官方資料,那更是驚死人的低,還圖解能源是跑到哪去了。大抵,車子越大、越豪華,或是SUV休旅車之類的,能源效率越低。

還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那篇報告還有一個重點,這是我以前都沒讀到或聽過的研究結果。就是影響單車能源效率(騎乘效率)的兩個關鍵因素,不過,這和有變速的單車比較無關,和定/單速車有決大的關係:

一、前後兩齒盤越大,效率越高
二、鍊條繃得越緊,效率越高


他們的研究出乎預料,一般以為鍊條潤滑與否反而不顯著。第一個比較好理解,因為齒盤越大,鍊條彎曲度越小,摩擦力因而減少;而第二項卻有點難以理解,不是繃越緊摩擦力越大嗎(先進可以釋義、驗證一番)?也難怪上次看貝哥哥調整鍊條,一定要調到板手敲下去,嗙的一聲等比反彈才罷手。而其他如輪胎胎壓與粗細、顆粒好像不在這個研究範圍中。

所以呢,車騎越多,賺越多!

20091125

失神的Yo La Tengo



走進府城的那條巷子,馬上就失去了方向,亂刀流砌的牆壁厚重地隔出庭院內、外的氣氛。誰住這裡啊?

繞過圍牆,稍微光亮的那一邊,每次出來都不一樣。整修很久的廟終於完成,台階似乎比以往更為高大,必須提腳踏上去。香煙繚繞,我卻清楚看見廟裡壁畫的柳葉飄。紅高牆外面傳進嗩吶和鞭炮聲,是熱鬧什麼呢?一個失神,我竟然給自己的褲腳絆倒,我也不記得有穿長袖...

出了巷口,看手錶才過了9分55秒,視線好像沒有剛剛那麼清晰,覺得已經過了很久...

20091124

選舉又來了



這是民進黨其中的一支。要平衡報導,那就來個國民黨的:



啊,搞錯了,以下這個才是:



國民黨的原版廣告其實很難在YouTube上找到耶!難怪會誤會...。選舉,台灣人的幸與不幸都在此,無法置身事外。那就1205謹慎投下神聖的一票!

20091120

慢跑通勤 Run to work 20091119

慢跑通勤,或者通勤慢跑,英文"Jogging comute", "Commute Jogging", 或"Run to work",好像還不是很定型。但這種行為又不是近來才有的,怎麼好像很少人提?

逛了一兩家運動用品店,當季好一點的慢跑鞋不便宜耶!花不到千元買了雙打折的鞋,不過很可能還要再買一次,因為才跑過一趟後鞋底邊緣的斜紋顆粒已掉了一顆!它其實也不是專業慢跑鞋,是單車/越野鞋。該花的還是要花,該專業還是要專業。

昨天跑了上下班兩趟(約4000公尺),好像沒有變得更輕鬆,汗還是流很多,是不是隔太久(近一個禮拜)?肌肉酸痛倒是不顯著了。相比,騎車就太輕鬆了!

20091118

騎車救地球 Cycling for nothing?


哈哈哈!大概很多人看到就要大笑!沒錯,你是對的,個人騎車的確無法解救地球!

這篇《洗澡洗再快也不夠:為甚麼個人改變不等於政治改變》,寫得當頭棒喝!
原文:Taking Shorter Showers Doesn't Cut It: Why Personal Change Does Not Equal Political Change

這篇文章有很多驚聳的數據和論點(我無法判定可靠性),節錄部份:

《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提高了全球暖化的意識,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電影呈現出的所有解決方法都和個人消費習慣有關──換燈泡、充飽輪胎、比平常少開一半的車等,這些都無法移轉企業掌控之權力,亦無法停止正在摧毀地球的成長經濟?即使美國每個人都做到電影的所有建議事項,美國的碳排放量只會下降22%,而科學界的共識,是全球碳排放量必須下降75%才行。

過去15年來,每年的情況都一樣:像是住宅、私人車輛等的個人消耗,永遠不會超過大約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最主要的消耗來自商業、工業、企業、農企業和政府(他忘了提軍事)。所以,即使我們全部的人都騎腳踏車和使用木製火爐,對能源使用、全球暖化和大氣污染的影響,仍然微不足道。

假設你是執著於簡單生活的行動者,把廢棄物的製造降到零,你回收所有的東西,帶購物袋上街,自己修烤土司機,你腳指頭已經露到舊網球鞋外面了,不過這樣做還不夠。由於都市廢棄物不只包含了住家廢棄物,也包含了政府辦公室和企業的廢棄物 ,於是你走進那些辦公室,手裡拿著廢棄物減量宣導小冊子,說服他們減少廢棄物,他們減少的量甚至足以抵銷你自己的部份。呃,我有個壞消息,美國的都市廢棄物只佔了總廢棄物的3%而已。

難怪教環保的老師,第一課開宗明義就說:「及時行樂!」。那,就不騎車通勤了、管他拔不拔插頭,反正也沒用了!是不是這樣?所以你說「騎車就騎車,不要扣著節能減碳的大帽子」是真知灼見、「爽就好」簡直天啟、勸敗唯物是口隘的...

是不是這樣?

除非...。作者是行動派,他要說的其實是後面的一小段。悲觀如我,也還相信有一點點的希望...

好消息是我們還有其他的選項。我們可以依循我先前提過的那些度過艱難時刻的勇敢行動者的例子,他們撐過了德國納粹、俄國沙皇、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他們不只表露出道德上的純潔,還主動反抗了身邊的不公平情況。那些人記得,行動者的角色並不是盡可能秉持自身的操守,以便在操縱專制的權力制度裡過日子,而是迎頭面對這些制度,把這些制度擊垮,這些例子都可以供我們遵循。

每次上路騎車,不為可省下一點點的碳足跡,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著什麼,而實踐就是力量展現,可能就會是最後的那一點臨界量,然後點燃改變的核炸彈。

實際一點,騎車上路,自己獲得的更多,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20091111

通勤慢跑Commute jogging



最近在讀《一生的自行車計畫》,裡面彙整了自從開始「專業」騎車以來所聽過的各種學問、故事與說法,包括騎車是否影響生殖的爭議、名人軼事、骨骼疏鬆症問題、爬坡要想像拉一根繩子、眼睛不要看向不要去的方向...。裡面也提到「交叉訓練」,以及很多拉筋、舒展的方法...。不過這本書也有翻譯書籍的缺點,和翻譯者對這個領域的熟悉程度有關,例如把"granny gear"直翻成「老奶奶齒盤」、"cleats"翻成「扣片」,有時候反而要猜想一下它的原文是什麼;還有,插圖很少,如果描述各種伸展的方法可以搭配簡單的插圖,那一定很有用...

從「交叉訓練」我想到了慢跑,因為長久以來只從事一種高強度運動,身體已經逐漸失衡。慢跑是很好的高衝擊性運動,但我又不是運動狂,絕對找不出另外去慢跑的動力。啊哈,「通勤慢跑」!

上次去倫敦,發現街頭很多人背著包包在慢跑,我還以為倫敦閒人不少,才會在市區慢跑。最近才發現,那其實是最新的通勤方式:上下班慢跑,或者搭配大眾交通工具。家離鳳山捷運站約2公里,每次走路來回都覺得很花時間,上次慢跑回家雖然跑不大動,還蠻有意思的。

昨天特地背著雙肩背包(而非我平時的信差包)不停地跑去搭捷運,晚上比早上去程更有勁一些,雖然只跑過三趟,感覺身體已經有調適了。接下來,我要去買一雙慢跑鞋,一個星期做一、兩趟慢跑/捷運通勤,而不是都騎單車,算是賺到的交叉訓練。

P.S."granny gear"就是(前)小齒盤,特別是跑車族笑那些前面三盤的說法。

20091109

ak專欄

【雜誌專欄】

「馬特洪峰—歐洲屋脊登山車之旅」,樂活單車No.34,2012.12
「Noway Anyway單車友善雙城計—日內瓦、蘇黎世」,樂活單車No.33,2012.12
「Noway Anyway, 單車友善城市—西澳伯斯」,樂活單車No.32,2012.10
「Noway Anyway! 單車城市—新加坡」,樂活單車No.30,2012.06
「大單車主義」,樂活單車No.28,2012.02
「Noway anyway—東京單車生存戰記」,樂活單車No.26,2011.06
「美西三部曲之山城Crested Butte」,樂活單車No.24,2011.04
「美西三部曲之登山車重鎮Fruita」,樂活單車No.23,2011.02
「美西三部曲之賭城InterBike秀」,樂活單車No.22,2010.12
「非關感傷的碎碎念」,樂活單車No.21,2010.10
「我的鐵馬打馬球」,樂活單車No.20,2010.08
「後八八MTB失樂園」,樂活單車No.19,2010.06
「仙丹與毒藥—一條自行車道引起的政策現形記」,樂活單車No.18,2010.04
「單車通勤2010」,樂活單車No.17,2010.02
「十年之後—無蕪舞」,樂活單車No.16,2009.12
「我與黃金GT的瑞士冰河之旅」,樂活單車No.15,2009.10
「賤老猴拖車歐遊記」,樂活單車No.15,2009.10
「2009Eurobike歐洲車展」,樂活單車No.15,2009.10
「幾堂倉庫自行車學校的課」,樂活單車No.14,2009.08
「你是哪種騎士?」,樂活單車No.13,2009.06
「卡鞋與我」,樂活單車No.12,2009.04
「單車通勤時代」,樂活單車No.11,2009.02
「MTB老骨頭之郡大林道」,樂活單車No.10,2008.12
「Get Fit, Be Pro」,樂活單車No.9,2008.10
「你對自行車道的看法?」,樂活單車No.8,2008.08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樂活單車No.8,2008.08
「單車尋寶」,樂活單車No.7,2008.06
「登山車行不行?」,樂活單車No.7,2008.06
「安全區之外—一場業餘登山車盛事談MTB症候群」,樂活單車No.6,2008.04
「舊金山三部曲3—時尚定速車」,樂活單車No.5,2008.02
「舊金山三部曲2—登山車發源地」,樂活單車No.4,2007.12
「舊金山三部曲1—別忘了騎單車」,樂活單車No.3,2007.10
「單車縱騎三橫經驗談」,單車誌2008環島特刊—三橫環島,2008.01
「單車專用或專車優先?」,單車誌No.31,2007.04
「談微笑單車上路」,單車誌No.30,2007.02
「門馬羅環線」,單車誌No.30,2007.02
「單車上大眾交通工具?」,單車誌No.29,2006.12
「台東聖山環線」,單車誌No.29,2006.12
「檳椰風情二部曲—六堆巡禮」,單車誌No.26,2006.06
「檳椰風情二部曲—阿猴城」,單車誌No.25,2006.04
「美國登山車溯源之旅」,單車誌No.24,2006.02
「探訪老七佳」,單車誌No.22,2005.10
「單車火燒島紀行」,單車誌No.21,2005.08
「嘉南平原早春巡禮—新營、後壁、鹽水」,單車誌No.20,2005.06
「府城巷弄」,單車誌No.19,2005.04
「南部登山車樂園—舊筏灣環線」,單車誌No.19,2005.04
「巴油池朝聖—記小鬼湖單車行」,單車誌No.18,2005.02
「阿朗壹古道越嶺」,單車誌No.17,2004.12
「單車遊馬來西亞西岸」,單車誌No.16,2004.10
「單車勇闖柬埔寨」,單車誌No.15,2004.08

【網路文章】
「單車友善之鑰—為《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序」,2012
「哥本哈根輪組」,2009.12
「驚死人的能源效率」,2009.11
「騎車救地球?」,2009.11
「通勤慢跑」,2009.11
「歐洲騎車真的安全?」,2009.07
「黃金GT贏家」,2009.07
「單車道嘗試錯誤」,2009.07
「單車道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2009.07
「體驗高雄小綠公共腳踏車」,2009.04
「令人擔心的自行車專用道」,2009.07
「2008美國單車與行人行為調查報告」,2008.10
「巴黎公眾單車初體驗My Velib' 2008」,2008.09
「減碳都市之我不要單車專用道」,2008.08
「減碳都市之西臨港線行不行?」,2008.05
「減碳都市之鐵馬海陸串連記者會」,2008.04
「通勤車正夯」,2008.03
「石油不會再便宜了!」,2008.03
「向波哥大取經」,2008.02
「七七宣言之59+8+6+4」,2007.11
「七七宣言之Hippie」,2007.11
「七七宣言之Dormouse said」,2007.11
「七七宣言之MTB destiny」,2007.11
「七七宣言之Like a rolling stone」,2007.11
「七七宣言之I'm a mac」,2007.11
「不騎車才危險!」,2007.11
「最有效旅的交通方式」,2007.10
「巴黎公眾單車系統成績單Velib Bon」,2007.10
「單車友善城市四大要件」,2007.09
「腓骨長肌憂鬱」,2007.08
「單車救援」,2007.08
「單車上路的環保守則」,2007.07
「單車上路指南」,2007.07
「定速車初體驗」,2007.06
「通勤車是下一波」,2007.05
「臨界量及其精神與做法」,2007.04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3」,2007.04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2」,2007.04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1」,2007.03
「臨界量精神」,2007.02
「擁擠的天堂」,2006.10
「單車專用道的造價」,2006.09
「參與高雄市單車政策白皮書」,2006.09
「單車專用道的迷思」,2006.08
「電台事件看網路2.0」,2006.07
「讀書心得—槍炮、病菌與鋼鐵」,2006.07
「單車文藝復興」,2006.06
「石油還很便宜?」,2006.06
「賣掉我的純真」,2006.06
「菊花夜行軍」,2006.05
「Messenger」,2006.05
「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規劃建議書」,2006.03
「單車騎士與空氣污染」,2006.04
「自己的或共享?」,2006.03
「大眾交通工具的單車政策」,2006.03
「給台鐵的一封信」,2006.02
「GPS vs CWM」,2006.02
「當美國不美國」,2006.01
「一萬英里的奇蹟」,2005.12
「破胎的Bullshit」,2005
「MTB紀元」,2001


【著作】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設計,2008
《中南半島28天—單車Safari》,串門文化出版,2004
《路徑1—台灣單車路線全輯》,串門文化出版,2001

20091029

優拉糖果的流行歌Yo La Tengo Popular Songs



優拉糖果又發新專輯了,畢竟這是搖滾樂隱沒年代僅存的奇葩,怪鴨是一點也不猶豫就買下來。收是一定要,但還是會期待像"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那樣的專輯,感有可能?

他們已經組團25年了,相同歲數的樂團,通常只剩出合輯與巡迴撈錢演唱會兩種剩餘價值。新專輯會不會只是買回來豐富CD櫃而已啊?!前面的幾首,精緻得不大像Yo La Tengo,難道真的要做「流行歌」?看到最後三首,9'27"、11'12"、15'51",一首比一首長,就爽了!那絕對不是「流行歌」。其中,More Stars Than There Are in Heaven,這就是等待的那首!停在那裡,不要長大,別老油條...



順便回顧一下以往的演唱會片段,Yo La Tengo還真是「反明星」,沒看過這麼不重外表的樂團,根本沒有所謂的造型或舞台效果。有個人留言說:
「i love it! they are so totally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funny and good at the same time. 我喜歡,他們如此同時完全專業跟完全不專業,同時好笑又好聽。」



就因為Yo La Tengo還持續在唱,時鐘繼續走下去,模糊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中間那條線,就會很清楚,滴答滴答滴答...

20091019

徵台力桑Tailison

Photo by 0027

台灣單速車歐力桑,簡稱「台力桑Tailison」,徵遲暮的單車中老年,須符合下列任一項描述:

.開始有點記憶退化
.開始有點遠視
.牙齒狀況不大好
.坐捷運有人會讓位給你
.注意力不大能集中
.有點老番顛
.處於更年前、中、後期
.和帥、酷或辣一點關係也沒有
.已經跟不上變速器的發展
.車騎到不知還可怎麼騎
.有輛單/定速車,或想要有一輛
.偶而也想風神一下,一齒搞定
.心裡有一點覺得:我還可以

所以,青年才俊、帥哥辣妹不要來,給我們一點起碼的自尊...

---->台力桑之假仙吃嘔冰

20091016

嗡嗡小孩 Children of The Drone

挖到寶了,先是貝哥哥介紹Internet Archive這個符合網路2.0精神的人類共同文化資料庫,所以可以去下載一些音樂等;然後打關鍵字"low-fi"(相對於高傳真Hi-fi,所以不是音響測試音樂),意外知道「嗡嗡小孩 Children of The Drone」這個團體。

這個團體有多酷呢?
第一,他們「沒有產品」,不發行CD、唱片、影片等,所有的錄音作品,歡迎非商業用途免費下載,萬歲!
第二,他們融合迷幻、爵士、環境、當代、民族音樂的即創作,他們稱為「Drone music嗡嗡之音」,真是讓我愛死了!
第三,他們作品都是即興的(Jamming),產量又多,所以幾乎保證不會聽到相同的一首,所有可以下載的到的,連續好幾天也聽不完,哈力路亞!
第四,他們就是酷,去他們網站逛逛...

嗡嗡小孩 Children of The Drone官方網站
Children of The Drone在Internet Archive的下載區


20091009

波尼 ㄟ姆 Boney M


如果真有黑人阿巴ABBA,那絕對就是波尼 ㄟ姆 Boney M。踢死狗DISCO時代,來自德國、紅遍全球(除了美國)的舞曲大咖。很奇怪為什麼美國不紅?是不是唱得太像白人(阿巴),讓有根深蒂固黑白情結的美國人無法適應?

反正很懷念...。上面的Rasputin還被高凌風翻唱成「心上人」


20091008

阿桂通勤車 ak Cycle Dark Jazz

我不確定把自己當品牌有沒有加分的作用?不過,這輛ak Cycle Dark Jazz,是輛好車:優質CroMo車架、鋁合金輪圈/不鏽鋼輻條,決定了它是輛耐騎的通勤車,不會像一般通勤車一樣,稍微撞了就要壞或歪,這是我最基本的要求。而其他的一些選擇,讓它有點個性。

水平後叉是定速車Fixed-gear的特徵,買個固定齒就是定速了,可以把輪胎換掉、擋泥板、煞車、腳立都拆掉,換個把手、座管(26.8mm),改車的空間還蠻大的;復古大盤、手把、煞把、坐墊等都是細挑的,雖然不是高價品,很訝異其實業界是可以有些選擇性的,不會所有的車子出來都一個樣子;其實外型算好控制,只要不亂加東西,就會有型。車子低調一點,穿著就比較顯著。

照著我的中古老爵士來訂製,老婆一直問我騎起來到底和原來的差在哪裡?其實騎起來完全兩種不同感覺,老的那台比較不穩、煞車感不佳,有點隨時會散掉的感覺,不過齒比較輕快;新的車很穩固,坐姿更直立,更有歐陸紳士/淑女車的感覺,可以用很久很久。

(目前已絕版!)

阿桂車相簿

阿桂車規格:

700C單速全天候通勤車
尺寸:L53、M50、S45cm(斜管女車)
顏色:黑、深灰藍
齒比:L.M 38:16 / S 38:18
CroMo車架、水平開口後叉
鋁合金輪圈、不鏽鋼鋼絲、擋泥板
C夾煞車、26.8mm座管
復古M型手把、煞把、大盤、坐墊
前貨架、中心腳立

20091001

我們都是一家人 We're family


果然一家都是人。年代處理88水災Call in有疏失,還怪罪報料的員工,現在被NCC抓到的確有漏報、輕忽之事。一派悲天憫人、正義凜然(我居然還用注音打得出這套中國字耶),真都是一家人,水乳交融,如膠似漆。

滿口仁義道德,有品來高級去。為了(被)統一大夢,可以黑白不分,價值淪喪...

人都是一家!

20090923

歐洲騎車真的安全Really safe for cycling Europe?

取道海德公園的倫敦上班騎士


很多人嚮往歐洲的單車環境,特別是丹麥、荷蘭等國家。如果環境不像那樣子,就不願上路,好像等待是唯一的選項。

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當然理想,不過,很多的地方一定沒辦法成為那樣的城市,所以就不要單車上路?

伯恩古城區

伯恩Bern是瑞士首都,有條很乾淨、水量大的河流經。市中心是古城,除了電車,好像只有行人,單車當然可以騎進來,但是鋪石路面並不太好騎,所以單車騎士也很少進來。外面其他街道,路面上都有整合自行車道,不過都不是半封閉或有實體區隔的專用道,只是畫線區分,並輔助單車號誌。也就是要跟其他車輛一起上路,彼此分享道路。我實際上路,不習慣的是左右轉有時要切換到路中央的待轉區,斜交過有可能把輪胎陷進去的輕軌縫,並判斷何者才是單車號誌。不過,只要一習慣,我想就可以順暢地騎車上路,至少汽車駕駛是習慣、且尊重單車騎士。

約克城馬路的單車紅停區Bike Box

在英國中部約克城York的清晨,就在我旁邊,一個闖紅燈的女學生,與一個騎跑車上班的騎士撞在一起,騎士大喊:WHAT ARE YOU DOING !! 女生自知理虧,爬起來一溜煙就跑掉;穿著螢光黃背心的騎士則察看一下車況,生氣地繼續上路。約克的馬路不是一定都有綠色的單車道(一樣沒有實體區隔),因為是古城的關係,有些路段十分狹隘,自行車道到這邊會消縮不見,意思不是到此為止,而是單車騎士必須更小心與其他車輛共用路面。而有些路段自行車道的寬度也十分狹窄,與路上汽車的距離很小,大家還是一樣上路。不過,路口讓單車騎士紅停的方格Bike Box卻很大,佔據單向車道的所有路幅,確保綠燈起步時,騎士騎在前面,等安全無虞再超車。

倫敦的定速車騎士

而倫敦,單車騎士其實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因為路狹車多,擁擠是一定的。台北的單車上路環境,可能不會差到哪去,而高雄則可以算是單車天堂,路寬又直,不大塞車,和倫敦相比的話。但是上下班時間,倫敦的單車騎士真的多,雖然沒辦法看出單車通勤率,但是任何一條街道,都有整排的單車騎士,而非三三兩兩。倫敦的單車騎士有些特色,通常都會穿螢光黃背心,運動裝扮,精神抖擻且車速都不慢,歐陸那種古典單車與隨性時尚的裝扮較少見,看起來比較嚴肅一點,嚴肅而認真地上路騎車。

歐洲的單車環境一定比台灣好?不對!騎車上路一定安全?那也要看人。但是單車哪裡都去,形成不可輕忽的潮流,歐洲就進步很多,不是硬體,而是觀念。

.歐洲行相簿:伯恩Bern湖中鎮Interlaken約克York倫敦London冰河MTB

20090819

從卡崔娜到莫拉克 The Heat is on


我印象中,造成美國近來最大災難的卡崔娜颶風,好像掃過佛羅里達州時風速本已減弱,進入墨西哥灣卻因為海水溫度太高(比以前高),結果就好像喝了蠻牛一樣,加速直奔紐奧良,而不是照例變成低氣壓,終導致潰堤大淹水。我找到的兩筆資料,也的確是如此:

美國卡崔娜颶風(Katrina)災害事件—初步分析報告(PDF檔)
天災哉?人禍哉?卡崔娜風災之問與答

海水溫度!!氣象局有沒有把這因素評估在內啊?看車隊網站就可以知道,莫拉克來襲前一週的熱浪,我們還渡過了最熱的一天。台灣周圍海洋溫度難道不會因此上升嗎(我是這樣想)?等颱風低氣壓一進來,氣旋一吹,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就像壓力鍋的鍋蓋被打開,水氣瞬間滾爆,形成有史以來水分含量最高的西南氣流!

颱風的中心風速並非與造成的災難成正比,和行進方向、停留時間長短還比較有關(區域也有差),而,周圍海水溫度會不會是更關鍵的因素?!

也因為卡崔娜颶風,當時的布希政府再也不敢硬坳人類活動非造成氣候異常的主因,不簽京都議定書也躲不了,全球暖化造成災害頻仍、氣候調節轉趨極端,這個命定要不要接受?而莫拉克災害既成,我們還要「概括承受」後續什麼磨難嗎?

做點什麼事啊!

20090806

香江夜雨 10 minutes in Hongkong


過境香港,可以進去香港島吃個晚餐。但,香港不是不夜城,真的是,兩家預計要吃的,一家中場休息,一家打烊了,荷李活街文武廟一帶的古玩店也大都關門,還不到8點。

隨便找了間茶餐廳,入夜的鬱悶終於擋不住,下起大雨了。慢慢吃也還是要進機場,困在永樂街一角,只能拿起相機拍雨景。先隨便亂拍,突然間,一個撐傘的女士讓我想起以往拍照的感覺。結果也許都一樣,但是這躲雨的十分鐘,可能會是對香港印象最深刻的。

其他照片

20090731

大林電廠之役 The battle of Dalin coal power plant


『最後環保署長沈世宏提議動用不記名表決,本來有環委對表決有疑慮,但沈說,「我在台北市都是用表決的」。』

最後結果7票對6票,1票棄權,只通過大林蒲電廠兩機組更新案,願賭服輸(他們本來就想蠻幹,結果居然出乎意料)。雖然不知道環委們怎麼投,但可以根據這些報導,來看環評會發生什麼事?什麼人說了什麼話?我把個人印象深刻的幾段整理下來,藍字是來自於上一篇的意見欄的相關新聞連結,灰白字是我的感想:

『最後審查小組決議「兩案併陳」送環評大會。高雄市環保局代局長劉俊一、科長林燦銘幾度計較一定要處理二氧化碳問題。但最後主席范光龍卻只表示,「你們的意見我會表達」。--第5次環評

審查從頭到尾避談大林電廠爆增的二氧化碳,高雄市議員吳益政甚至當場指著台電,「我們議會全數跟你抗爭到底」。但有委員卻以「二氧化碳並非空氣汙染物為由」,認為不應管制。

台電表示,二氧化碳減量優先在國內買,不足再到國外買,但買碳權的費用要加在電費內,電價要提高,由全民埋單。沈世宏立刻接口,「對對對,提高電價合理,這樣大家才會節約用電。』


二氧化碳已經被確認是地球暖化的元兇,居然可以大言不慚『二氧化碳並非空氣汙染物為由,認為不應管制』。如果不是污染物,如果台灣可以不理會國際,那麼他們為何還建議『境外經營碳權抵換大林電廠爆增的二氧化碳』等方式來折抵?他的意思是不是:「高雄多一點污染沒關係啦!去中國種樹就可以補回來,反正都是一家人」?而且還是花人民自己的錢去買碳權呢!一方面要增加發電量,另一方面電費又要貴,說是可以節約用電。高雄人還要苦果自己嚐。
他們是白癡還是我們是白癡?

『環評委員顧洋表示,只要台電增加洗掃街公里數,應支持給4座機組。環委陳鎮東說,如只給2座機組台電不會接受,舊機組汙染更大,他也支持應依台電所求,同意4座火力電廠更新案。』

啊哈,這是這次環評中台電提出最有「創意」的折抵污染辦法—買掃街車掃掉在路上的懸浮微粒。幾台掃街車?兩台!好,給你一千台,每隔幾分鐘掃遍高高屏所有街道,那有沒有改變污染的事實?上面是大林蒲火力發電廠附近的衛星雲圖,白線是馬路,比例有多少很清楚。掉到其他地方的不算污染?吃到胃裡的、吸到肺裡的也不算?我哪管你台電能不能接受,你會不會問殺人犯讓法律制裁他能不能接受?

『台電發言人杜悅元表示,原本四部機組搭配設計污染物減量計畫,現在只蓋二部,基於成本考量,將以污染不增量為原則,恐怕就無法減半。』

我一直在揣測杜悅元的意思是什麼?怎會四部燃煤機比兩部更可以達到污染減半的要求?!難道純粹只是見笑轉生氣,氣到話隨便亂說?會不會是因為買三送一?預算一樣花四台的錢,所以台電可以更有空間來做一些配合?兩台就巴巴實實,沒賺頭所以蔥也不用送了?還是因為兩部發電量不夠,所以要用其他更昂貴的發電機組來彌補?這又引發兩個問題:
一是那為何燃煤機組比較便宜?是不是快被禁用的東西,全世界賣不掉所以賣來台灣?
二是電真的不夠用嗎?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台灣本來就不用跟他們搶低成本的工業,應該發展量少質高的精緻工業才對,那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電啊!

『李永得說,高雄在舉辦世運後,台電又要給我們燃煤電廠,「我要用很難聽的字眼,那是台電在強暴高雄市民,而且是在談強暴2次還4次。」

為了說服李永得,沈世宏說,即使環評通過4座機組,「但決定之後,高雄市還是有權利。」』


李永得還說︰「如果四組都通過,市府會用各種方式,讓一組都蓋不起來。」,以副市長之姿,當然是比較沒「有品」。但是,我給你鼓鼓掌!如果真要抗爭,我會跟你上街頭!
而沈世宏的說法會讓我猜想:你就讓我們通過四機組好交差,之後你們要怎麼搞是你們的事。好深奧啊!所以,我又不禁又這樣想:你們通過兩組,高雄市也一樣可以讓一組都蓋不起來。是不是這個意思?好像又喝了一瓶蠻牛或能量In,來吧!感到精力充沛...

『郭鴻裕表示,「大林電廠是國土規畫的問題」,如果有人提議要在台北關渡平原蓋燃媒電廠,那是天大的事。高雄汙染密集,本來應該要往外移的(指燃煤電廠),現2部機組已經是妥協了。

環評委員林素貞奮戰到最後一刻,與沈世宏、以及政府機關代表幾度交鋒,毫不退讓。她說,世運期間她竟然在後勁看到藍空,印象深刻,「在高雄有藍空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我看到了。」她說,因為世運期間台電等汙染源降載,「高雄人的心願是發展綠色城市,應給高雄一個機會。」

20多位環保記者不顧截稿時間一起守候到最後,聽到表決結果,呼聲響起,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你或許不明白,為何環保記者如此動情?我想是,環保戰役總是輸的多、贏得少,再怎麼微小的勝利,都足以鼓動人心。』


郭委員理性陳述,真的是公道話!林委員,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動了其他委員,以致終於逆轉勝?不過,我們都被你感動,謝謝!

當然,地球公民協會李根政等環保團體,長期關注高雄污染問題,奮戰兩年餘,終於做出具體貢獻,值得另篇分享。

20090728

卑微的一等市民 Low end first class citizen


世運才歡喜、驕傲個幾天,高雄人,馬上就被出賣。唉...

你知道嗎?不管騎車的人多麼滿心歡喜的推廣單車,要大家多騎車上路,能省則省一點碳排放量,台電馬上要在高雄多排放1,079萬噸二氧化碳。環評就要通過(上下交相賊,以中國話說),高雄人你能奈何?

台電大林蒲電廠藉由更換舊機組,一下子擴增發電量為320萬瓩,比核四廠發的電還多,嚇人吧!而且全部都是燃煤機組,高雄人將有吸不完的CO2及懸浮微粒。而且,台電打著「全國總排放量減少」、「可以到大陸種樹償還碳債」的說詞,這種話可以耗咕?只因為高污染產業早就在高雄!?只因為高雄港的方便!?那台北不是也有台北港?

不給錢、扯後腿,雞歪來雞歪去(還有臉硬灌「聾疼」的名在主場館),歸功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及志工,高雄還是可以熱情地辦史上最成功的世運,一個「中華民國」的臉也沒有丟。您知道嗎?世運主辦期間,由於拜託台電、中油等高污染產業排休,高雄的空氣品質馬上提升到宜蘭等級。高雄人又不是要所有高污染產業立刻滾蛋,只是不要再繼續增加,能夠逐年減低污染,這是卑微的訴求吧!高雄人犧牲太久了吧!

這可不是特定政營的運動,今晚地球公民協會辦的燭光晚會,不分黨派一致反對(現場發言的議員藍綠比是2:1)。大家都要用電,但是這個燃煤發電更新計畫卻是獨害高雄,讓高雄人均碳排放量永保世界第一。

幸福感、光榮感,高雄人初嚐一等市民的甜美,但,高雄是不是一個怡人的友善城市卻非高雄人可以決定,你吞得下去?

所以,有何後續發展還不知道,但是個人可做的是:多關心這個議題;隨手拔插頭、節約用電(讓台電不能以缺電來恐嚇);多騎車上路,這個說太多了吧!請力行。個人不能代表車隊,不過以後我排的活動儘量不開車...。不就是盡個人棉薄之力吧!

更多地球公民協會相關訊息

我還有其他感想...

20090718

GT黃金賽贏家 The Winner of GT Golden Race Taiwan


ㄚ娘喂啊!系我啦!贏得GT黃金車...

這次GT盃鳳山水庫挑戰賽賽前團體練習過三次,還有人偷去練無數次,是因為這台全世界20台,台灣唯一一台的GT黃金車嗎(這是GT Golden Race系列賽的台灣站)?

還是不了解台灣站為何選在鳳山水庫?就是大坪頂,林園高中張教練一手打造的場地,也算是我們主場。好吧!既然一開始氣就往我們這邊靠,那就盡人事,尋求衛冕M40組,好有抽籤的資格。不過,我是不大相信我的籤運,所以別太在意,儘量就是了!

去年下雨,喜歡玩泥巴的我們車隊成績不錯,今年祈雨也真的下了,好像氣就一直集過來...。抽籤時,主持人吊大家胃口,先說是XC組,好,機率又大了一倍;然後主持人停了一下,但是有人在旁邊看到打Pass,耀德已經興奮到不行,說那兩個輪子是我的了...。我還是不信,結果,還真的是M40組的第一名贏回家。

那就是我!(車隊記錄

20090715

熱情與冷門 Warm & Cold


怎會這樣呢?一定是自己有問題!
以熱情來做事或生活是我主要的動力,不過傾向過去的好像都冷門。自己是覺得OK,但如果是團隊的事,這...不大好吧?
是要壓抑?還是管它的,繼續下去?

20090706

單車道嘗試錯誤Try and Error of Bike Way


「澄清湖環湖自行車道」的爭議又有續集。第二次改進會議還是被邀請,上次缺席,這次在烈日下搬完近四百箱到貨,勉強趕得上會議。

其實會議中誰是誰我都搞不清楚,鄉公所事責單位以及設計單位列席,依例解釋一下當初設計原由以及部份修改進程;主持人及處長雖然是上級機關,但也都十分客氣,要大家不要當個案處理,應該是單車道的整體改進意見,只不過這是最新的案例...。

儘管該車道設置之後兩個月內發生六起交通事故、高燈撞斷兩根,並有多起投訴...。事責與設計單位宣稱:「法律上沒有問題,設計也都符合規範」。而「以工程來解決工程問題」,「修改而不撤除」,「關於景觀的問題則堅持」,則是我聽起來他們的態度。

會議中主要的爭議是:在環湖路的最狹隘部份仍然以路沿枕木「實體區隔」出車道,由於車道僅寬135公分,扣掉安全淨空其實只有85公分,並不符合單車道設計規範。由於太過狹隘,騎在上面容易塞車,要是有行人走在裡面,那更是行不得也。所以很多騎士寧可騎在外面與其他車輛爭道,關於這點,他們還是強調這是休閒車道,騎士可以選擇不騎在裡面。但是原本會更安全啊!為什麼設計不當卻要騎士受懲罰?也造成其他用路人不滿。

雖然可以理解事責/設計單位如果拆除這些路沿枕木,會有自打嘴巴以及考核的問題。但是擺著或是如他們所提「彩繪以提高辨識度」的改進方法並不會解決問題,一直都會面臨被投訴甚至國賠的案件,真的要等到發生誰也扛不起的事故?

這當然不是個案的問題,而是所有單車「專用道」的問題。認為單車道一定可以讓人舒服又安全的騎車根本是錯誤的觀念!或者應該說,認為廣建單車道是拉風德政也根本是誤會一場!

如果用路人相互尊重、大讓小,且都各自具備一定的上路能力,加上法規確立,指標號誌清楚,那麼任一條馬路都是自行車道。休閒型自行車道如果要設立,不能光滿足單車族的需要,行人等其他用路人要一併考量。不然,如果十年後流行直排輪,那是不是要重新興建「直排輪車道」?

20090701

單車道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Bike way going to nowhere


最近幾個場合牽涉到單車道的問題,或自行車道、腳踏車道都好。原是本著「站高山看馬相踢」的消極立場,單車正熱,到底和我沒有密切相關,正如洪川說的:「單車道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單車道的問題說過好多次了,看著新近提出的問題,還真是熱鍋炒冷飯。

不過,好像躲也躲不掉了,台北千里步道正在論戰單車道的根本爭議(紅白大對抗),我被列入紅隊(反對單車道)代表,發了一點感言:

啊哈,有趣!剛好昨天看到關於愛爾蘭獨立的電影(從中間看,不知片名),片中最後分裂的兩黨共同的敵人應該是英國,為了理念不同(電影中指涉其實是私慾)結果互相殘殺...

嘉文說的是,雖然我掛在紅隊,看到小朋友騎車上路,我也會覺得應該要有單車道比較好。應該不是反對單車道,而是單車道的用途、形式、做法應該要界定一下。如果是從馬路中縮減汽/機車道而改設的單車道,或是藉由城市更新的建設如捷運沿線、鐵路地下化而重劃出單車道,當然多多益善啊!這是共識吧!至於從人行道中、綠帶公園等無中生有的,各位大大自行判斷吧!

不過,還是分享一下紅隊的我的心情:
我是怪咖?還是只因為我是Heavy User?我到哪裡都想騎車,每天願意單車通勤的里程是單程20公里以內,如果超過20公里,可能就不會每天騎。難道我要去的地方一定有單車道?如果有,我騎在單車道上所花的時間與體力,和一般馬路相比差多少?

有沒有單車道跟我的關係比較小,我比較關心上一般馬路會不會有問題,例如時速超過15公里會不會被開罰單?在馬路上被駕駛惡意驅逐...?

如果每個人都實際上路一陣子,會不會更有共識?非常卑微的感想..


不過即使不想和白隊(認為廣建自行車道才能達成目標)正面交戰,因為他們是主流意見,不成比例,打不起來。而紅隊裡也沒有共識呢!

倉庫自行車學校要體檢高雄自行車道,我話多了點,沒有唱反調的意思,只是我還是會覺得:從期待自行車道到反對自行車道,是一段啟蒙的過程。真正的問題還沒出現,因為大家都還沒有通勤上路,騎車還只是休閒或運動。

最近有個新建自行車道的案例,可以拿來分享,那就是「澄清湖環湖自行車道」。澄清湖是高雄近郊熱門單車路線,尤其是晚上,很多人喜歡環湖繞一圈,到底是公部門想要服務鄉親還是其他什麼原因,近期就蓋了自行車道,有次經過,隨手照了相,寫了篇感想,把連結寄給高雄縣政府看,他們再轉給負責工程的鄉公所,然後自由時報記者想要報導,再去現場會勘...。過一陣子,我收到高雄縣政府的開會通知,要我列席該自行車道的改進會議。

果然事前擔心的發生了,因為自行車道的行進障礙如不平、路燈座突起、狹窄等問題,讓很多騎士不會騎在自行車道內,反而更在被限縮的一般車道上與其他車輛爭道,險象環生;而責屬單位則說明這是休閒用途的車道,不適合快速騎乘。即使如此,假日親子在裡面塞車時一樣有安全問題,況且大貝湖路出口端,車道就憑空消失了呢!(因為工程標案範圍之外的,他們不管)

有邊界、一定範圍的半封閉型自行車道,要多長、多寬才夠?平時沒人用,假日塞車,這是合理的嗎?不管什麼理由,無限增設自行車道,如果是限縮其他車輛的空間還可以接受(先進城市皆是如此),如果是用到行人、公園綠帶等其他的空間呢?

蓋了自行車「專用道」,那你為什麼還要騎在自行車道之外?!單車族是啞巴吃黃蓮,非單車族則認為單車族太超過。這是硬性區隔的「專用道」的根本爭議之一,不要等到爭議發生的時候才來檢討,這條環湖自行車道還聽說要拆掉呢!道路可以共享,畫線分道是有一些空間可跨越,彈性運用,彼此空間更大、更安全!

解決之道早就存在了,就是街道巷弄等一般道路,空間充裕、四通八達,如果少開車,多步行、搭大眾交通工具、騎單車,那更是方便愉悅,根本不須再擴建,甚至可以縮減路幅增加公園綠帶。馬路無論鋪面、動線、視線都很優越,都是很棒的自行車道,有問題的只是配置和其他用路人的心態。危險嗎?開車需要學習且有執照,騎車也可以經過學習且認證(學校系統可以做得到),具備一定程度的單車能力就可以上路,其危險性和任何交通工具都差不多。

至於車友說:「自行車道比較漂亮,有景點,騎起來比較舒服」,但請問自行車道之前有沒有路?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到達?我所體驗到最棒的騎乘經驗都不是在自行車道上,難怪洪川的「單車道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我是再同意不過了,而且不僅只我...

20090629

麻痹Paralysis


《都柏林人Bubliners》頭一篇就說出了全書的主題—「麻痹Paralysis」

《都柏林人Dubliners》有了新譯本了,除了翻譯用心,還有更多、更深的導讀。我不知道該不該讀導讀?還是讓它保持朦朧的美,就像第一次讀到原文一樣。終究還是讀了一些,知道文字後面,喬伊斯別有用心。以下這段更是觸目驚心啊!台灣人...

「愛爾蘭在英國八百年的殖民霸權軟硬兼施的統治下,人民因長期模仿/內化宗主國的思想、價值、文化、生活習俗,早已將自己的文化自卑感,轉為對宗主國強勢文化的崇拜,敬仰,甚至於感激。這種扭曲的殖民認同深植人心,成為理所當然的『共識』。而這種殖民『共識』正是造成愛爾蘭人『麻痹』的根源。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理論指出,霸權的建構是雙向的:它是殖民者由上而下的宰制壓迫,及被殖民者由下而上的主動迎合,這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
——lxxiv,都柏林人,喬伊斯James Joyce 著 / 莊坤良 譯注,聯經

P.S.由這家出版,真是趣味!敢不會想不到啊?

20090620

高雄的世運 The World Games 2009 Kaohsiung


我們可不可說是「高雄的」世運?而不是什麼XYZ國的世運!

人家德國來的Sabine都志願在世運期間當招待義工,我們還在分這是不是前朝的政績?
那就自己來囉...自己來讚聲!

2009高雄世運官網
The World Games 2009 Kaohsiung

20090615

怪人來嚇人The Cure Rocks


怪鴨提起說她喜歡The Cure怪人的"Love Cats"。已經很久沒聽了,剛好到Youtube流連一下,還真不少:


這首"A Forest"是幾乎是The Cure現場演會的招牌,我最喜歡日本這場的版本(這邊有一拖拉褲的版本)。

Robert Smith還不只是主唱或花瓶而已(「剪刀手愛德華」根本就是模仿他的上妝造型),看了這些影片,才知道他的高音吉他幾乎就是每首歌的主調,沒事還要飆一段。當然,Bass手Simon Gallup也有很多人愛,Bass線乓乓乓打到肉裡面,酷屌一族。這首"Play For Today"一聽就愛上,是我對The Cure的第一印象,沒上妝的Robert Smith還差點認不出來。



有趣的搖籃曲,還有人翻唱...

也隨便找了些部落格或網頁資料看,The Cure的演唱會有個特色,動則三小時以上的超值現場,每次安可曲幾乎就是批批啪啪來個三、四首,還可以繼續安可個三、四次。幾乎又多聽一場演唱會,精彩又誠意,難怪粉絲與日俱增。他們是超過30年的老團,高齡50的團員演唱會絕不馬乎,絕無疲態,奉陪歌迷到底,難得!

我又想去唱片行把他們的專輯買齊了,特別是1985年之前的五張。因為啊,如果在幾首熱門情歌推出前就喜歡他們的人就知道我的意思,雖然「星期五我戀愛了」很好聽(多少是有點媚俗),之前的專輯更有一些獨特的標記,有種不鳥人的孤傲。

The Cure官網

20090531

黑琵返家八千里 Bird without borders



我們這代共同經歷一些東西,看著時代轉變。「我的一票選總統」是其一,雖然果實不一定甜美;單車風起雲湧,雖然我們玩的方式算「非主流」;黑面琵鷺保護區的爭取設立與族群數量增加也是,現在公視即將於6月11日晚10點全球首播「返家八千里」,應該是十分國際水準的生態紀錄片,期待...

20090529

台灣蜂蜜有身分證 the Real Taiwan Honey


自由時報有則消息,大概是台灣本產的蜂蜜將要有統一的標章。這樣的話,以後買蜂蜜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台灣產的,而且是不是純蜜。

還有如何判別是否為純蜜?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方法是,加水稀釋之後裝瓶搖晃,如果產生的泡沫經久不消(一、兩個小時以上),那就是純蜜,如果很快就消失那就是假蜜;真蜜顏色較混濁不透明,假蜜則比較透明;真蜜大瓶裝(大紹興酒那種)行情價格約250元,三台斤桶裝約500元,假蜜則便宜很多。

20090516

卡啦雞餐Chicken a la Carte



通常把轉寄來的網路文章看都不看就列入垃圾郵件。這次,真巧,因而得知這個網站:Culture Unplugged,一個線上影展,另類的影片(不是Youtube烏龍影音)傳播網站。可以一頭栽進去,看好多好多的創作影片,不僅只紀錄片、短片或動畫...

這篇是這季主題:「綠色不插電Green Unplugged」影展的點閱冠軍片。怪鴨說:「好沈重哦!」,但還是值得一看。

酸的東西到肚子裡變鹼的,鹼的變酸的;看到好的可能是壞的,看到壞的可能是好的。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20090508

為了蜜蜂種花 Mercy on Bees



「蜂群衰竭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是不是瞎操心?還不知道,不過,情況是:

蜜蜂從破蛹到死亡平均30天,從早忙到晚,如果有病就會自己死在外面而不會回蜂巢,以免感染蜂群。這幾年來蜂群衰竭的現象不只嚇壞了蜂農,整個蜂巢的蜜蜂不見了,大家開始擔憂如果蜜蜂真的消失了,那會如何?到底是什麼原因?有沒有得救?

蜜蜂是神奇的生物,傳粉、釀蜜,讓原野百花百果生生不息,其他動物或人們還可以分一杯羹。牠們會跳蜂舞,來告訴其他蜜蜂哪邊有蜜可以採;蜜蜂會叮人,但是叮了人牠也要賠上一命。不停工作、捨身為群,效率無與倫比。科學家解剖那些失蹤蜂群的殘存蜜蜂,發現牠們根本是營養不良、百病纏生,十足過勞。有可能是病毒,有可能是農藥,有可能是人類過於投機的壓榨取蜜...

有人建議應該要多支持本地健康蜂蜜產品,在自己陽台、小花圃種一些讓蜜蜂採蜜的花(當然是不噴農藥)。我想要去找一些花來種,希望有一日會有蜜蜂來光顧。

20090502

林生祥的野生 Growing up wild


因去了澎湖,錯過了林生祥新專輯《野生》美濃的發表會。一上市怪鴨馬上買回來,打開令人驚喜的版畫專輯封套,以不太舒適的姿勢聽了第一遍...

自從交工解散,林生祥先以都會藍調風2004《臨暗》來回望故鄉,有點距離、有點鄉愁,感覺像是腳步蹣跚的療傷旅程;接著2006《種樹》,與日本槍手平安隆(三弦)、大竹研(古典吉他)擦出火花,聽者歡呼林生祥的重生。不僅可以走自己的路,還走得漂亮、令人期待*。在那場美濃的演唱會,那首「後生,打幫」,我聽到了最棒的現場演出(比專輯版本棒十倍),三人合作無間,也是內涵、也是現場氣氛、也是音樂本身,大竹研把古典吉他飆到罕見的境界。此後,任何人、任何一個現場,我都無法不與之比較...

「在家是零星,出外像野生。外面風景惡,看天不由命。闖來闖去不用驚,野生較韌命」
雖說是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寫照,放大或縮小來看,都能共鳴。交工解散,鍾永豐與林生祥這對詞曲搭檔維持特有內涵;而音樂上繼續與大竹研合作,以清新的民謠雙吉他推出《野生》新專輯,這就夠了,再也不需要其他調味。



高興我們在南方,高興我們可以騎車就去聽林生祥唱歌,雖然這次錯過了!不過買到了專輯,而且還要買第二張、第三張來永久保存。

難道人生不是靠這些美好與感動串連起來的嗎?

再來一首...


曾感慨交工的解散,也寫過一段感想:
『我也是聽到第二首「風神125」就投降了,之前就知道原「觀子音樂坑」回到美濃改稱「交工樂隊」而投入抗爭歌曲創作...。以前在誠品時辦過街頭演唱會,「觀子音樂坑」也來表演過,當時他們玩搖滾,甚至是噪音,沒有特別印象。因為如果是這個領域,那「濁水溪公社」是太搶眼了,還唱到鄰居抗議,警察來取締,中止演唱會...。

在我聽搖滾的全盛時期,「黑名單工作室」是第一個讓我從「崇洋媚外」的取向中拉回來的,才知道像陳達是足以站到世界舞台的,陳明章那個破鑼嗓子居然可以唱出絕美無比的歌,音樂動人的本質是超越語言、國界與形式的。

知道《我等就來唱山歌》與《菊花夜行軍》也一陣子了,美濃反水庫運動已經獲致初步成果,鄉親的的訴求「暫時」獲得確保,聽不聽不用太急迫...。交工唱片封底的那一排字從「本專輯CD每張均捐50元予美濃愛鄉協進會,作為反水庫基金」到「本專輯CD每張均捐50元予美濃愛鄉協進會,作為推動永續生態運動及社區發展基金」,運動已柔焦,那交工還剩什麼?

拆開《菊花夜行軍》封套...,說是共鳴已經無法形容當下的感覺,好像一邊把插頭插進一萬伏特的搖滾電流箱,一邊又把傳統與工業發展兩條電線「阿嘶」在一起,轟然巨響!火花四射!要振奮人心,搖滾樂是太過在行,而要把脾肺肝腎皮膚汗毛淚腺瞳孔一起瞬間啟動,沒有多少的聽覺經驗可以。

我老家在縣道184西,美濃的隔壁,我的老家已經不在了,失根了。是我的情感投射嗎?即使童年時期都以敵對的心態來看待美濃,某某人和客家人幹架打贏了,我們會吆喝好一陣子。現在我去美濃的次數比旗山多,是因為短短7K的縣道184連接?還是共享那一片好山好水?還是象徵愛鄉愛土的黃蝶祭?

還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搞名目到美濃?還是交工的樂音?

在大家明天即將上路到美濃之前,回應小帽的「可以這麼說,永遠的交工」...』

20090422

香港印象 Hong Kong images 5

兩天兩夜香港行寫了五篇,也真是鐵雄!那就來Ending...

我們沒有要逛街購物,雖然也跑去飛球單車店逛,買了頂特價安全帽;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做的事,雖然我想要多看一點王家衛電影的場景。第二天臨時決定搭公車去香港南邊的赤柱,少走點路,體貼跛腳的怪鴨,結果正中她意。我其實想看異地重建的古蹟—美利樓Murray House,看看有什麼。周遭的餐廳、購物街蠻有遊憩勝地感覺,跳過異國風情與休閒風格,我們挑了一間茶餐廳吃午餐,要香港製造的。

其他吃的,我們在蘭桂坊附近吃了三餐,有粥、雲吞竹昇麵、文昌(海南)雞飯等,我似乎每次都挑對,怪鴨挑的都有點落差,特別是蝦的口味都偏腥;在廟街一帶的茶餐廳點了菠蘿油配下午茶,不是新奇的東西,但搭起來就有特色;最意外的是,最後的晚餐在廟街附近找了間燒臘店,怎麼點、怎麼裝盤、上菜的方式、與在裡面吃的人...,就有點像重慶森林裡面的路邊燒臘店。不是觀光客的,是香港人的燒臘店。

20090416

香港印象 Hong Kong images 4

第一次從海上望香港島,節比鱗次的超高大樓又尖又利,好像海膽。上次出差原本要進入香港島逛逛,但發生筆電遺失憾事而作罷。這次終於可以進入香港島,而且還住在半山腰。

來香港這幾天真不巧,下雨又鋒面來,衣服帶得還不大夠。來來往往半山腰、中環與九龍之間,人潮的動線不是從地圖或Google Earth上可以勾勒出來的。除了捷運、地下道等隱藏在地表的通道,像鼴鼠行動方式;在香港體驗到另一種,就是大樓與大樓之間的天橋通道,你可以從輪渡站上岸,然後一路走天橋,穿越許多個不同的大樓與Mall,順著指標,左右上下,3D的,一路到中環皇后大道,完全不著地、不見天。如果再加上那條世界最長(?)的電梯道,可以一直通到山腰。

猴塞雷!這是雨林猴子的動線。香港不是平面,起碼有三層以上,沒真的來走不會知道。

P.S.行前對「重慶森林」那段電梯道送別十分憧憬,我以為一路平、悠哉地走。其實是還是上下居多。

20090403

香港印象 Hong Kong images 3

香港島鬧區馬路幾乎不可能騎單車,不單是因為急陡,大部分的馬路雙線連路肩都沒有,如果有單車騎在前面,後面的汽車應該都沒辦法超車。基本上,香港馬路像是雲霄飛車的軌道,司機被制約在固定動線上往返,車與車、車與路面/牆壁/招牌/樹木之間都只有幾英吋的距離,不太可能隨意亂開。一輛單車在路上,可能會讓交通大亂,自己更是危險。

不過在九龍半島那一邊,卻可以看到載貨單車Cargo bikes,大部分是老爺車加裝前貨架。還有一種是前輪小徑的特化貨車,可以載更多,就像這種,往來在廟街一帶,載著菜、瓦斯桶之類的。不過,這些都是工作車,好像也沒有看到有人騎車代步,更不用說騎著玩...。

不過,香港還是有人騎登山車,像跟我們一起去舊金山的阿榮,也有號稱「亞洲最佳單車店」的飛球單車等車店,應該都是在新界或往中國那邊去玩吧?

那Fixie呢?網上找一下,真的有,這間還位在看起來是定速車黑洞的香港島中環,香港梗牙,Cool! 這邊還有香港玩家的YouTube影片,香港定,大不易啊!

20090402

香港印象 Hong Kong images 2

「香港腳」當然不是香港特產,香港人會說:「才怪!那是新加坡腳」,新加坡人會說︰「哇老ㄟ,是馬尼拉腳啦!」。反正,不好的、不懂的,一定來自他方,就好像我們說白人怪咖統稱「荷蘭人」。

跛腳之後,如果找不到廁所,那就更會讓人心情鬱卒。香港不是美國,廁所都鎖起來不給上,也不是廁所很少。只是捷運、車站裡面沒有廁所,那就讓我們意外。怪鴨喝了咖啡之後腸胃才會復甦,剛好到了中環捷運站。我想應該到捷運裡面去上(高雄捷運),就帶著進去捷運。沒看到廁所,還跟怪鴨保證「買票之後一定有廁所」(台北捷運)。結果最大的中環/香港站穿堂層裡面沒有廁所,繞了一圈,只好問店家,店家說「可以跟服務中心人員借員工廁所」,才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

不是沒有廁所,是配置邏輯不一樣,不需要的時候經常看到,如賣場角落或某段馬路一隅。不過,出國就是這樣...

20090330

香港印象 Hong Kong images 1

好玩的先不說,這是我們有限香港假期的扣分。

第一,腳痛。要玩也要做些體能/重量訓練,否則像阮某—怪鴨,第二天膝關節肌肉就拉傷了,變成跛腳狀態。

怪鴨只有非假日兩天的假期,又想出國,香港看來是個選項。出發前也沒做什麼功課,2天2夜而已,搞不好一間店就半天去了。

搭機場快線進香港,本想走路,但怕生枝節就搭計程車。地圖上看不出來的是,香港島劇烈的地形變化,繞了幾下,計程車好像火箭一飛沖天...。到了山腰的旅館(Garden View, 1 MacDonnell Rd.)才11點(原本預計11點半到)。

Check in放好行李,我們走路出門採買一些民生品並認識環境。走路下山直接感受香港的重力,人行空間有時在路旁、有時要下階梯、有時要穿過馬路...。是不順場,但還找得到動線。不久就到了蘭桂坊,山上安靜(除了車聲),山下就喧囂多了。回到飯店剛好看到「香港味道」節目在介紹波蘿(麵)包達人,看起來既道地又有特色,明天的行程於是有了方向。

隔天過午下雨,在北角捷運地圖上看到七姊妹街,淋雨找了整條巷子,是有間麵包店,但不是電視介紹的那一家。問了幾個店家,他們也說不知道,應該是在別區。因雨,放棄繼續尋找那家麵包店,也一邊懷疑,搞不好電視台是放煙霧彈,故意說錯地方...*。

波蘿包還是買了,而且也真的找到一家茶餐廳吃「波蘿油」(熱波羅麵包夾冷奶油)配奶茶,這是行前我所不知的香港特色下午茶(當早餐也可以吧?)。

傳說的波蘿包找不到,但是怪鴨卻傷了腿,她沒想到香港地形陡峭,也怪我走太快;我則以為,這是平時不運動的下場,要玩也要有本錢啊!

其他香港照片



*回台灣之後上網查了地圖,七姊妹街不只北角捷運出來那一段,中間被大樓隔開,往東邊還有好幾段...。所以,「香港味道」節目沒騙人,真有那間麵包店。

20090227

大中華肥皂劇 A big comedy


上次到中國廣東出差,坐在計程車上,我們才講了幾句,司機馬上插嘴:「一年365天我看台灣的電視超過350天」、「很爽,總統可以罵、還可以關...」

原來不了為何政論節目做得像是沒有完結篇的連續劇?這下子恍然大悟,他們拼的不只是台灣的收視率呢!台灣的算什麼....

20090214

高雄藍寶石 LTK's Sapphire

睡旁邊的問:「啊係好聽無?」
怎會好聽?「濁水溪公社LTK」從來住在「好」的對面,糞坑的隔壁,如果沒有惡搞,那就不叫濁水溪公社!他們出了新專輯...

那年畢業進入誠品書店企劃部,敦南店開幕,辦了連續三個月週末的戶外表演。我負責Live演唱企劃,邀請的樂團有糯米團、海豚、當時還以觀子音樂坑為團名的林生祥...,最爭議的一場就是濁水溪公社,唱沒幾首歌,警察就來關切了,附近居民抗議不斷。又撐了幾首,直到《強姦殺人》,主管要我上台中止演唱,否則不堪設想...。儘管很多人無法接受誠品書店邀請這樣的團來演唱,誠品內部其實沒什麼意見,凡是表演藝術,不管自己能不能接受,開明是誠品書店必要的雅量(儘管有可能是裝出來)。我還挺得意,誰叫我是PUNK迷,做點亂無傷大雅。那時還不流行「台客搖滾」。而現任團員中就有人當天首次看到他們傳奇的表演,台灣真正能引起混亂的樂團,LTK是祖師爺。

專輯名「藍寶石」是來自高雄的藍寶石歌廳,他們想做一張歌舞廳感覺的專輯,也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有聽頭的一張(蕭青陽美術設計就值得啦)。有沒有搞錯?還登上台灣唱片暢銷榜!這是個什麼樣的時局?非出於不敬,還是有點母豬賽貂蟬的感覺...。沒有人說LTK音樂好聽,也沒有人說LTK有氣質。我也不覺得LTK的專輯每張都該買,要就現場看他們表演,偶而蹂躪感官、踐踏品味也算有趣...

但我的確喜歡早期LTK的一些歌,1995年友善的狗出的「肛門樂慾期作品輯」,像《卡通手槍》、《黑貓仔堅》...。而《借問》,我覺得是惡搞歌的特級創作,趣味低級但有創意,曲式完整悅耳,啊,我是說龐克曲式,我也有偷渡哦!



有幾篇關於LTK:.
音速青春:LTK簡介
Sound and Fury:LTK一場顛覆苦悶的台客革命
我一直玩:LTK音樂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