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8

77宣言之 Dormouse Said

搖滾樂有一個支派叫“Acid Rock”,國內大部分都翻為「酸性搖滾」,不過這是字譯,正確的翻法應該是「迷幻搖滾」,也就是“Psychedelic Rock"。因為在特定族群中Acid指的就是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一種從菌類提煉出來的半合成迷幻藥,會擴張、扭曲人的感官、情緒、記憶及時間觀(另可參考「小小神經科學」的中文網站資料)。

在五○年代的美國,有些機構、學術團體或官方單位用LSD進行控制性、嚴肅的人體實驗,參與的大都是社會菁英,有些宛若靈修課程,直到六○年代中民間被禁止所有的LSD體驗為止,從此LSD即是負面的毒品中屬於不會上癮的一種。關於LSD的爭議就不再提,它對於某些特定族群的作用也難以憑斷,不過嬉痞年代的搖滾音樂圈卻有其顯著影響,就如迷幻搖滾。而「PC迷幻紀事」,除了刊載引人入勝的個人電腦(PC, Personal Computer)源起,還把LSD的作用交織在書中,作者推崇的個人電腦三大啟迪人物中,就有一位是LSD推廣祭師,這是不是駭人聽聞啊?

《PC迷幻紀事 What Dormouse Said》
作者:John Markoff
譯者:查修傑
大塊文化出版

該書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不過Steve Jobs從全錄實驗室帶走圖形化界面之概念而奠立個人電腦里程碑等大家比較熟悉的事件,作者只在前言中交代,作者要講述的是更早之前的,好比星際大戰前傳...。當時,晶圓矽晶片的製程已經被提出,某些人已經意識到電算機(當時還不叫電腦)不只可以做些數學運算的事,在國家支助下開始發展研究電腦的應用,當時有兩派意見,一派是把電腦當作是人工智慧,將來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人腦(機械論);另一派則是把電腦當作人的輔助工具,稱為「增益計畫」(人本論)。從後來的發展可知後者的概念促成個人電腦的發展與現今的使用習慣,人工智慧只存在在科幻小說與電影的想像中,儘管很多科學家也還未放棄。不過當此兩派完成階段性任務,兩者的精髓與人才部份流到全錄成立的「奧圖電腦實驗室」,所有現今圖形化界面、網際網路與筆記型電腦概念都於此成形,隨著CPU「摩爾定律 Moore's Law」的發展,也做出了成品「奧圖1號」電腦,看似未來一片光明。

不過,你知道故事不是這樣發展下去的,個人電腦產業的關鍵突破從來不是當時掌握豐富資源的大企業(指概念或應用而非研發),例如IBM、Digital、HP...都有機會宰制或延續整個電腦產業,不過都在決策過程誤判情勢而錯失良機。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全錄,「奧圖電腦實驗室」當時把成果展現給大老闆看,他有印象的居然是「沒看過有男人打字那麼快的」,拱手將成果讓給蘋果或將來發展網路瀏覽器的Netscape網景,乃至於豐收的微軟。想知這其間的來龍去脈與不為人知的關鍵,真的要看一下這本書,而且作者人本的關注超過科技,讀來一點都不生硬。

其他書介:
大塊文化
誠品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