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

汽爆後三多路人行道現況

三多路通勤心得寫完,高市交通局有專人回覆說明,都是有心要做好,值得鼓勵!
但是,交通局的腹案果然是單車上人行道...。那我就上班途中,隨手拍些照片(沒有特別等待取景哦!),來瞧瞧現在的三多路氣爆段人行道是什麼狀況…


這張是在三多/輔仁路口,果然,以前還沒注意已經立了行人(優先)/自行車共用道牌...。路上一輛汽車正切進「機慢車道」。回過頭來看人行道,你覺得是一片坦途嗎?即使已經拓寬了…



這張在河南/北路口,阿伯也是在路上騎車。人行道怎麼看都不是應該要騎上去的吧?!



這在消防隊苓雅分隊前(三多派出所),機車亂停,在人行道騎車方便嗎?



三多路/福壽街待轉區也切去人行道一大角,要費多少心力在這上面騎車啊?



三多路/福壽街口,看到自行車道了,但是有沒有怪怪的?曲折蟻行的單車動線,機車進出停放,連行人都沒空間不是嗎?



加送一張三多/凱旋路口的行人(優先)單車共用道,輕軌全線施工又將打掉重來的路段。這正是共用道不應存在的經典範例:鋪磚的人行道適合騎車嗎?狹小的人行道適合共用嗎?

我講重一點的,就是這種共用道,造成行人與單車族衝突,也讓單車在馬路上沒有地位,開車族會認定既然有了單車道,你為何上路騎車?嚴重危害單車騎士安全。可是台灣以及全世界的交通法規,單車是要在馬路上行駛哦!



之所以目前高雄市沒有太多反彈,是因為人行道上行人與單車都不多,問題不大?還是高雄人忍耐力超強?這難道不是公部門應該檢討改進的?就算高雄市打算特立獨行,所有的人行道都改成單車共用,解決有一段沒一段的問題,難道不應先處理騎樓/人行道佔用的問題?先論行人行得通嗎?

總結,單車上人行道:行人嫌,汽車欺,陷單車族於不易。

20150126

公共單車30分鐘免費的意義

(Photo /Tokai)

KP的公共單車施政意向引起一些討論,使用者付費是KP或許多人的觀點。但是這30分鐘是值多少?

從頭到尾,公共單車設立的意義就是這30分鐘,我覺得...。計較這30分鐘沒有意義!核心價值就是鼓勵使用單車並抑制私有汽機車。不然,就砍掉重練!要推滑板上班吃到飽、慢跑上班運動、公車坐免驚、電動汽車共乘社會、走路上班補貼、汽/機車上路稅...,都行!就是要不要鼓勵永續交通政策而已。

若是使用交通工具通勤的時間少於30分鐘,走路可能是最佳選擇。反之,不是開車、坐公車/捷運,就是騎腳踏車。哪一種最經濟、方便、健康無污染?應該只有唯一。還沒這麼多人騎車上路的原因,除了個人身體因素,就是認知與大環境,所以才需要「公共」補助與推廣。每一個有公共單車的城市或地區,哪一個不是如此?30分鐘就是硬道理,會讓人想要改變習慣!

就經濟層面,這幾種交通產業,哪一種才是真正在地產業?可以創造最多在地價值?還是單車啊!有世界牛耳的捷安特在後力挺(我相信他們也是不計代價在做),倒退嚕,不是選項。

就個人觀察,公共單車是台北交通轉變的契機,其意義不下於KP當選台北市長。台北公共單車所引發的問題,不是公共單車政策本身,是一個城市根本的單車友善度問題,自行車道健全與否還是其次。藉此逐步建立以人行/單車/大眾運輸為主的交通觀才是重點與待努力方向*。

如果只是「使用者付費」這個理由,還要不要再想想?


* 讓公共單車騎士回到馬路騎車(而非人行道)才是要務!

20150120

氣爆後三多路通勤心得 After explosion

先說結論:三多路氣爆之後馬路重新鋪設完成,單車友善倒退嚕…(是說以前也沒有多友善)

一開始回到三多路通勤,並沒有太去注意新的和舊的(氣爆前)有何不同。是幾次被汽車從旁幾乎擦身而過,我才開始去注意何以之前很少這種狀況,是因為新路線道配置的關係嗎?

以前三多路(凱旋路到高速公路段)是單向雙線道,其內側車道(汽車專用)基本上同寬。外側車道或有路邊停車格而窄於內側車道,雖無標示但以用路習慣,外側就屬於機慢車道。偶有汽車開進來,但因為其路幅不足,所以與機慢車必是差間而前後羅列,如果有汽車想超車就一定得切進內側車道。其實對於大部份的人而言,還算習慣而安全。

而新的配置,先說好的:取消很多停車格,人行道也大多向外擴張,雖維持單向雙線,但是在路口有調撥的左轉道而變成三線道。如果是開車的人,應該會歡迎新的道路系統,更順暢好開...。那對騎腳踏車的人問題在哪?

我覺得問題出在外側車道現在與內側車道同寬,所以汽車駕駛會認定這是兩線汽車道(也沒有標示機慢車道),自然雙線都佔用。那機慢車騎哪?自然是外側車道,機車與汽車同速也許問題不大,騎腳踏車的人又騎在外側車道更外側的地方,其空間恰可讓一輛汽車「穿」過,所以不耐的駕駛頻頻從你身邊擦過…

我的自救之道,務實地:更為大膽「佔中」。我要比以前更騎在外側車道的中間,讓汽車駕駛不能見縫插針,要超車請切內側車道,適度維護我的路權,寧可被按喇叭也勝於被擦身超車。

公部門的補救之道,行行好:請在外側車道加劃自行車道(但千萬不要把單車道又上人行道啊!)。或重新劃成一寬(內)一窄(外)的雙線道,我真覺得以前那樣劃是有智慧、佛心來著…

P.S. 這是我每天騎三多路通勤的感想,道路設計真的是蠻高深的。就算台灣單車通勤人口還不多,我們的聲音很小,看遠一點,真的要多多鼓勵人們單車上路(節制開車)。不過,還是要嘆一口氣,即使KP新政,在公共腳踏車以及公館行人徒步區的施政意向,真的是一起倒退嚕…

20150106

我又不是要騎自行車道 Bicycle lane or not

這次元旦假期四天都在國境之南騎車,兩天公路(On-road)180K,兩天Off-road 70K。這大概是長鬃山羊騎乘形態的延續,儘管車隊幾乎沒有例行活動,但經常性騎車的所在多有,熱度應該還是有在傳導。哪一種形式都可,Cycling is healthy and fun. 有些人把健康放多一點,有些人則愛玩多一些…

健康、樂趣,還有環保議題,鼎足的另一個面向也讓我熱情持續。單車友善大家先看的是自行車道,那就來說說這幾天看到的關於自行車道:

縣道200自行車道

恆春往滿州的「縣道200」大多維持雙線,在路邊畫出「自行車道」之前就是騎單車的好路線,出風鼻「成羊禮」最後的榨乾儀式就是從九鵬騎回滿州,淋漓盡致的放空飛馳。現在可能是騎車的危險路段哦!
在新庄/下滿洲路段,原本就狹窄的雙線道也都畫有自行車道,可能有人違規超車肇事,現在在雙黃線上又加裝分隔防撞桿。汽車行經此路段會離黃線更遠(因為有實體)而切進自行車道。汽車只要不讓,都幾乎擦肩而過單車騎士。
這是標準的因錯就錯,且完全是汽車觀點。 為了防止違規的駕駛肇事,而侵害自行車或慢車路權。沒有特別要對抗什麼,只是這個防撞桿一設(與畫自行車道抵觸),原本還算OK的行車狀況,現在自行車騎士行經此路段要特別注意!

自行車道創造地方經濟一例

國外常有報告指出,原本車滿為患的街道一改成禁止汽車進入,沒有預期的危害當地經濟,反而創造更好的遊憩購物環境,一如紐約時代廣場,還有哥本哈根Norrebrogade街...。恆春居然也讓我發現一例:
南灣往恆春上了坡,在往鵝鑾鼻叉路前,不知何時做了自行車道,和主要道路隔著行道樹等綠籬。這原本是兩個旅遊景點間的過路,汽車呼嘯而過的路邊社區,因為這條自行車道,創造出一條平行的慢速街道。更多行人或自行車騎士會想停下來的點,商家生意更好,且越開越多,像是沙漠綠洲的形成。我們就因此停下來喝杯飲料再走,雜貨店老闆娘甚至說他們會抗議騎進來的機車。
上次那篇單車友善建築十要點,不就是 第四點「型塑地物以控制騎車速度」的具體實現,雖然這算歪打正著!

P.S.經再次確認,此段為「人行/自行車道」無誤。對比從墾丁到南灣的道路配置,「一開始是設機車道」的說法應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