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單車友善建築十要點 10points
一、讓單車在建物內方便使用
Make bicycles handy things to use within buildings.
二、讓單車變成從家裡最快的出發方式
Let the bike be the quickest way to leave home.
三、遮陽擋雨設施
Weather protection
四、型塑地物以控制騎車速度
Sculpt the terrain to control cyclists’ speed
五、讓單車騎士與行人和平相處
Make peace between bikes and pedestrians
六、由單車騎士觀點地圖來看城市
Appreciate cyclists’ cognitive maps of their cities
七、騎車能溶解移動性與通路的矛盾
Cycling Dissolves the mobility/access dichotomy
八、分散式商店
Dispersal of shops
九、雪墩概念
The mogul-field concept
十、提出挑戰
Provoke with proposals
標題先出來。先前有幾個分享都是從這篇開始(10 Points of a Bicycling Architecture),作者Steven Fleming出版了"Cycle Space"一書,這篇就是其一論述。從標題及解說圖可以看出大概,主要意涵就是如果一個城市要做到單車友善,可以藉由城市建築更新、替換的過程中,融入這十大概念。特別是如果要扭轉(美國)城市以汽車考量的建設思維,而作者認為是走錯了方向。
高樓大廈的建築方式是完全的汽車思維,盡量在有限地基範圍蓋得越高、容納越多人口越好,以便興築大馬路,讓汽車來滿足移動的需求。所以大賣場、攤販集中區、鬧區等分佈型態隨著發展起來。後來,汽車無法到達每個點,必須停到停車場,然後走很多路,甚至再搭大眾交通工具。不但沒有更方便,甚至導致更多缺陷,如下圖(也是從Cycle Space這本書而來)。
如果城市可以更新,這十要點就值得參考,不只是蓋單車道而已。建築物內部要能容納單車的存放、牽行,甚至騎行;新的住居要讓單車非常方便進出,台灣很多大樓不讓單車進入就很荒謬;城市中多多遮陽擋雨的設施...。
作者提出「雪墩概念The mogul-field concept 」, 初次接觸這個字詞,從前後文、另外google...,才拼湊出應該是「雪墩」,而不是「大亨」或「蒙兀兒」。意思就如滑雪時常見的雪墩地形,它自然形成障礙,讓行進速度減慢(拿它來當越野挑戰是另外一回事)。雪墩概念運用在此,就是在道路上設「墩」,以減緩單車騎士的速度(也當然就對行人友善)。
這個墩,可能是商店、造景或建物的墩座,有意無意讓單車騎士停下來的點。衍化下去,墩上可以是個集居建物,並且有通道(高架或地下),讓不是目的地的單車騎士可以快速通行。建物本身就具備前三點的設計,所以上下、進出建物都可以騎行。而商店就可以依單車通行的特性而分散,打散移動性和通路的矛盾,形成一個無污染、安靜又愉悅的社區或城市。
這個挑戰夠大吧!
20141214
怎樣才叫單車友善城市?
一講到單車友善,大家直接望向西歐,剩下的議題是到底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哪個才是單車首都?以及倫敦、巴黎或那個德國城市可以相提並論...。
週日晚抽離電視前彌留狀態,上網找一下時事,出來的頭一組議題就是美國「單車友善社區/城市 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
美國單車友善社區分為:鑽石、白金、金、銀、銅,五種等級。其評選量表圖讓我想要放大來看...
裡面除了以前提過的單車友善4E,還有幾個根本數據(Key Outcomes),如:騎車通勤率(Ridership)、每10公里單車事故率(Crashes)、每10公里單車致死率(Fatalities)。
4E裡面我們幾較熟悉的Engineering工程方面,取兩項來看:一是「單車路網的比例」,最低的銅級就要有26%,也就是每100公尺道路就要有26公尺有單車道;二是「主要幹道有單車道的比例」,銅級也要33%的主要幹道有單車道。美國目前雖然還沒有鑽石級的社區/城市,但是白金級已經有4個,而且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單車友善社區/城市。光依此量表台灣應該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入列。
而在Educatin教育方面,有一項是「中小學提供單車上路安全課程」的比例,最低的銅級要有33%。我們的標準是不是還離「汽車/石油文化輸出」的美國很遠?!
P.S. 隨著年紀增長,突然發現,也只有小確幸可以追求了。能作的、可以作的只有這個:在玩樂之外,看腳踏車還有什麼是值得關注、分享的...
週日晚抽離電視前彌留狀態,上網找一下時事,出來的頭一組議題就是美國「單車友善社區/城市 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
美國單車友善社區分為:鑽石、白金、金、銀、銅,五種等級。其評選量表圖讓我想要放大來看...
裡面除了以前提過的單車友善4E,還有幾個根本數據(Key Outcomes),如:騎車通勤率(Ridership)、每10公里單車事故率(Crashes)、每10公里單車致死率(Fatalities)。
4E裡面我們幾較熟悉的Engineering工程方面,取兩項來看:一是「單車路網的比例」,最低的銅級就要有26%,也就是每100公尺道路就要有26公尺有單車道;二是「主要幹道有單車道的比例」,銅級也要33%的主要幹道有單車道。美國目前雖然還沒有鑽石級的社區/城市,但是白金級已經有4個,而且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單車友善社區/城市。光依此量表台灣應該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入列。
而在Educatin教育方面,有一項是「中小學提供單車上路安全課程」的比例,最低的銅級要有33%。我們的標準是不是還離「汽車/石油文化輸出」的美國很遠?!
P.S. 隨著年紀增長,突然發現,也只有小確幸可以追求了。能作的、可以作的只有這個:在玩樂之外,看腳踏車還有什麼是值得關注、分享的...
20141119
蟻行YouBike
要幫微笑單車講講話(不是那個微笑單車),是這個YouBike,大家應該也不會搞錯…
趁上台北喬車展攤位時去拜訪了阿綸,利用捷運、也在公館一帶逛了一下。人行道被時而竄出的YouBike...,啊!不只啦,各種腳踏車在人行道上東鑽西繞,甚至也騎進騎樓。不能說是刻意在人潮間衝撞出行進路線,倒像是蟻行,蠻卑微的,我覺得...。
輿論很多不站在YouBike這邊我知道,像這新聞片段,只有計程車的片面行車紀錄,對錯先不論,媒體顯然就把單車騎士先鞭一頓再說...。他只是恰巧騎YouBike而已啊!還有摔車保險的問題,真的不能要求媒人包生子...
先前劉克襄老師不是也寫過一篇關於YouBike的文章?那也不是YouBike的錯,是騎的人的行為,包括其他非YouBike騎士。不過,劉老師或許想責成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公共單車系統,冀其發揮推衍的效用,讓城市更慢行悠活,苦口婆心,也是美事。
YouBike,你是要蟻行蝸居?還是要御風上路?
回到馬路上騎吧!早就說拿來當範本的日本人行道變通騎車已經改回正道,歐美先進城市已經幾乎沒有人行/自行車共用的委屈了!
如果是13歲以下小朋友或70歲以上老朋友或有特殊狀況(依日本例),人行道也不是硬性都不能騎。其他,都有能力也應在馬路上騎車(如果沒有分隔型的自行車道),剩下的是政府的責任,讓大家可以安全的上路騎車。YouBike大大幫幫忙!有關單位幫幫忙!
P.S. YouBike租還與管理系統真的是世界級,相對的比較先行的高雄C-Bike就有點落漆,租還太費時...。還有,公共自行車系統如YouBike,之所以承受比較多責難,正因為它的效用。陣痛要熬過去,大家加油!回到馬路上騎車,越多人上路越安全也越方便!
20141117
單車上路安全又一章 Cycling safety XYZ
臉書的問題就是資訊稍縱即逝,沒營養的一堆,想找的又找不到...。都忘了是從哪裡看到本文:Boardman: Why I didn't wear a helmet on BBC Breakfast,幸好用關鍵字" helmet, cycling"從網海裡找了回來…
之前不認識這個人,也不知道他有個人單車品牌。Chris Boardman,他應該是英國除了霍伊爵士(Chris Hoy)、盤哥(Mark Cavendish)與佛洛姆(Chris Froome)之外另一位英雄。左圖符合他的形象,但是右圖卻讓英國人抓狂!不是右邊的他比較帥嗎?(話說叫Chris的英國人怎那麼會騎車?)
事件起因應該是這個BBC Breakfast早餐新聞的片段,只因他在這個講單車安全的片段中沒有載安全帽與穿反光背心,就被抨擊不良示範,叫他白癡,虧他還分享五大安全上路要訣…
他的回應就請看第一段的原文連結,文中提到的荷蘭單車尖峰時間影片值得一看…。這個號稱最單車友善的國度,影片中可有看到戴安全帽的人?
這件事雖然遠在天邊,但上下有心要推單車友善且都要通勤的近在眼前,我是完全同意他的說法,若有上媒體的機會,我也一定要帥帥地平常穿著上路。上次說的「佔中論」就是他說的五大安全上路祕訣之一:穩住你的路權(別騎太靠邊而讓車子有機會壓迫)。其他四項應該是:規劃通勤路線、路口及圓環要特別注意、遵守號誌/法規並正確比手勢、別騎進車子內側/離大車遠一點...(謝謝Miles的聽寫)。
大家雞蛋裡挑骨頭的安全帽以及反光車衣問題,甚至不在他的十大安全上路要訣裡面。我想他上電視刻意不戴安全帽(這在美、英、德等國特別強調)是有用意的...。一如推單車友善,自行車道不是唯一要件一樣。安全帽、反光衣等人身安全裝備,都只是個人方面的小事。真正要關心的是,你的城市或政府單位如何讓大家願意(更厲害的是喜歡)單車上路?
再看這篇吧!The best thing about a bike-friendly city isn't the bikes- it's the city. 一個單車友善城市最厲害的不是單車,而是城市本身
P.S.發現一個老學究網站:Bicycle Safety,頭一句話也是:「Wearing a helmet will do absolutely nothing to prevent you from getting hit by a car.戴安全帽完全不會防止你不被車撞上」
20141102
Noway Anyway—紐約紐約
「Give me such shows— give me the streets of Manhattan!
給我這樣的節目—給我曼哈頓街頭!」 — Walt Whitman 華特·惠特曼
每個旅人都有Culture Shock
英國友人Miles曾說,第一次到紐約的震撼,比到文化差異更大的香港還要大很多。我有點懂,第一次到檳城,光是一間華人雜貨店,就讓我腦波超頻,急於比對異同間的曖昧。而紐約,我老弟首次拜訪還特定去聽Yo La Tengo現場,帶回來親簽專輯給我的紐約,大失血多出來的行程,一定要來啃一下大蘋果。
降落在可說「落魄」的甘迺迪國際機場,搭地鐵進市區,大片移民之城從兩邊窗戶開展,有色Yo青少年與NYPD…哦…是地鐵警察在月台捉迷藏。轉搭兩線地鐵,進入康尼島(Coney Island),走路去找我訂的民宿。老舊又吵雜的鋼構高架地鐵、地鐵站外長草與陳年垃圾,街上發臭的廚餘污水,看不懂的招牌(非英文)…。所以,我要儘快騎上腳踏車,扭轉紐約給我的第一印象!
紐約公共單車或租車
從負分開始的紐約,嘗試租公共單車,又讓我扣掉一些分數。你知道紐約公共單車只吃萬事達卡?我出發前看了好多介紹,就是沒提到這一點。特地打電話去問,如果沒有Master Card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租用?服務人員以愛莫能助回答,搞不好她遠在印度某處,不可能跟你講怎麼辦…。
紐約的公共單車和地鐵的價差,剛好跟倫敦相反。基本上,在紐約搭地鐵很便宜,公共單車算貴;倫敦則地鐵貴,使用公共單車是首選。至於租車站密集度與分佈情形,倫敦也略勝,紐約目前只在曼哈頓區和對岸的布魯克林區(部分)才有公共單車,但只要是有的區域,密集度就還算不錯。
只有VISA卡的我,就只好去租私人單車了,這在觀光區如布魯克林橋(Brooklyn Br)附近或中央公園都可以租到,不難,只是比較貴,一天從19美元起(24H過夜則44美元起)。
紐約綠園道單車行
紐約也不能免俗,在藍帶或綠帶上都有自行車道。我先在中央公園租了跨日單車(24H),雖然中央公園夠大夠有歷史,在公園內騎單車實在不是我的菜,反正直到明天還車,我是一路騎到底,包括來回我住的25公里之外的康尼島。
如果從中央公園往西切,就會來到哈德遜河畔公園的自行車道,對,就是你如果當天在這邊騎單車,就會剛好目睹索倫伯格機長把全美航空1549班機安全迫降哈德遜河的奇蹟。沿著哈德遜河綠園道(Hudson River Greenway)的自行車道,往南就可以到無畏號航母、號數碼頭遊憩點、克林頓(Clinton)古堡、往自由女神像渡輪所在的巴特里公園,以及附近那隻銅臭牛。一直到布魯克林橋、曼哈頓橋(Manhattan Br),繞到東河(East River)畔往北…。
而兩條歷史大橋都有自行車道,不騎上去就枉來紐約了。常看到影劇場景與他人照片中的這兩條橋,真正騎上來之後,真是無比的巨大與斑駁的歷史感,就此紐約一舉變成正分。布魯克林是石造橋墩,有絡繹不絕走路的觀光客;鐵橋墩的曼哈頓橋比較生活化,單車騎士比較多利用。我刻意或非刻意往來兩座橋樑,各具特色與美感,這才是跨海大橋啊!
過橋之後往南穿過布魯克林,較大都會性格(對比洋基隊)。我基本上沿著海洋公園道(Ocean Parkway)的綠帶自行車道往南,約五、六公里之後已是郊外住宅區,從猶太教區、變成東歐/蘇聯移民區,也越來越破舊。約20公里來到底的康尼島(雜誌上我寫錯),幾乎是東歐移民城,一整個破舊並有餿水味的社區。但是一兩天後,其實還算樸實可愛,東西便宜,Deli商店什麼都賣,包括填飽你的任一餐。我住的民宿也算友善舒適,有問題到樓下找主人都可獲得解答(到目前為止,還沒住過不滿意的民宿)。
到以往是渡假聖地的海灘走走,也許是季節不對,招牌的遊樂設施大多沒有營業,如「月神遊樂公園Luna Park」,沒有兒童、不動的遊樂設施就是怪,雖然帶小朋友來的大人通常玩得更瘋。但這裡還是留有一些特色,例如每年舉辦吃熱狗大賽的Nathan's熱狗本店。
紐約街頭單車漫遊
對於第一次來訪,紐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從布魯克林騎車跨布魯可林橋進入世界「邪惡」中樞的經貿區(Financial District),儘管從新聞/影片中已經見過太多次,又高又窄的天際線仍是十分誇張。光是視線上下掃瞄就令人覺得緊張,這些高樓大廈都算得上古蹟,摩天大樓的鼻祖;相對的,幾乎雙線以內街道顯得狹窄異常。如果不想只在紐約綠園道騎車,那就跟我來一趟紐約街頭漫遊吧!
下布魯克林橋(自行車道)順著右轉進入中央街(Centre St),如果不進經貿區,經過高等法院(對面公園有公共單車租車站)右轉可以到中國城區(Chinatown)。在Chambers St左轉、再左轉百老匯大街(Broadway)南向單行道就可進入世貿區,看到三一教堂(Trinity Ch),對面的小巷子就是…別懷疑…華爾街(Wall St)。這附近可騎車,但十分擁擠,搭地鐵步行比較適合。911後的世貿雙塔附近,氣氛的確是嚴肅的,不知是否因此?經貿區也整個感覺灰灰蒙蒙的。
若進入中國城則明顯活潑很多,順著包厘街(Bowery)往北,注意指標有引道上曼哈頓橋可以回到布魯克林區。繼續直走接Broome St,右轉碰到的公園,是紐約鐵馬球的中心,我在這邊渡過愉快的午后時光,「打馬球的都是好人」 這句話真是不會錯! 繼續Broome St遇王子街(Prince St)左轉,是舒適的單車小街。接到西百老匯街右轉往北,就會到值得一停的華盛頓廣場公園(Washington Square Pk),公園內經常有即興表演,很多人在附近買了街頭美食就在這裡吃東西、養精蓄銳。
從此以北,就是曼哈頓著名的數字街道系統,南北向稱大道(Avenue),東西則叫街(Street)。大道與街多是單行道,例如單數大道往南/雙數往北,單數街往西/雙數往東。曼哈頓島上有無數的朝聖地、餐廳、此生無憾打卡點、行家寶店、博物館/美術館…,就藏在這些數字街道中。例如未成名的Patti Smith吃不起他們龍蝦的El Quijote餐廳,仍在23街已歇業的雀兒喜飯店(Hotel Chelsea)旁。
變身的時代廣場與街道
時代廣場有多偉大?多少人夢寐的新年倒數計時聖地。百聞不如一見,啊!只有廣告LED燈牆夠嚇人,腹地面積真是小得可憐。它不是真的廣場,只不過是斜的百老匯街與第七大道交夾的三角窗(歹勢!我是來了才知道),人車雜沓的言過其實逛街集散點。
不過,塞車與擁擠的狀況正在改變中,紐約自從2007年開始改造街道,把一些街道或停車場改成臨時的休憩空間,時代廣場就是拿來開刀的地方。一開始只是用隔欄或角錐在馬路上圍出空間,然後擺上椅子、陽傘之類的,馬上就改變的時代廣場的面貌。結果更多人來遊憩,附近商店進帳更多,交通反而因此更好。等我來到時代廣場時,因為試辦太成功,正在進行永久的的改造工程,以後的時代廣場就會實至名歸,而非以前的道路夾角空間。不只是時代廣場,紐約目前正廣泛地進行街道改造,漫遊途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被創造出來的街頭休憩點。
除了馬路,紐約當局也動了鐵道的主意。在第十大道旁,從13到30街之間有一條原本已經廢棄的「高線High Line鐵道」。與其拆除,只花很少的經費,就把整條高架鐵道變成一個大花圃。創造了一個新舊並存、鐵軌與花草的奇異空間,居民或遊客無不歡迎。
一個怡人的城市都不約而同地限縮道路空間,或努力創造綠帶或休憩空間,鼓勵步行、騎單車或搭大眾交通系統。所以我沒強調的事實是,紐約已經是個單車友善城市,不管路上有沒有自行車道、共用道,怎麼騎都通的。
紐約紐約
紐約是個喧囂的都會。每每火車經過高架鐵道發出的鏗鏘火花,遊客如我當然不會當鄉愁;汽車喇叭與公務哇哇警示聲充斥街頭,還拌雜沒耐性紐約客交通衝突的開窗咒罵聲,特別是一個黃種人對白人的祖宗八代請安,還真是在地現世報。
紐約當然有另一面。隨便一間巷子內的咖啡店,你用點啊點膏藥的方式,就吃到滿分融合料理有機早餐;在經貿區的周末午后,有人在彩繪人行道,無來由的電音街頭趴,扮裝女王就這麼巡街,正要開始尋歡作樂;華盛頓廣場公園,起碼五組街頭藝人,民謠、藍調、打擊、爵士…,要聽哪一場?;或者買票進場,千元台幣可以喝兩杯啤酒聽一場高水準室內樂;即使最破敗的B線地鐵,老人一把吉他就把他的心肝唱給你聽…
說也奇怪,到最後,從瑞士回來,天堂風景已淡然,失禮的待客之道卻越陳越苦。而紐約,始於髒亂與吵雜的印象,我竟沒有遭受不愉快的問答或服務。紐約的豐富多樣,美式自由平等,從容的不客氣,隨處的音樂與美感…。即使想要苛刻一些,還是得承認,紐約是美國少數適合旅遊的目的地之一。而這顆大蘋果,我才剛淺淺咬了一口!
.紐約單車地圖
(影片中「曼哈頓橋Manhattan Br」誤植成「華盛頓橋」)
--樂活單車No44, 2014.08
給我這樣的節目—給我曼哈頓街頭!」 — Walt Whitman 華特·惠特曼
每個旅人都有Culture Shock
英國友人Miles曾說,第一次到紐約的震撼,比到文化差異更大的香港還要大很多。我有點懂,第一次到檳城,光是一間華人雜貨店,就讓我腦波超頻,急於比對異同間的曖昧。而紐約,我老弟首次拜訪還特定去聽Yo La Tengo現場,帶回來親簽專輯給我的紐約,大失血多出來的行程,一定要來啃一下大蘋果。
降落在可說「落魄」的甘迺迪國際機場,搭地鐵進市區,大片移民之城從兩邊窗戶開展,有色Yo青少年與NYPD…哦…是地鐵警察在月台捉迷藏。轉搭兩線地鐵,進入康尼島(Coney Island),走路去找我訂的民宿。老舊又吵雜的鋼構高架地鐵、地鐵站外長草與陳年垃圾,街上發臭的廚餘污水,看不懂的招牌(非英文)…。所以,我要儘快騎上腳踏車,扭轉紐約給我的第一印象!
紐約公共單車或租車
從負分開始的紐約,嘗試租公共單車,又讓我扣掉一些分數。你知道紐約公共單車只吃萬事達卡?我出發前看了好多介紹,就是沒提到這一點。特地打電話去問,如果沒有Master Card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租用?服務人員以愛莫能助回答,搞不好她遠在印度某處,不可能跟你講怎麼辦…。
紐約的公共單車和地鐵的價差,剛好跟倫敦相反。基本上,在紐約搭地鐵很便宜,公共單車算貴;倫敦則地鐵貴,使用公共單車是首選。至於租車站密集度與分佈情形,倫敦也略勝,紐約目前只在曼哈頓區和對岸的布魯克林區(部分)才有公共單車,但只要是有的區域,密集度就還算不錯。
只有VISA卡的我,就只好去租私人單車了,這在觀光區如布魯克林橋(Brooklyn Br)附近或中央公園都可以租到,不難,只是比較貴,一天從19美元起(24H過夜則44美元起)。
紐約綠園道單車行
紐約也不能免俗,在藍帶或綠帶上都有自行車道。我先在中央公園租了跨日單車(24H),雖然中央公園夠大夠有歷史,在公園內騎單車實在不是我的菜,反正直到明天還車,我是一路騎到底,包括來回我住的25公里之外的康尼島。
如果從中央公園往西切,就會來到哈德遜河畔公園的自行車道,對,就是你如果當天在這邊騎單車,就會剛好目睹索倫伯格機長把全美航空1549班機安全迫降哈德遜河的奇蹟。沿著哈德遜河綠園道(Hudson River Greenway)的自行車道,往南就可以到無畏號航母、號數碼頭遊憩點、克林頓(Clinton)古堡、往自由女神像渡輪所在的巴特里公園,以及附近那隻銅臭牛。一直到布魯克林橋、曼哈頓橋(Manhattan Br),繞到東河(East River)畔往北…。
而兩條歷史大橋都有自行車道,不騎上去就枉來紐約了。常看到影劇場景與他人照片中的這兩條橋,真正騎上來之後,真是無比的巨大與斑駁的歷史感,就此紐約一舉變成正分。布魯克林是石造橋墩,有絡繹不絕走路的觀光客;鐵橋墩的曼哈頓橋比較生活化,單車騎士比較多利用。我刻意或非刻意往來兩座橋樑,各具特色與美感,這才是跨海大橋啊!
過橋之後往南穿過布魯克林,較大都會性格(對比洋基隊)。我基本上沿著海洋公園道(Ocean Parkway)的綠帶自行車道往南,約五、六公里之後已是郊外住宅區,從猶太教區、變成東歐/蘇聯移民區,也越來越破舊。約20公里來到底的康尼島(雜誌上我寫錯),幾乎是東歐移民城,一整個破舊並有餿水味的社區。但是一兩天後,其實還算樸實可愛,東西便宜,Deli商店什麼都賣,包括填飽你的任一餐。我住的民宿也算友善舒適,有問題到樓下找主人都可獲得解答(到目前為止,還沒住過不滿意的民宿)。
到以往是渡假聖地的海灘走走,也許是季節不對,招牌的遊樂設施大多沒有營業,如「月神遊樂公園Luna Park」,沒有兒童、不動的遊樂設施就是怪,雖然帶小朋友來的大人通常玩得更瘋。但這裡還是留有一些特色,例如每年舉辦吃熱狗大賽的Nathan's熱狗本店。
紐約街頭單車漫遊
對於第一次來訪,紐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從布魯克林騎車跨布魯可林橋進入世界「邪惡」中樞的經貿區(Financial District),儘管從新聞/影片中已經見過太多次,又高又窄的天際線仍是十分誇張。光是視線上下掃瞄就令人覺得緊張,這些高樓大廈都算得上古蹟,摩天大樓的鼻祖;相對的,幾乎雙線以內街道顯得狹窄異常。如果不想只在紐約綠園道騎車,那就跟我來一趟紐約街頭漫遊吧!
下布魯克林橋(自行車道)順著右轉進入中央街(Centre St),如果不進經貿區,經過高等法院(對面公園有公共單車租車站)右轉可以到中國城區(Chinatown)。在Chambers St左轉、再左轉百老匯大街(Broadway)南向單行道就可進入世貿區,看到三一教堂(Trinity Ch),對面的小巷子就是…別懷疑…華爾街(Wall St)。這附近可騎車,但十分擁擠,搭地鐵步行比較適合。911後的世貿雙塔附近,氣氛的確是嚴肅的,不知是否因此?經貿區也整個感覺灰灰蒙蒙的。
若進入中國城則明顯活潑很多,順著包厘街(Bowery)往北,注意指標有引道上曼哈頓橋可以回到布魯克林區。繼續直走接Broome St,右轉碰到的公園,是紐約鐵馬球的中心,我在這邊渡過愉快的午后時光,「打馬球的都是好人」 這句話真是不會錯! 繼續Broome St遇王子街(Prince St)左轉,是舒適的單車小街。接到西百老匯街右轉往北,就會到值得一停的華盛頓廣場公園(Washington Square Pk),公園內經常有即興表演,很多人在附近買了街頭美食就在這裡吃東西、養精蓄銳。
從此以北,就是曼哈頓著名的數字街道系統,南北向稱大道(Avenue),東西則叫街(Street)。大道與街多是單行道,例如單數大道往南/雙數往北,單數街往西/雙數往東。曼哈頓島上有無數的朝聖地、餐廳、此生無憾打卡點、行家寶店、博物館/美術館…,就藏在這些數字街道中。例如未成名的Patti Smith吃不起他們龍蝦的El Quijote餐廳,仍在23街已歇業的雀兒喜飯店(Hotel Chelsea)旁。
變身的時代廣場與街道
時代廣場有多偉大?多少人夢寐的新年倒數計時聖地。百聞不如一見,啊!只有廣告LED燈牆夠嚇人,腹地面積真是小得可憐。它不是真的廣場,只不過是斜的百老匯街與第七大道交夾的三角窗(歹勢!我是來了才知道),人車雜沓的言過其實逛街集散點。
不過,塞車與擁擠的狀況正在改變中,紐約自從2007年開始改造街道,把一些街道或停車場改成臨時的休憩空間,時代廣場就是拿來開刀的地方。一開始只是用隔欄或角錐在馬路上圍出空間,然後擺上椅子、陽傘之類的,馬上就改變的時代廣場的面貌。結果更多人來遊憩,附近商店進帳更多,交通反而因此更好。等我來到時代廣場時,因為試辦太成功,正在進行永久的的改造工程,以後的時代廣場就會實至名歸,而非以前的道路夾角空間。不只是時代廣場,紐約目前正廣泛地進行街道改造,漫遊途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被創造出來的街頭休憩點。
除了馬路,紐約當局也動了鐵道的主意。在第十大道旁,從13到30街之間有一條原本已經廢棄的「高線High Line鐵道」。與其拆除,只花很少的經費,就把整條高架鐵道變成一個大花圃。創造了一個新舊並存、鐵軌與花草的奇異空間,居民或遊客無不歡迎。
一個怡人的城市都不約而同地限縮道路空間,或努力創造綠帶或休憩空間,鼓勵步行、騎單車或搭大眾交通系統。所以我沒強調的事實是,紐約已經是個單車友善城市,不管路上有沒有自行車道、共用道,怎麼騎都通的。
紐約紐約
紐約是個喧囂的都會。每每火車經過高架鐵道發出的鏗鏘火花,遊客如我當然不會當鄉愁;汽車喇叭與公務哇哇警示聲充斥街頭,還拌雜沒耐性紐約客交通衝突的開窗咒罵聲,特別是一個黃種人對白人的祖宗八代請安,還真是在地現世報。
紐約當然有另一面。隨便一間巷子內的咖啡店,你用點啊點膏藥的方式,就吃到滿分融合料理有機早餐;在經貿區的周末午后,有人在彩繪人行道,無來由的電音街頭趴,扮裝女王就這麼巡街,正要開始尋歡作樂;華盛頓廣場公園,起碼五組街頭藝人,民謠、藍調、打擊、爵士…,要聽哪一場?;或者買票進場,千元台幣可以喝兩杯啤酒聽一場高水準室內樂;即使最破敗的B線地鐵,老人一把吉他就把他的心肝唱給你聽…
說也奇怪,到最後,從瑞士回來,天堂風景已淡然,失禮的待客之道卻越陳越苦。而紐約,始於髒亂與吵雜的印象,我竟沒有遭受不愉快的問答或服務。紐約的豐富多樣,美式自由平等,從容的不客氣,隨處的音樂與美感…。即使想要苛刻一些,還是得承認,紐約是美國少數適合旅遊的目的地之一。而這顆大蘋果,我才剛淺淺咬了一口!
.紐約單車地圖
(影片中「曼哈頓橋Manhattan Br」誤植成「華盛頓橋」)
--樂活單車No44, 2014.08
20141015
京都之旅Kyoto 2014
這個行程,起於意外(有人辭頭路),幸運作結(颱風停飛前)。想要做個記錄…
三天連假加頭尾一天,晚飛早回的廉價航空至少得這麼安排。從高雄飛出去是愉快的,廉航降落陽春關西機場第二航站也就無關緊要...。我本想就在京都(市)內玩就好,怪鴨和橘子兩個沒有地理概念的就開始網搜要去哪,隨意迸出的點都被我一一擋掉,「這個太遠」、「這個不順路」、「楓葉都還沒紅什麼賞楓小火車?」、「巢鴨是在東京不是京都ㄋㄟ!小姐」…
怪鴨從京都旅人找到天橋立(京都府是也算京都啦)吃酒莊的Buffet午餐、西舞鶴海鮮市場(都是吃),後來又找到宮津和火節,地圖上看起來不遠且都在一條區域火車路線上(北近畿丹後鉄道KTR)。三個點變成一天的火車之旅似乎可行,我從以下幾個網站把交通資訊串了起來:
.JR西日本:裡面有套票資訊、列車時刻表查詢
.JR西日本車站資訊:不懂日文者,下載這裡的車站日英對照地圖,就可以查時刻表及路線銜接
.京都市公車地圖:京都有兩套公車系統,這個市公車/地鐵系統就夠了。
從JR西日本挑了符合我們需求的「Kansai WIDE Area Pass 大關西四日通」,而不是大多數台灣遊客常用的「ICOCA & HARUKA交通晶片卡+關空特急來回套票」。因為我們要跑得比較遠,且我們在京都的民宿得用上JR線火車。這張四日通,包括關西新幹線、特急、普通等JR系統要價7200日元,關西機場/京都來回都差不多這個價錢了,我們去日本海那邊的宮津/舞鶴市就算賺到…
到第一航廈的JR窗口上二樓,雖然事先有網路預約,但不知為何沒有登錄成功,現場填寫買票者的護照英文名等資訊也可。我設定啟用日期是隔天起到最後的四天,本日進城就選擇相對便宜的南海線快車(單程920日元),在樂桃航空上買還便宜100元。約半小時可到難波車站,我們住的飯店離車站不遠,順便逛一下大阪的熱鬧夜市區。當初選擇在此住宿是京都連訂四天住宿有困難,也算是有個過渡。
隔天跳上JR線到天王寺站搭「關空特急Haruka」(中間只停天王寺及新大阪站)到京都,轉奈良線到稻荷站,走路3分鐘就到怪鴨找的「伏見館」民宿。午餐前就近就可開始逛這個tripadvisor推薦2014最佳景點的稻荷神社,我們是行前才知道,給第一次到日本的怪鴨跟橘子的印象深刻。吃完當地知名稻荷壽司再搭京阪本線進市區逛清水寺、祇園...。
第三天往北的火車之旅,搭京都往天橋立的特急列車。顯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去那個酒莊吃午餐,到了才知道天橋立是「日本三景」之一,難怪有專車。還有一項行前功課做不足的地方,雖然是直達車,但是從福知山之後就不是JR線,而是KTR宮福線,是要另外付費的。連同幾趟往來天橋立、西舞鶴、宮津的KTR列車,還需要多付約3000日元。
天橋立火車站的遊客中心(目前)有台灣來的解說員,可以得到詳盡的旅遊、交通資訊,當然也可買到1500日元的餐飲優待券,去享用酒莊推出的在地當令物產Buffet午餐。問題是該酒莊還有點遠,走路太花時間,公車還要等40分鐘,計程車很貴也難找得到,坐船反而比較可行。在走往輪渡站的途中,看到最佳救援及代步方式:租單車,四人馬上取得共識,一人400日元付了就騎。
天橋立的日本三景是指宮津灣與阿蘇內海之間的一條帶狀沙洲,神奇的是兩邊雖然都是海,沙洲下卻是淡水,甚至有口名井,沙洲上長着八千多棵天然日本黑松,沙洲兩端各有名寺及神社,又稱「海之京都」。這個Surprise還真大,四人欣然騎車經過這片天橋立奇景,到對岸的酒莊餐廳用餐。而自助餐以蔬食為主,品質很好、風景優,但幾乎沒有專程而來的外國遊客。雖然吃頓飯有點大費周章,附加價值也太高了!
飯後騎回沙洲,大家頻殺記憶體,最後三分鐘才趕回火車站搭KTR到西舞鶴。來的火車是雙節古典電車,號稱丹後,英文Tango!沿途經過的景觀及村落都令人嚮往,騎腳踏車來一定更棒。只是時間不太夠,急行軍到海鮮市場來回趕車,不能盡興享受松葉蟹及一夜干等特色海產,部分打包趕回火車站去宮津和火節,再搭最晚的車班組合回京都。
宮津也是蠻迷人的古市鎮,和火節不是一般大舉燈籠或放煙火的節慶,把幾個神社、古蹟或巷弄點燈,搭配現場演出及展覽,文藝氣息比嘉年華氣氛多一些。從火車站沿路用寶特瓶做的小路燈引路,點燈的神社搭配現場演出,同時有古典、搖滾與爵士等三個以上的場子,氣氛甚好!最後再去文化遺產的舊三上家,付費進場看看經典屋舍與庭園...。換搭三班慢車,超過12點才回到京都,錯過最後一班奈良線,只好搭計程車回民宿。
第四天是京都市公車之旅,在公車上就可以跟司機買到500日元的「One Day Pass一日通」,當日無限次搭乘(三趟以上就超值了)。啟用的第一趟下車時須把票插入閱票機,印上啓用日期之後的每一趟,只要把有日期的那一面下車給司機看即可。去了上次沒開的古書茶房、金閣寺,晚上再和怪鴨搭了幾趟到長瀨川畔喝個小酒...。對比昨天的趕場,真的是悠閒的古都慢玩。
本次行程,要去哪裡由女生們決定!我則負責把她們帶到,日本交通系統雖然繁雜,但大多可以在行前透過網路做足八、九分的功課。除了網站資訊,一隻智慧型手機,即時沒有3G漫遊,預先把PDF公車地圖等存進來,搭配Ulmon離線地圖,把要去的點Tag好,就如GPS隨身一路暢通啦!還有一點不吐不快,在公車上或其他地方聽到熟悉的語言,八九不離十在討論要買什麼帶回去!血拼清單每個都差不多,藥妝裡不是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好像不這樣就不算到日本。這跟中國人到香港掃貨不是一樣嗎?都被制約了不是嗎?
晚上回到民宿,會講中文的日本老闆娘特別在門把上貼着提示,因19號颱風(黃蜂)明天下午兩點起JR火車逐班停駛,預計搭早上的關空特急是沒有影響,我們的航班雖還沒有公告取消,但還是有變數。結果我們回高雄的MM35是當天樂桃航空最後一班還成行的,降落小港機場之後沒有拉到空橋,而是直接停到停機坪而搭接駁車入境,下午飛回關西是取消了。真是幸運!
.ak京都印象
20140909
Noway Anyway- 倫敦
冰河時代將臨,太陽更靠近了
崩壞可期,麥禾欠收
引擎停止轉動,但我一點都不怕
因為倫敦正在淹沒中,而我就住在河邊
-- London Calling, Clash
倫敦呼喚
我保證你現在去倫敦,看到龐克小子的機會微乎極微,舊金山可能還多一點...。不過,Clash還是強烈地呼喚我到倫敦街頭騎車。龐克召喚的無政府狀態並未來臨,但是精神留了下來!倫敦一連串前衛的交通政策,讓這個歷經工業頹敗,曾是日不落國首都又散發新光彩,以單車友善城市的姿態,至少十年前還不是這樣的。
先破題,正宗左控右持槍的傳統,靠左走要先習慣;倫敦一般道路都可以騎車,不管有沒有自行車道;看到綠色仿若慢車停車格的Bike Box,別客氣,紅停時就給他鑽到最前方的格子內,汽車一定要禮讓你先行...
棍棒與蘿蔔
倫敦在2003年施行了至今仍無法被其他大城市所拷貝的激進政策—塞車稅(Londo congestion charge ),開車進入市中心就被收取10英鎊的塞車稅。因為爭議性太大,許多城市雖想跟但都不了了之,如紐約。這立即改善倫敦街頭的擁塞,市區更安靜且清淨,當然,更適合騎單車。這就是棍棒,抑制了開車上路的或然率。
2010倫敦更加碼了許多大城採取的柔和政策—公共單車(Londo Cycle Hire ),讓不開車的人更方便省錢地通行市區之間,不就是蘿蔔嗎?我當然也要體驗一下,使用晶片信用卡就可租用(一天2英鎊),且一次操作可以租兩台,真是太可愛了。30分鐘內一樣免費,一小時則外加1英鎊...。租車站在市中心真的蠻密集的,地圖也好用,總是可以控制在半小時內還車,逛個景點、吃個東西再繼續。
這就是推拉政策(Push & Pull),倫敦要朝向新時代大城一點也不遲疑,儘管它還不算最單車友善的城市之一,但卻是最積極的無誤。
單車高速公路好與壞
從郊區進入市中心會先看到塞車稅的紅點反白C標誌,接下來就是藍色鋪面、白色字樣的單車高速公路。其設計概念是由市區往郊區放射的單車通勤幹道,截彎取直,減少障礙,讓單車騎士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通行、涵蓋更遠的通勤距離。大部份是在馬路的外側以顏色無區隔鋪設,橋樑或瓶頸路段或有區隔。在市區看到這樣的路段總是讓人想加入車流豪邁奔放一下。
但是單車高速公路也造成一些單車騎士的傷亡,去年年底甚至有一場大規模抗議活動Stop Killing Cyclists,要求倫敦當局改善街道安全。事故地點大多在郊區幹道匯流點,市區內則較少發生;肇事車輛大多是對單車騎士有視角盲點的貨車。抗議者則要求更安全、有區隔的單車專用道。我認為在瓶頸及流量大的路段設有區隔是必要,或者單車道的動線就高架或隧道避免與車輛匯流。另外,單車專用道會讓單車騎士降低注意力,誤以為一定安全,除了硬體多下功夫,騎士本身也應該有正確上路的概念與能力。
即是發生傷亡意外,倫敦也不會停下腳步,新一波的改革會讓城市更單車及行人友善。
帶單車搭火車
比起紐約等大都市,倫敦地鐵算貴(單趟牌價4.7英鎊起跳,約台幣240元;為紐約的三倍)。如果都靠地鐵,花費真的不少,摺疊車或單車裝袋搭地鐵不另外收費,如果不是摺疊車又不想裝袋,這邊可以查一下到底哪些路段可以免費。
近郊通勤火車則大多設有特定的車廂可以免裝袋帶單車,但我也看過有人不在特定車廂而直接利用車廂門口空間。朋友Miles家住倫敦西南的Havant附近,我搭車進城騎車單趟票價是32.1英鎊(約台幣1265元)起跳。說實在的這種票價如果單車再另外收費就要罵出聲了!
值得一題的是通勤火車免費停車架的設計,一開始我裝錯方向,等詳讀牆上的使用說明,才發現,三個不同角度的前輪架,就可避開手把干涉的停車問題,一個長方形格子內可停三台單車。如果方向不對,最多停兩台,小地方大細心!
單車咖啡正時行
單車熱一陣子,單車咖啡店也不是新聞,除了咖啡店擺上幾台單車/停車架等設施,或是傳統單車店擺上咖啡機,倫敦有一些蠻有特色的店。
與單速車淵源頗深的Rapha,已經升級成了非常不列顛的高級單車服飾品牌,在攝政街(Regent St.)附近的旗艦店—Rapha Cycle Club設有賣場及咖啡吧台。啜飲一杯Rapha標記的咖啡,可以看到一個品牌的狂熱在蔓延。吧臺雖小,還能變出不少輕食菜單,服務既隨興又親切,缺點就是位子太少也太小,經常是滿座。
如果覺得Rapha太過於貴族,位於老街(Old St.)的Look Mum No Hands則是另一個典型,比較像是合作社或單車達人俱樂部。外面的停車空間比較多,可以借鎖停車、免費供水/打氣。蠻大的咖啡吧台及座位空間,單車騎士來此喝杯咖啡、餵飽自己、用用WiFi,聊天、交換訊息。有維修部而不是車店,空間則較為輕鬆自在,常辦活動。如果想進入倫敦單車核心,來此就對了。
倫敦單車漫遊
倫敦北邊Camden Lock Market是個有趣的市場,可以買到各種紀念品、服飾或雜物,吃吃喝喝也很多。對單車族更有趣的是,攝政運河(Regent's Canal)系統步道通過這裡,沿著這條兩百年歷史的古運河,可以步行或騎車,會經過很多古蹟及有趣的地方,而且無車馬喧。缺點就是步道不寬、速度快不起來,利用它來A to B會有點浪費時間。
泰晤士河南岸,倫敦橋站(London Bridge)有個Borough Market魚/菜市場,可以來吃吃喝喝或買食材。位於舊鐵橋下的空間充分展現倫敦這種又古老又新潮的氣氛,或牽或騎,上鎖可以輕易遊逛。當然,如果是騎倫敦公共單車,在Tooley St附近把車還了,真是無憂逛街。還有,沒到倫敦之前就從小聽到大的倫敦鐵橋是可以騎車的喲!不騎上去過河,不會太對不起雙腳嗎?
這樣,有沒有錯過什麼倫敦必到的點啊?太多太多寫不進來了,騎車一點也不違和。坐車太貴,走路太慢,逛倫敦還真是要騎單車!
--《樂活單車》No.43, P110
20140721
腳踏車和平佔中Occupy the lane
借用一下這個火熱的名詞。這是個Pro的單車上路法,我想過要怎麼來名這個狀?想來想去...,「佔中」頗適用,謝謝香港先進...
就是必要時要騎在道路線道的中央,搶得前置有利位置,讓後方的汽車無法從你旁邊壓迫超車。特別是巔峰時間,所有線道都塞滿車子的時候,你在慢車道(或靠右車道),如果前方有路停或障礙時,你就看好時機,果決切到更靠內側的線道中央,讓後面的車輛必須跟在你後面。等前方有空間時才切回來,這樣可以更順暢地在街道通行。
好,安全性問題。當然,如果你連控車都有問題,騎車速度到不了25Km/H以上,那的確是危險的,佔中對你不適用。重點在於你對騎車熟練,可以及時且果決切出佔中,並在後方車輛感到不耐之前,切回原來車道,讓出路權。
合法性問題。如果是雙線道,本就沒有分快慢車道,必要時短暫佔中沒問題。如果是四線以上(雙汽車道+慢車道),內側汽車道大多禁行機慢車,當然不宜切到這個線道佔中;中間那條本來就共用,當然可以佔中。
行車慣性及倫理問題。你認為汽車駕駛可以接受嗎?這的確跟當地行車慣性有關,歐洲一定沒問題;美國法律上沒問題,大城市也都沒問題,但幾個對單車不友善、或關係緊張的州或地區可能有問題;日本沒問題;即使擁擠如香港,如果該路段允許騎車,駕駛也是OK的。台灣呢?我經常佔中的經驗中,幾乎沒有問題,偶而有駕駛會按一下喇叭。
還是速度,不能與路上車流速差太大,這是關鍵。是我線性思惟的人才會說這麼多,其實真的是很普遍的行車法,也是歐美在共享車道上鼓勵的騎法。
如果你對這個太驚訝!我也是不鼓勵貿然就去佔中,多多上路,然後慢慢調適;但如果覺得這是廢文,那我就點頭含笑,You're Pro.
20140715
南方周末Southern Weekend 20140712-13
日頭赤炎炎,東喬西挪組起來的「農用」單速車,掛上T2,出發勞改去!明知建國/文衡路麥當勞不會有其他人來集合,還是繞過去看一下,積習難改。確定就我一人,左轉上橋,今天走田間路到大樹往旗山。
齒比改小一點,32/14(2.29),即使有拖車在後面,爬個小坡也還算舒適。經過大樹竹寮取水站,進去取個景,外部目前已是開放參觀囉!在溪洲小七會合阿煒,右轉進入這個完全沒啥印象,但卻是我祖先出身地方的溪洲庄…
溪洲算是旗山的起源(如同旗津之於高雄市),這裡最出名的是兩大家族,一是以香蕉霸王—陳金豹為首的陳家;二是雖也以香蕉奠基,但後來轉投資設立光陽機車出名的柯家。來到陌生的溪洲內街,沒能見證香蕉王國時期的大洲戲院,就連電影場景的愛的麵包店也拆掉了。但是老雜貨店/麵店仍然不少,老廟與新社區空間都有,生活機能仍健全,值得再來閑晃。
而我的祖先周氏,族譜上有記錄的是我七代以前,不知來由的寡母及幼子。偏偏溪洲一帶又是西拉雅大傑顛社領地,祖先墓碑上的福建漳州「龍溪」是值得商榷的,而我早就認定身上流著平埔血。場景來到鯤洲宮旁的周厝巷。雙口呂氏過繼的祖父,兩者雖有親戚關係,但「周」這個姓到底於我有何意義?連小時候有沒有來過都沒有印象,一個虛擬但仍真實存在的祖先發源地—周厝巷。
出中洲路,來到舊旗楠路(台21)旁我們的祖公仔屎,上一輩完全忽略,一塊未定界的百坪荒地。能否留下一些什麼紀念我這個虛擬而節節敗退的家族?!
午后到達杉林勞改基地,零零貳柒正在水溝邊疊石界,整整地、巡巡水路、澆澆水...,其實閒散的下晡工。晚上就只有一件事,到美濃客家文物館聽林生祥樂隊的「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演唱會。
沒有農人是在中午11點到3點間上工的,我等城市生活習性尚未改過來,騎車來上工,正好煎鹹魚!為了要在烈日下勞改,這週來,午餐只吃些生菜、水果之類的,好像也不會怎麼樣,慣性不一定是必然,覺得解放了身體一些些。回報呢?的確更耐熱了,配合鋪竹蓆,風扇微速就睡得著,戰力升級!戰場從MTB末路探險、到鐵馬球方寸爭霸,到自力通勤、田園故土...
哦!演唱會...,曲目和上次台北相當,該期待的一首也沒落空,現在的生祥樂隊不僅新作可期,也往前把交工時期創作潤飾生淵,演繹不同凡響。唱到中後段,有人在一曲後急躁地喊:安可!我說,《縣道184》、《風神125》、《菊花夜行軍》等神曲等尚未上演,哪會結束啊?!再一次,點燃那些已經把曲子都背下來的,以及首次聽到的...
而我這次演唱會最喜歡的一首是《秀仔歸來》。也許覺得音響不盡完善,這次沒錄影,上YouTube找,真的有人放上了這首,應該有很多共鳴吧?電吉他版《秀仔歸來》,令人驚艷的藍調曲式,沒有接力solo的暈眩,所有演出者好像只是把電流靜靜放出。生祥樂隊目前編制多年磨合的醇醞,我先乾了!
他沒變法再像他朋友
把不滿交給選票代理
他沒辦法再像他的同事
把寂寞交給市場打理
他不想再像上一代人
認做認命認份
兒子女兒趕出去找工作
日子好壞全都任由政府
秀仔歸來
就是答案
—《秀仔歸來》
20140704
Noway Anyway—環香港島
刺蝟與白蟻
第一次從尖沙咀搭天星渡輪,隔海望東方之珠—香港島是十分震撼的!高樓如刺蝟般突刺上天,密集程度,甚至會懷疑地上到底還有沒有馬路或行人空間?從渡輪站上岸,人潮一路由不見天的天橋導引、分流進入各大樓賣場或地下鐵,不就像白蟻窩?!
幾次走逛香港,地鐵、巴士、計程車、噹噹車都搭過,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擁擠的地鐵,或是古董的噹噹車。而是在馬路上行駛的巴士或計程車,每個駕駛精準、快速地在狹小馬路上穿梭、會車,與招牌、樹枝或其他車輛都只差毫釐,把頭、手伸出車外肯定會發生意外。這樣的環境要怎麼騎車?在盤算香港上路騎車之前,我的確是有點慌哦!
天堂與地獄
這兩個世界可否共存?在香港騎腳踏車就是這種狀況。認識一位香港騎登山車的朋友,他們都是在郊野地方騎,香港其實有規劃登山車郊野路線的;也知道香港有朋友騎單速車或玩招,看起來也都是在特定的區域;還有亞洲一哥黃金寶,這位公路車高手,是要在哪裡練啊?
而通勤呢?在九龍半島廟街一帶,可以看到香港版Cargo Bike(載貨單車)穿梭送貨,與寸土寸金的香港,反差真是非常大。有一次搭噹噹車,看到一個讓我非常意外的景象,一位登山車騎士全副武裝騎在噹噹車的軌徑上,突然腦中燈泡一亮。接著,某期的紙本「陽光實務」刊了一篇單車環香港島的文章,更是讓我躍躍欲試。
環東方之珠
香港本島有幾個非常經典的交通橋段,環島一圈,鐵定可以從這個單車天堂與地獄畢了業。我先跳過走噹噹車軌徑這段(要獨立來講):在九龍半島中港城(因為搭船入港)把單速車組起來,沿著廣東道往南騎到尖沙咀,單行道不複雜,大多是計程車。付港幣13元就可以帶單車搭天星小輪(成人搭乘只須2.5元),我在灣仔上岸,突然看到一位單車送貨大叔騎上人行穿道,我見獵心喜地跟在後面。他穿梭在大樓、賣場的天橋,甚至利用了電扶梯上下...。這當然不合法,但是有在地人背書就不心慌。他也發現我跟在後面,穿過一個馬路之後他突然回頭,我猶豫之下一輛計程車從右逼近大按喇叭。第一,他闖紅燈(回頭是要向我示警);第二,我當下忘了香港靠左走。
柴灣之後叉路往上,要順時針翻山環島了。我單速勉力上山,有時回到人行道牽車。出了郊變成雙線道路,一回頭後面一排汽車,沒有人按我喇叭,駕駛的水平還是單車友不友善的關鍵。繞過香港島最大的大潭郊野山地,南邊從赤柱開始,是比較可以放鬆的遊憩路段,包括淺水灣、深水灣...。過了鴨脷洲又開始爬坡,高點後走域多利道繞過香港大學,在加多近街遇到噹噹車西邊終點站。接下來就是穿過港島中樞最有趣、最快速也最安全的軌道單車路徑。
噹噹車軌徑
古董噹噹車極西是加多近街的堅尼地城站,極東則是筲箕灣站,是體驗港島街市的最佳交通工具,而且非常便宜(2.3元港幣)。缺點只有一個,因為站點極多所以很慢。從第一次發現有人在軌徑上騎車,接下來就發現其實還蠻多人利用的,大多是騎Cargo Bike送貨。我不太確定合不合法,但起碼是行之有年的默契,騎上去之後現,單車與噹噹車實在是太搭了。
軌道是水泥鋪面,鐵軌很細,間隙也很細,所以即使是公路車的車胎都不會陷進去(稍微拉大交會角度即可)。車速不快,騎在噹噹車後面或前面都很OK,即使在兩輛之間也一樣。雙線道讓你可以隨時變換以超車或避車,就算你沒注意,駕駛也會噹你一下示警。一騎就上手,狀況十分好掌握,利用幾次都是在交通巔峰時間,軌道外車塞一片,我卻是毫無影響快速穿梭,真爽快!
單車環香港島,包括噹噹車軌道一條鞭、後街小巷、郊野馬路,只要不是過港穿道的幹線,幾乎都是可以騎的。香港的確是有腳踏車的空間,但是對於遊客想要單車上路,許多狀況都是殊異的,要在地一段時間才可得心應手,門欄之高,我目前僅見。
--《樂活單車》No.42
20140610
「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紀念演唱」聽後感
沒在現場,我是在線上找到當晚整場實錄,兩個多小時我聽了三次以上,從錄音的效果聽來,真是十分到位、講究,現場一定更震撼。
《縣道184》、《風神125》、《菊花夜行軍》等已經是神曲級的,在生祥更豐滿黏稠的六弦電月琴現身,嗩吶回歸,整齊的陣容、充分的準備,覺得已是頂了。生祥從深遠的地方喊出來「縣道184」,就如同十多年前的美濃停車場....,在縣道184已改制28號省道的現在,現場錄音收到有人一字不差跟著唱風神125點名生祥的兒時玩伴。如果這不是經典,什麼才是經典!
讓我更印象深刻的是:《夜行巴士》從容滿溢出來的剽悍,根本是U2或Guns N' Roses那樣萬人現場等級。吳世墉的打擊值得一提,雖然是康加鼓系統,比起搖滾或爵士套鼓,竟毫不差池;《大地書房》、《秀仔歸來》則精緻婉約,一首爵士風、一首藍調雨,Ken的電吉他、Toru的貝斯溫潤不過火的演出,室內樂殿堂也不過此,而且是在我們見證下演繹過來,羨慕在那裡的人。
曲子之間,生祥花了一些時間回顧「我等就來唱山歌」這張專輯與美濃反水庫運動的故事,也呼應了太陽花運動。年輕朋友可能經歷了太陽花,但卻不知道美濃反水庫,這個台灣社區營造與鄉土意識覺醒的里程碑。
故鄉在隔壁旗山,小時候還有閩客情結,聽到的都是雙方打架的故事。那時我是要下田幫忙的,我家從旗山搬到高雄的過程就是台灣農業衰敗的真實寫照。如今,我對於可以再拿起鋤頭下田,竟是欣喜而萬分期待。那些起頭的,生祥的音樂有很大影響,「種樹」的《後生 打幫》深掘台灣農業困境,以「農業搖滾」的姿態。因為生祥與交工樂隊和現今超級組合,還有永豐的文采,隔壁那個河水不犯的客家庄,也都變成了我的鄉愁。
P.S. 錯過了這場,除了期盼會發行現場專輯,還有7月12美濃黃蝶祭的「我等就來唱山歌」鄉親版演唱會。
20140609
騎腳踏車搖擺ABC蛤?
這張圖適合什麼圖說?
A: 月光山隧道
B: 騎車到杉林下田勞改
C: 老陳騎雙避登山車一路從高雄跟我們單速車尬到美濃,薑是老的辣!
D: 好危險啊!
A是拍攝地點,B是那天的目的,C是成員組合的對比,A+B+C也通。D是我從沒想過的,一位臉友的註解。
隨後的討論就帶到交通規則與道路安全。我在想照片會不會誤導了什麼?例如銳騰沒有靠邊騎(超車中),拍照的我更是幾乎騎到雙黃中線了。問題在哪?
我們分享道路空間,可能在汽車駕駛/機車/單車騎士/行人間切換,即使我騎到路中間了,那只是短暫的時間,或沒有其他車輛的時候。任何一種用路人都通用,有時整條都是你的,有時靠邊讓車過。如果還要切分各種車道,除非馬路很大,不僅不合理,實際也行不通。
行不通的多是在擁擠的城市中,紅綠燈、單行道、專用道、調撥車道、大眾交通工具...,克諄交通規則,不這樣,大家通通不用玩。如果按照汽車交通觀,那所有房屋、公園都要變成馬路和停車場才可以滿足。一定是要有個限度的,一些城市已經示範了一個宜居現代的可能,腳踏車的位置更是被彰顯出來,甚至要獎勵大家騎車上路(還有台灣版)…
當大多人都走路、騎腳踏車、搭大眾交通工具,道路既不用麼大/密集,交通規則也可以跟著簡化。
A: 月光山隧道
B: 騎車到杉林下田勞改
C: 老陳騎雙避登山車一路從高雄跟我們單速車尬到美濃,薑是老的辣!
D: 好危險啊!
A是拍攝地點,B是那天的目的,C是成員組合的對比,A+B+C也通。D是我從沒想過的,一位臉友的註解。
隨後的討論就帶到交通規則與道路安全。我在想照片會不會誤導了什麼?例如銳騰沒有靠邊騎(超車中),拍照的我更是幾乎騎到雙黃中線了。問題在哪?
我們分享道路空間,可能在汽車駕駛/機車/單車騎士/行人間切換,即使我騎到路中間了,那只是短暫的時間,或沒有其他車輛的時候。任何一種用路人都通用,有時整條都是你的,有時靠邊讓車過。如果還要切分各種車道,除非馬路很大,不僅不合理,實際也行不通。
行不通的多是在擁擠的城市中,紅綠燈、單行道、專用道、調撥車道、大眾交通工具...,克諄交通規則,不這樣,大家通通不用玩。如果按照汽車交通觀,那所有房屋、公園都要變成馬路和停車場才可以滿足。一定是要有個限度的,一些城市已經示範了一個宜居現代的可能,腳踏車的位置更是被彰顯出來,甚至要獎勵大家騎車上路(還有台灣版)…
當大多人都走路、騎腳踏車、搭大眾交通工具,道路既不用麼大/密集,交通規則也可以跟著簡化。
20140520
軟輪不軟 SoftWheel
第一次在臉書上看到,一回神就不知洗到哪裡去了,直接Google找回來。SoftWheel,這...,真的神了!
我不是工程底,看起來這解決了登山車界要Q彈懸掛、又要避免Bobbing能量損失的難題。什麼轉點?搖臂?都遜掉了!當踩踏的力量從鍊條傳到軸心,因為三根避震軸作動相互抵消,幾乎不會吃能量;只有當地形地物從輪胎/輪圈傳到軸心時才會拉扯避震軸產生效果。當然,能否應用到頂尖登山車界是一回事...
果然革命都來自於體制外,發明者其實是要解決輪椅的避震問題,卻一舉連帶消除單車業障,善哉善哉!
P.S.越看越有趣,避震軸雖然是圓管,但它有機構限制只能上下、不能轉動,讓輪子不會偏擺。有看到嗎?
20140517
中南半島28天 Biking Safari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