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單車友善建築十要點 10points
一、讓單車在建物內方便使用
Make bicycles handy things to use within buildings.
二、讓單車變成從家裡最快的出發方式
Let the bike be the quickest way to leave home.
三、遮陽擋雨設施
Weather protection
四、型塑地物以控制騎車速度
Sculpt the terrain to control cyclists’ speed
五、讓單車騎士與行人和平相處
Make peace between bikes and pedestrians
六、由單車騎士觀點地圖來看城市
Appreciate cyclists’ cognitive maps of their cities
七、騎車能溶解移動性與通路的矛盾
Cycling Dissolves the mobility/access dichotomy
八、分散式商店
Dispersal of shops
九、雪墩概念
The mogul-field concept
十、提出挑戰
Provoke with proposals
標題先出來。先前有幾個分享都是從這篇開始(10 Points of a Bicycling Architecture),作者Steven Fleming出版了"Cycle Space"一書,這篇就是其一論述。從標題及解說圖可以看出大概,主要意涵就是如果一個城市要做到單車友善,可以藉由城市建築更新、替換的過程中,融入這十大概念。特別是如果要扭轉(美國)城市以汽車考量的建設思維,而作者認為是走錯了方向。
高樓大廈的建築方式是完全的汽車思維,盡量在有限地基範圍蓋得越高、容納越多人口越好,以便興築大馬路,讓汽車來滿足移動的需求。所以大賣場、攤販集中區、鬧區等分佈型態隨著發展起來。後來,汽車無法到達每個點,必須停到停車場,然後走很多路,甚至再搭大眾交通工具。不但沒有更方便,甚至導致更多缺陷,如下圖(也是從Cycle Space這本書而來)。
如果城市可以更新,這十要點就值得參考,不只是蓋單車道而已。建築物內部要能容納單車的存放、牽行,甚至騎行;新的住居要讓單車非常方便進出,台灣很多大樓不讓單車進入就很荒謬;城市中多多遮陽擋雨的設施...。
作者提出「雪墩概念The mogul-field concept 」, 初次接觸這個字詞,從前後文、另外google...,才拼湊出應該是「雪墩」,而不是「大亨」或「蒙兀兒」。意思就如滑雪時常見的雪墩地形,它自然形成障礙,讓行進速度減慢(拿它來當越野挑戰是另外一回事)。雪墩概念運用在此,就是在道路上設「墩」,以減緩單車騎士的速度(也當然就對行人友善)。
這個墩,可能是商店、造景或建物的墩座,有意無意讓單車騎士停下來的點。衍化下去,墩上可以是個集居建物,並且有通道(高架或地下),讓不是目的地的單車騎士可以快速通行。建物本身就具備前三點的設計,所以上下、進出建物都可以騎行。而商店就可以依單車通行的特性而分散,打散移動性和通路的矛盾,形成一個無污染、安靜又愉悅的社區或城市。
這個挑戰夠大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