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五條人上縣城


踉踉蹌蹌 踉踉蹌蹌,騎車上縣城囉!來去台東城,看貓母咬貓公,美麗灣破個坑…。剛好而已,影片用現有的,就是要聽五條人上縣城。



五條人,(他們的五條人小站
來自廣東海豐縣,用母語唱歌(福佬話,十分接近台語),上張專輯《縣城記》已撼動中港台,2012新專輯更一舉奪下「新浪金曲奬十大音樂專輯」五月之首。但是,這些好評可以讓專輯發行好鋪路嗎?沒有!我遍尋不着,即使是五條人發新輯必有演出的香港。我甚至去信直接詢問五條人,得到的答覆是:

周朋友您好!
很高興您喜歡我們的音樂。
由於我們的唱片是獨立製作的,所以并沒有大面積地進行銷售推廣。在香港和台灣,目前還沒有聯繫唱片店代售《縣城記》和《一些風景》。之前馬世芳先生是通過“刀馬旦”的“淘寶”網店買到我們的唱片。不知您是否有用淘寶?或者有其他到付款方式,可以讓這邊到伙計方便收到款項的,皆可告知。
刀馬旦的淘寶網店


而馬世芳先生對他們的評價是:
唉,@五條人WUTIAOREN的《一些風景》真是他媽的太厲害太猛太好聽了。聽了纔醒悟:這就是我等了20年的唱片啊,而我原本甚至並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啊。Instant Classic!!!★★★★★

如果不知到這是一張如何超值的誠意作品,請看他們的郵購網介紹。手工木框像框當封套,內附精彩插畫,雙CD-21首歌,賣100元人頭紙(約470台幣)。請問世間有此專輯?!難怪一出即經典…

買不到專輯讓人魂縈夢牽,我倒是找到了其中8首可以免費下載,不知這是否是合法管道(說「法」,在中國還有點奇怪呀!倒是要問五條人介不介意?)。總之,我這幾天一直聽,只能說感動有如初聽《菊花夜行軍》,震撼不亞於當年《抓狂歌》。

專輯最後一首是回到海豐灌錄的「海風」,歌中雲淡風輕提到「烏坎事件」,「看看選舉究竟是圓的還是扁的」....。烏坎在哪?廣東陸豐縣,與海豐縣仳鄰相隔,所謂「天頂雷公 天下海陸豐」的熱血之邦。

活得像人,多給在底層奮鬥的人一些溫暖!「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落魄的時候,也希望會有人伸出援手...。


PS1. 我不是說五條人的音樂需要被肯定,他們太屌,音樂早已成就非凡,敢說敢唱,不愧海陸豐漢子。
PS2. 如果有朋友還知道哪裡可以買得到五條人的專輯,或是旅居中國可以代購,都歡迎告知!我不介意多買幾張,多謝!


上縣城

我踏輛腳車啊腳車
想去縣城逛蕩逛蕩
有個阿伯講:
「嘿,阿弟!你要去縣城,那就得悠著點,注意,小心,多車啊」
問人縣城怎麼走?他說那個路口轉個彎差不多就到了
我速速就跨上腳車
踉踉嗆嗆 踉踉嗆嗆
縣城到了!

「昨夜發了一個夢啊 夢見貓母咬貓公
阿兄起來看 看見厝頂破個洞 破個洞 嘿」

咚其噠其 咚其噠其
咚其噠其 咚其噠其
阿兄你真是瀟灑 穿雙拖鞋踏著腳車
衝過禮堂 去到紅綠燈
紅燈紅燈紅燈 阿兄你真是膽大
衝過車路,去到紅燈旁

「嘿!站定站定站定!
你神經病呀?我在這站著你敢衝紅燈?你不怕死啊!
先在這兒站個一鐘頭再說!」

阿兄心想:衰咯,遇上戴帽的傢伙!
他吞吞吐吐說:「交警同志,我、我、我是從農村來的」

20121105

香蕉啊香蕉Banana Paradise

這條西方樂界最知名的香蕉不是我要說的。我要說的是每天吃的香蕉...

我不是香蕉達人,沒做過什麼研究,就連Google大神也沒去問一下。但是,我只要遠遠看一眼香蕉就知道好不好吃,從形狀、顏色,就可以直接連結它的味道是香?是甜?還是帶點酸澀?所以我買香蕉最快了,從菜市場中有賣香蕉的幾個攤位,望一下就知道要去那個攤位買到最好吃的香蕉。當然,是不是最便宜?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我來自香蕉王國的旗山,家裡也多少種過香蕉。香蕉成長的任何時期我都清楚,可以作什麼利用?香蕉園裡有什麼?在叢黃的是什麼味道?煙薰催熟的?還是電土?連沒熟的青蕉我都知道怎麼煮來吃...。以前旗山街上的茶店仔,也是為了服務富有的蕉農,還有許多旗山香蕉大王的奇妙故事...

「香蕉王國」早就殞落了!近期的復甦是在地文史工作者推動的產業文化再造,我的母校鼓山國小變成香蕉文化商圈的發電中心。那很好,歡迎香蕉雪糕、香蕉蛋糕...的出現,應該早就要有了,雖然現在老街上很多知名小吃我都不知道。

我還是愛吃香蕉,愛它熟透時無與倫比的香氣,就如旗山人一樣,不知道香蕉最棒的賞味期限是說不過去的。

20121018

Noway anyway—東京單車生存戰記

去年我在東京當行人,警覺著從背後穿梭而過的單車客,心裡想著騎在馬路上的和在人行道上到底有什麼不同。然後我得到一個資訊:日本跟台灣一樣,單車屬於慢車,合法地位就是在馬路上的慢車道。我迫不及待要上路,直到今夏,我終於到東京街頭實戰,和東京快遞一樣在馬路上穿梭...

災後東京
本行程在311日本震災之前就約了,災後決定照常出發,還比較擔心雨季影響騎車的行程。主要目的是與東京鐵馬球成員的友誼賽,從不認識到相約互訪,甚至成了好朋友,都是因為「鐵馬球Hardcourt Bike Polo」。去年在西雅圖也是想找當地鐵馬球玩家,卻沒碰上,當地車店的小姐說:They're all nice guys。我想這是真的,雖然國籍不同且不認識,有共同的語言,就可以友善互動!
如約成行,就是信任與尊重,我們的東京行就在在地友人到羽田機場接機開始了!

靠...左走
不知是誰說:「有國王的國家都靠左邊走」,到日本上路第一個要注意的當然就是交通靠左行。我去過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靠左走的國家騎車過,適應不是問題,但是同行隊友有不少都是第一次靠左行車。要注意的通常不是上路騎車,而是在路口會混淆車的來向。有人一時忘記,出馬路時只注意看左,結果被右側來的計程車大按喇叭(這算是緊急大事),同行日本友人趕緊賠罪。

帶車如果不騎
出國比賽,當然是要帶自己的車,考量自助行進出機場,當然是使用(軟)攜車袋比較方便。這次從松山飛羽田機場,搭捷運進東京便宜又方便,但從高雄到松山搭早班飛機卻代誌大條,得搭夜車巴士,還轉三班才到得了!
行前一直想像出機場馬上把單車組起來騎進東京,但人多總是不能太一廂情願,所以還是搭捷運。由郊區進市區還算OK,但在市區要換其他線捷運,帶著單車等大件行李在人潮中就比較麻煩。雖然無法比較,當下我還是相信騎進東京會比較省事...

日本里程是公制還是英制?
你能相信嗎?我們從東京騎到橫濱里程是30,花了4個多小時!所以日本的里程是不是英哩啊?原本自信從東京到神奈川湘南海灘約60公里,應該半天可以騎完,好參加下午的鐵馬球友誼賽。結果半路還是去搭火車,怎會騎那麼久才騎30公里?
當然日本1號道路可不是平的,有一些上下坡,行前要求大家至少要有兩速以應付路騎,這些坡也不會太陡,應該是不會耽誤太多時間才對;4個多小時不是一直在騎,吃早餐、看到景點停一下也合情合理,但也不會停留太久;最大原因可能是東京到湘南是一大片密集的都會區塊,沒有所謂的郊區,紅綠燈多如牛毛,不像台灣的城市可以出郊區高速飆一段。
行前規劃硬是沒想到,這是東京上路實戰才會發現的。難怪日本友人對於我們要騎去比賽場地都持保留態度,難怪他們打球時用車袋搭火車或捷運算是常態...

上人行道如忍者
單車騎在人行道上在日本是普遍,也是台灣「行人/單車共用道」的範本。我從當行人與當單車騎士的角度交叉比對,要在人行道上騎車,還真要當作是忍者。警覺著行人動線,然後自己在裡面穿梭閃人。因為,在人行道上(或是共用道),行人是絕對優先,單車騎士只能找縫鑽。事實上,行人的確把在人行道上的單車騎士當作是隱形忍者,不看、不聽、不閃躲,是騎士要去擔心會不會撞到人...
騎在人行道上速度慢不說,雙方動作一大還是會有「接觸」,得看行人要不要施捨。說真的,這樣騎車,速度只比走路快一點點,大概只能來往車站、社區之間,可以涵蓋通勤範圍不大。這樣騎也無非為了安全,真的安全嗎?下段繼續...

回到馬路騎車
日本靠左走大家都知道,現在有個「靠左走Team Keep Left」組織,推行單車回歸一般慢車道(日本馬路靠左即是)。這個組織獲得很多廠商與協會的背書,想要推行真正的單車上路通勤,而不是社區型、短程接駁的人行道騎車。那表示,人行道共用的單車道政策遭受檢討,一定是有所不足或不良。
上次去日本就獲得一些驗證,在江東區搭公車時看到一個交通立牌。那是個標準的單車專用道「死亡交叉」案例:警告立牌上標示「二輪事故多發」,要大家小心,而這個大馬路口有很多左轉貨車,與人行道整合的自行車道直行通過路口,因為同燈號的關係,只要任何一方稍不注意,就會交叉碰撞。偏偏,自行車道因為被電線桿、行道樹等阻隔,也包括那塊警示立牌,有時很難注意右邊馬路上的汽車動向(要不要左轉?)
所以,很多實際上路的騎士覺得即使在同一車道上,只要汽車駕駛不惡意壓迫,騎在車陣中是比較安全的(Ride with the Traffic),視線清楚、動向較可以預測。這也是慢車道即自行車道的優點,只要具備單車基本能力(包括體力與操控技巧),在一般馬路上騎車不僅便捷也更安全,更能擴大單車通勤範圍與使用時機。

騎得像個單車快遞
東京有500位以上的單車快遞每天騎著單車在市區穿梭,平均里程是80-100公里。使用人行道系統絕對辦不到,所以一般馬路才是正途,人行道只有在紅綠燈變線、轉接等偷吃步時才用到。
東京鐵馬球成員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單車快遞,他們帶我們在東京街頭順暢流轉,比我們自己騎的時候快多了。另外,我們自己單車亂逛那天,在路上偶遇東京鐵馬球的年輕成員,一起在青山通上狂飆了一段,轉進表參道、穿梭澀谷、流連原宿...,單車與潮流時尚就是很搭。不管來過東京幾次,沒有用單車的角度來遊逛,都不算數的...

東京到底適不適合騎單車?如果看到很多婦人載著小朋友上路,那應該會覺得適合吧!但是,日本現今最大的改變是單車回到馬路,不管是實用因素的單車快遞、還是定速車潮流,還是官方定位、以及協會組織推動回到馬路騎車。還有,震災之後,單車更是受到歡迎,街道馬路是一定有單車的空間的。
而我們的東京單車假期,在友人的熱忱招待、與自力闖蕩:Shit Beer是那家啤酒?警察給不給合照?單車如何停在鬧區?東京如何遼闊?語言不通如何同樂?鐵馬球實力?...,同行的人都有鮮明而獨特的印記。

同場加映:「雨夜迷航記」
要勇闖是很難不出亂子的,雖然行前還說如果迷路那就會有印象深刻的旅程。真的迷路時,尤其雨夜,同行中有醉漢,兩位不常騎車的女生,我還真是笑不出來...。從一開始就方向錯誤,終於認定走錯路時,約多走了10多公里的路。但是總共約30公里的路,我們花了多久呢?5個小時!還有人在這5小時中一直處於彌留狀態...
回到市區,在高輪台問警察,他說可能還要兩個小時才騎得回日本橋的飯店,有人差點崩潰。我倒是打包票一個小時可達(其實也不是那麼確定)。當終於騎進繁華的銀座,終點在望,Monica為當天的行程下了一個註腳:「從沒想過我會穿著垃圾袋雨衣經過這些精品店」!

--樂活單車No.26, P48

P.S. 現在日本已經修改法規,除了特定對象,單車已經不可以騎上人行道了!

20121012

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


夏日出版的「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中,第50章提到紐約已經進行一項街道改造計畫。更多的人行道、綠帶、街頭座位...,非但沒有發生某些人預期的交通黑暗期,反而交通更順暢、肇事率更低、更多人愛來時代廣場一帶流連。同時它也是單車友善計畫。

這個計劃就是「市中心綠燈計畫Green Light for Midtown」,該計劃Flickr照片輯,以及影片介紹如下:



對照我們的單車友善計劃,如果真的有!還在比誰蓋的單車道比較長,誰的公共單車系統更有用,誰辦的單車拜拜更大…

真要做,何不把市區次要街道限速30公里?何不永久封街成市民廣場?錢花不多,效果卻很巨大!否則,只是做做樣子,有人可以分享建設款吧?!

Noway Anyway, 單車友善城市—西澳伯斯

西澳(West Australia)伯斯(Perth)一帶為南半球著名的地中海型氣候區,有點像美國加州,夏天總是藍天艷陽的好天氣。而綿延上千公里的白沙海岸,當初詹姆斯.史特林(James Sterlin)為何要選中伯斯來上岸建城,顯然天鵝河(Swan River)是關鍵,寬闊的出海口提供船隻深入內陸的停泊處,讓西澳也成為西方文明的舞台。

國王公園
伯斯的「國王公園King's Park」是伯斯印象之旅的最佳起點。國王公園位於天鵝河畔的小山丘上,可以俯瞰伯斯鬧區跟天鵝河景緻,迷你城市如伯斯,幾乎就一眼望盡。除了景觀,國王公園內植物扶疏,都是西澳典型的代表性植物,來逛一圈很快就可以對於西澳生態有一番體認。
伯斯市中心雖然迷你,但卻是澳洲第四大城,西澳最大城。所有澳洲城市的居住品質都算優越,唯獨物價高昂,相對便宜的伯斯難怪列居世界最適生活城市前茅。剛到伯斯不久就發現,伯斯是匯集多種族的城市,我們住的華人民宿有好多來「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台灣、香港年輕人,馬球場上也有很多東方人臉孔。我們的接待人—洋平Yohei也是來此工作居留的日本人,他嚮往伯斯完美的環境。當然,高工資也是吸引很多人來澳洲原因。

伯斯街頭
初上伯斯街頭,騎車通勤的人並不多,也許伯斯不是太大的城市。市區有幾條免費循環公車(如藍貓Blue CAT、黃貓Yellow CAT),使用率很高,搭配步行似乎就能在市區暢行無阻。從河畔往市中心一望,高樓不過就四、五棟,旁邊最熱鬧的商店街還是行人徒步區。過了鐵路就是北橋唐人街及餐飲集中區,騎單車實在是近了點。
不過,這不表示伯斯街頭騎車不友善,有些路段畫有自行車道,過鐵路也有行人/自行車專用陸橋。就算沒有畫自行車道的部份,也都能騎車,我們在路上亂逛一點問題也沒有。倒是,看起來在路上騎車通勤的人有特定的行進動線,那就真的是舒適又安全的單車友善路線。伯斯真的不大,即使繞一點路也不耽誤什麼。加上,伯斯居民傾向慢慢來,居住品質毋庸置疑。

河畔自行車道
相對的,天鵝河畔自行車道系統非常優越,留在自行車道上的騎士比例很高。首先,宜人的氣候與天然美景,有休閒渡假的氣氛;二是車道動線、寬度、長度、鋪面都很優越,特別值得一題的是,車道面和旁邊的草地或鋪面是等高沒有邊界的,即使稍為騎出去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就騎乘慣性而言,非常安全,甚至有些公路車騎士也會使用自行車道,速度不慢地騎很長一段距離;再來,過河或鐵道、高速公路都有穿越陸橋或隧道,騎在上面既安全又尊榮。
還有,這和台灣常見的河濱自行車道有個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會時時被水淹。這邊只有潮汐而少有暴雨,在河畔蓋自行車道不是取巧而是獎勵單車族,就近欣賞美景。像騎車通勤的洋平,他住河畔郊區,進市區幾乎都騎自行車道,到了鬧區,離開車道三分鐘就可以到公司。世界上到底有哪幾個城市能行的這麼舒服自在?

浮力曼圖
澳洲盃AHBPC2012結束之後,我們來個單車小旅行。沿著天鵝河岸往「浮力曼圖Fremantle」,就像台北往淡水,或高雄往旗津的意思差不多。浮力曼圖也的確是個比市中心區更早發展的口岸,除了港口,還有成排的歷史建築與觀光資源。
我們從市中心出發,很快就接到河畔自行車道,在一片美景前輕鬆前進。即使離開自行車道,出城的路也經常劃有自行車道,且腹地寬廣,簡直汽車道與單車道各半。
不久在路的盡頭出現海洋,到底往下一望,眼前的這片就是以天體聞名的「天鵝畔海灘Swanbourne Beach」,海濱有間The Naked Fig Cafe露天咖啡,停下來喝杯咖啡、配個英式鬆餅就絕對必要且完美。白沙海岸綿延不決,我們沿著海岸自行車道往南會經過比較熱鬧的「寇特斯洛海灘Cottesloe Beach」,建物及商店比較多,海灘上有游泳、踏浪的三五人群。我們在自行車道上享受這台灣沒有的海濱漫遊,騎過這片沙灘,浮力曼圖就快到了。
浮力曼圖是觀光勝地,非假日的這天雖無緣到口碑甚好的浮力曼圖市場嘗鮮,卻也免去人潮洶湧,可以自在地逛西澳最古老的建築—圓屋Round House、海事博物館、美術館等。到伯斯本地啤酒品牌「小生靈Little Creatures」餐廳,享用一杯道地生啤酒也是觀光客必做。一天的漫遊在搭捷運回伯斯中劃下句點,我們忘了是非假日,某些站攜帶單車(免費)須在巔峰時間之外,被捷運職員攔下,不過也只是勸說而已。

北橋越夜越美麗
北橋不僅是唐人街有名,數家有名背包客棧也在此,各式餐廳眾多,還有情色酒吧,晚上和我們早上離開時的景觀大不相同。洋平和我們聚餐也是挑一家華人餐廳,看起來他和他的白人、印尼室友(都不是當地人),也常來。最後一天晚上,我們在西澳博物館前閑晃,想吃中餐,就到一家華人攤販區買外帶。看著招牌,有些很熟悉,有些一時不懂:「炒貴刁」、「通菜」...,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前一個念出來大概就了了,炒粿條是也;第二個則看意思,就是空心菜!語言的分歧與在地化又一例,即使來自同源,真是有趣!
買完回到西澳博物館前階梯廣場,一邊吃一邊看大螢幕的免費影片欣賞。除了這個點,北橋還另有一處免費露天電影廣場,晚上很多人不是自備軟骨頭、躺椅,就是躺在草地上聊天看電影。這裡的人們喜歡在戶外活動,只是環境好而已嗎?

伯斯市區也許小到步行都通,散居形態也許少不了汽車,但是用單車代步是一點也不麻煩。我們好客的接待人洋平堅持請室友開車接送機場,如果沒有,我們還是可以騎到機場或搭公車。Noway anyway,伯斯是個單車友善城市!

--樂活單車No.32

20120917

美西三部曲之山城Crested Butte

「美國最佳高山登山車路徑」,衝著這句話,我的公餘旅程,就給它畫到科羅拉多州落磯山麓的Crested Butte滑雪勝地破冰。在Crested Butte旅遊網站上找到的如何前往資訊,只說要不坐飛機到鄰近城鎮,然後租車來;不然就是自己開車來兩種方法(其實就是開車一種)。剩下的,還有兩種:有限假期搭便車不是選項;我對「公路煉丹」*也沒啥興趣。我的搭大眾運輸遊美國破功,只能租車了...

何日君再來
要不是公務到賭城,我想大概一輩子不可能來此,往後也很難。因為美國簽證刁難,沒事不會想再簽(免簽就算了);除非美國大城市,如果不開車,美國行大不易;雖然我愛騎登山車,光是為了騎登山車跑這麼遠,代價實在太大。台灣雖然Off-Road不多,但也不是沒地方騎;還有,美國比想像中封閉、保守,要適應美式風格,都需要付出些代價,光是上廁所一件事,就讓人搖頭。
「大路關Grand Junction」是我此行的進出城市,回程到西雅圖訪友也是從這邊搭機離開,在機場租車最合理。確定機票之後,到租車櫃台,三十分鐘不到,我已經開著租來的豐田Corolla上路往東而去。

公路電影
在美國,和騎車搭大眾運輸相比,把兩個輪子拆掉、單車放進行李箱就比吃蛋糕還輕鬆。到底,美國是汽車王國,道路系統完善,配置與邏輯也都和台灣相仿。行前上GoogleMap規劃一下動線,上了洲際道路,再設定一下定速巡航。才開上幾個小時,我也雙腳離開踏板,就差沒有平躺下來,用手指正負微調車速,就可以融入美式移動、暢行無阻。
在美國開車,就像在看電影,除了移動到目的地,很多事都可以舒服地在車上完成。一路上,有的是Pickup卡車拖著露營車,有的是大型遊覽RV車後面拖著轎車,這樣吃喝拉撒睡都在車上,美國人真愛這一套。

Crested Butte山城
從「大路關」到Crested Butte約260公里,開車賞心悅目,不像內華達州一片荒原,算是有名的景觀公路。經過的Delta、Montrose、Gunnison都是傳統美國西部風情小鎮,居住品質還不錯。途中穿過「藍台地水庫Blue Mesa Reservoir」,像是有水的月世界。到了Gunnison鎮轉北,沿途的「亞斯本樹Aspen Tree」樹葉越來越灼黃,台灣少見的秋天景觀...。不知不覺,我的深入美國內陸之旅到達了終點—洛磯山麓的Crested Butte山城。
Crested Butte是個超迷你小鎮,開車只要一不注意,兩分鐘內就會穿過鎮區地那麼小。Crested Butte也是一座山的名字,就是本鎮地標的圓錐型獨立山。鎮雖迷你,不過,這裡冬天是滑雪勝地,飯店不少,價位都不會太低,即使旺季都還沒開始。我選了個有傳統壁爐的小旅店,就是那種木頭的、會掛著鹿頭、有很多聖誕節吊飾的那種房子。晚上到客廳上網,電腦連中文都無法顯示,...有離家很遠的感覺。

Deer Creak鹿溪山徑
把家當放下來,趁太陽下山前兩、三個小時,先趕到本區排行第二的「鹿溪Deer Creak」路徑,編號568。這條路線可以是環線,剛好可以繞Crested Butte山一圈,不過那是半天以上的行程。我只能到西口盡量往山上騎,在天黑前回頭衝下山,順便替明天的重頭戲探路。
雖說是老二,但也絕對是頂級登山車路線,純正的單軌山徑Singletrack,穿梭在亞斯本樹的灼烈黃色中。開闊的曲流河谷與山景,和水果鎮荒漠地形有很大差別。才開始騎就噓累累,本想怪罪朋友的車難騎,但看一下地圖高度,開始就已經2900公尺了,果然是高山路徑。我勉力往上騎,一邊又被美景中斷來拍照,心裡想的是明天更高的401山徑又如何?
到了個無名中點,有點高,往前景觀也不至於有太大變化,自拍幾張就轉頭下山。正當感覺後面有車接近,往路邊一靠,一輛騎著29吋登山車、綁著辮子的騎士呼嘯而過,想追也追不上。除了他,就只有我和一匹駿馬,獨享這美麗的黃昏高山景致。

401山徑—全美最佳高山登山車路線
自己一個人在陌生的床上醒來的好處是,絕對不會賴床,可以早早出發。我只待一個晚上(房價超出預算),把握時間上山去體驗這編號401的山徑,你可以健行、騎馬,最爽的當就是騎登山車。
在路徑起點停好車子,標高2920公尺,連暖身都嫌太耽誤時間就上路了。一開始是可通行四驅車的產業道路,半路看到兩位車友,打招呼才發現,男的就昨天超我車的辮子先生。他叫Brian,在這裡土生土長,最近剛搬出去,這次回來渡假,昨天一人放飛,今天和老婆Nora一起上山。和他邊騎邊聊,並幫我拍了兩張照片,從構圖及選景,知道他照相頗專業。
三人一起騎到3263公尺高的「史高費爾德啞口Schofield Pass」,接下來從叉路上山就都是Singletrack了。我先上路,自此沒被追上,Brian也許要照應老婆,否則我早就被電了。一路蜿蜒上山,但坡度不及Deer Creak西口,還是這次我已經習慣了高度?
爬到最高點約3460公尺,直追武嶺,高山風景被無雲好天氣增高視覺濃度,類似的景致也難得幾回在台灣的高山上。接下來,單軌路徑在山腰開展,一路放飛,除了勉強自己停下來拍照,還真是不想停,呼啊...。
約4公里的下滑路線之後,來到中低點,可以就直接下山接回產業道路,我選擇又轉身往上爬,想說再玩一段下坡吧!這段路線事後覺得可以略掉,因為奮力爬上來之後,下坡卻不像前段那麼爽快。不過,難得來一次當然是應該完整地走完。
回到停車場才中午,整個滿足MTB胃口,看起來劃下句點是最好的選擇。就慢慢地整裝,開車下山,出Crested Butte山城,離開亞斯本樹的洛磯山地,向西回到城市...

* 公路煉丹:指有目的地、非運動訓練或比賽的公路騎乘。

--樂活單車No24, 2011.04

20120914

美西三部曲之登山車重鎮Fruita

儘管很多人搞不清楚Fruita多的那個"a"要不要發音*1,這個人口才六千多的科羅拉多州小鎮,最有名的「鎮民」是一隻叫麥克的無頭雞*2。無疑的,它是美國登山車重鎮,或者應該更精確的說,它是美國越野登山車(XC)重鎮,在這裡是沒有人戴盔甲騎車的。

環保美國行不行?
離開賭城的方式也沒有幾種,我選到最差的一種:搭灰狗巴士。時間久、相對不便宜、坐起來不舒服、服務甚差(可能是我倒楣碰到賭城車站的一班天兵),多付了單車Over size的費用,還把我單車擱在一邊、以那種電影常看到愛搭不理的態度說:「行李沒位置了,要搭下一班」。要不是我警覺,真的相信他們的話,我可能人到而單車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可是心存善念,嘗試用大眾運輸遊美國呢!
半夜出發,隔天中午到離「水果鎮Fruita」最近的站—「大路關Grand Junction」下車,把單車組起來,心就安定下來了,我要用最可靠的方式繼續前進。稍微補給一下,問了路,方向對了,但是那位朋友卻說:「你要騎車去?可是很遠呢!」,我就回他說:「沒關係,我有時間」。

一段小通勤之旅
沿著50號道路出城,雖然是可以騎車,但六線大道上沒有另一輛單車。發現鐵路邊有另一條小路,就轉了進去,尺度好多了,騎起來更放鬆。這條雙線小路,經過我的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尤其貨車更是小心,減速、等對向無車才以誇張的角度外繞。和去中南半島時一樣,碰到這種司機,我都會揮手致意,其實他們也很怕你的。
公路旁的荒地上有一些土撥鼠冒出頭,你若繼續移動牠們根本不理,即使只有三公尺。70節以上的多頭火車呼嘯而過,光要數都數很久;公路旁有房地產待價而沽,還有些農舍看起來很舒服,不知住起來會不會無聊...。還沒騎過癮,就已經到了,甚至已經切過鎮區了才又回頭,真是個迷你小鎮。從「大路關」到「水果鎮」多遠呢?不過17.5公里,這個距離,大部分的美國人就一定要喝油吃電才能到得了。
我找到鎮上第二間汽車旅館住進去,一個晚上50元美金還算合理。主要街上的Over the Edge車店,朝聖的登山車騎士必到此充電一下,買了一張Kokopelli地圖卡,準備明天去騎美國十大登山車路徑之一囉!

Kokopelli路徑系統
Kokopelli路徑系統(Kokopelli是美洲原住民的「生之神」,掌管生產與農業),這不是單一路徑,而是在科羅拉多河邊峽谷一大區的路徑組合。如果體能不錯的越野登山車騎士,準備充分的話,可以一天騎完這區內大部份的單車路徑,不過,兩、三天是比較好的安排。從「水果鎮」往西,約12公里就可到達70號州際公路旁(這邊有交流道)的Kokopelli Trail head路徑起點停車場。除了我之外,都是把車開到這邊停,然後開始騎。
Kokopelli最主要的是沿著科羅拉多河崖岸上的Mary's路徑,也是最簡單的賞景路線(取名就知道)。在Mary's下方有兩條迴圈路線Rustlers與Horsethief,兩條差不多,擇一的話我推薦Rustlers,比較順暢好玩,可以慣性壓車,玩家最愛。
難度比較高的是Troy Built、Mack Ridge、Moore Fun。Troy Built是最邊陲的一條,有些關卡,技術不好的要下馬牽車。也可以往西一直連接到Moab路徑系統,綿延上百哩;Mack Ridge則是最高的一條稜線路徑,可以俯瞰區內大部分的路徑,由西往東騎較順暢;Moore Fun則是最有挑戰性的一條,上山陡、下山峭,很多都是挑戰關卡,過不去的也很多。把這幾條留在最後可能不是好主意,體能不足時容易出狀況。

Book Cliffs路徑系統
Book Cliffs路徑系統。「水果鎮」另一個登山車路徑系統位於小鎮北方的「書頁崖Book Cliffs區」,和Kokopelli比起來,這邊較少崎嶇岩石,大都是土石路面,更為順暢好騎,不過景觀就是清一色的荒漠地形。
景觀雖然不像Kokopelli那樣壯麗,技術層次也沒那麼高,適合初階登山車騎士。但那也不表示較少的騎乘樂趣哦!其中,Edge Loop在崖邊蜿蜒,最具代表性;Ladders & Chutes急上急下,頗有挑戰性;Joe's Ridge從稜線飛奔而下,像是坐雲霄飛車,非常有趣;Kessel Run是資深騎士最愛的、在邊坡蜿蜒上下、慣性壓車的Pump Trail,速度快又好玩,台灣幾乎沒有這種路徑;Zippity是西側邊陲路徑,除了比較少人騎,它還有數段看起來嚇人的急降坡,有膽的人試膽,沒膽的以經驗駕馭。騎在這邊,還真會覺得自己是荒野大鏢客。
無論Kokopelli或Book Cliffs,這邊都是XC路線,有上有下,幾乎全年可騎(冬天偶而下雪),氣候乾燥,要擦護唇膏及乳液、多喝水。因為是登山車勝地,白天任何時間應該都不會孤單一人,像我騎到沒水,到停車場遇到剛要出發的騎士,跟他們要水、借打氣筒之類的都沒問題。

小鎮風情
來的時候,剛好是九月份一整個月的假日封街市集,附近居民都到鎮上吃吃喝喝。如果不到大城市玩,這就是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標準遊樂。很多攤位看起來都是依城鎮巡迴擺攤,就好像我們的夜市,精緻不到哪去,對遊客來說倒是有趣。除此還有些給小朋友玩的機動遊樂設施,以及政策宣導攤位,如募兵攤。
小鎮除了學校、教堂,主街Main Street外幾乎沒有樓房,往郊區就是大片農牧場的散居住宅,很多人選擇到此享受退休人生。而登山車騎士也是這個城鎮的風景之一,臨洲際道路邊的廠房上,漆著巨大登山車騎士歡迎圖,從很遠的地方就看得到。事實上,若不是這個圖,可能會過而不入,錯過美國登山車重鎮。


*1 住民Anne Keller斬釘截鐵地表示:「Fruita讀音就是『水果』這個字,千萬別老土地把a念出來」;可是我問路的時候,不把a發出來,「大路關」的朋友還聽不太懂,特別加強把a念出來,問我是不是這個城鎮?

*2 這隻叫麥克Mike的雞,1945年被主人砍掉頭準備當晚餐,結果居然沒死,還活蹦亂跳。之後,主人還帶著無頭雞—麥克Mike,四處去展覽撈錢...

--樂活單車No23, 2011.02

20120913

美西三部曲之賭城InterBike秀

旅人行經內華達沙漠,一望無際的荒蕪,總是會期待一座綠洲的出現。而21世紀的今日,出現的卻是一座紙醉金迷的賭城—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或稱「罪惡之城Sin City」。

沙漠綠洲
"Vegas"是西班牙語「草原」的意思,早期真的是美國西部中途綠洲,1900年是鐵路運輸的轉運要站。要成為今日繁華賭城的兩個要件是,1931年開放賭博與1935年胡佛水庫建成。開放賭博讓拉斯維加斯從鐵路運輸式微中站起來,而最關鍵的應該是胡佛水庫的興建,它確保賭城用水無虞,否則一個天然綠洲根本無法撐起一座城市。
時至今日,拉斯維加斯是世界最浪費水的城市之一。看看豪華飯店的瀑布流水、威尼斯水道、水舞、海盜船...,而進入賭城前的蠻煙荒漠,極致的對比性!草皮也可以是假的,難道這就是魅力所在?

單車是奢華還是樂活?
美洲最大單車展InterBike從1998年起落腳賭城,原因不外乎租稅優惠、服勤設施充足等優點。與會的人也不少覺得白天參展,晚上賭一把、或看看秀是賣點。但是有更多的單車人覺得格格不入,賭城的聲色生活顯然毫無吸引力,甚至痛恨!所以「遠離賭城」的聲浪也一直都有。原本明年車展主辦單位都已公告要搬回加州安納罕Anaheim,但不敵保守勢力,2011年確定還是留在「罪惡之城」。
如果產業重心還是在登山車休閒或極限領域,或者跑車的專業運動領域,那麼單車是奢華的,與賭城堪稱麻吉;如果單車已經恢復交通工具的原有名譽,符合當今節能減碳思潮,繼續在賭城舉辦,不就落實掛羊頭賣狗肉的批評?

大廠缺席 登山車退位
最有影響力的車廠與集團紛紛選擇不在InterBike露臉,如Giant、Trek、以Cannodale為首的CSG集團等。整個Sand展場樓板面積都沒用完,廠商要登錄InterBike參展也唾手可得,不像EuroBike一攤難求。某總程度的星光黯淡是一定的,不過這也不是完全反應整個美國市場概況,許多大廠選擇自行舉辦新品發表會、試乘會,分散了一些鎂光燈焦點。
美國以登山車為主體的市場也都逐年在消溶,除了提出新概念的產品,或是想進入美國市場的廠商,已經不是登山車產品線的主要舞台。

人身部品顯著 單車生活形態發光
取而代之,非常顯著的比例是人身部品等配件攤位。這也算趨勢,單車風潮展至今,每個對單車有興趣的誰缺車子呢?甚至有些要被打入冷宮,例如我還把一輛已經很少騎的26吋登山車改成馬球車。單車產業目前另一個待開發市場是單車通勤等生活形態。
各式單車服飾、背包、古典通勤車、個性配件、消耗性產品...,或者服務,這些變成是InterBike的主角。舊金山街頭信差包名品Chrome在現場接受個人化訂製、看起來不像車鞋的車鞋、有機單車配件...。而會場中舉辦的單車時裝秀,跳脫InterBike的主要調性,時尚、歐風,也都是瞄準單車通勤的潛力市場。

還有那些想進入美國市場的
今年義大利是主要InterBike贊助商之一,除了台灣區之外、中國區也很顯著,還有單打獨鬥的廠商們。不過,要進入美國市場是很大的挑戰,美國雖然引領單車風騷,但是一般消費者卻十分保守,大廠或大通路商宰制力極大。台灣很多世界級的品牌或廠商,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打入美國市場,更多的時候只能當代工廠,不無保護主義心態。再來就是,美國真的景氣不好。

賭城悶燒鍋
離開賭城之後,在科羅拉多Grand Junction的飯店看到一則新聞:賭城新的飯店流行採用玻璃帷幕,其中一間外表弧形的飯店,剛好把強烈日光集中到游泳池的某個點,就像用放大鏡點火一樣,燒壞了客人的隨身物品。新聞中說,這也不是第一次發生,該飯店的確存在一個死光區,只要天與時配合,總有人要發火一下。倒是可以建議:乾脆飯店就以此為號招,推出天火悶燒鍋,該悶鍋隨著陽光移動保持在熱點上,然後弄個開飯秀,化危機為轉機。
離開美西荒漠時,在飛機上目睹四、五處荒原火災,美國西南部不只是乾而已,近來氣溫飆升,真的就像是死光區。

第一次到美國就是經由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那種美國典型的印象深刻。機(汽)車大城、荒蕪與奢華、份量無比的早餐,比大、爭奇,廉價滿足...。美國夢實現,同時也是對訪客最不友善的國度。到賭城的第一晚,拿了張城區地圖,我就可以認路帶人了。當晚我就沒有誤會,當然也沒有憧憬,賭城的奧祕根本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我是等不及要離開賭城去騎車。

--樂活單車No22, 2010.12

20120912

Noway Anyway! 單車城市—新加坡


當一個城市,新加坡是太好,也是台灣很多市政規劃的藍圖,但是單車上路...不只是特定路線的運動或休閒哦!可以是認真的嗎?

Noway, Fine City
當人們想到新加坡,大概會拿香港來比較一下,高度發展的商業城市,繁榮、擁擠,但新加坡規劃良善、綠化十分成功。在街道上騎腳踏車(他們會說:「踏腳車」)?十年前可能不是個好主意,雖然我上次《中南半島28天》的終點就是新加坡,我還真的從邊界騎進市區。不過那是特殊狀況,在街道上,腳踏車已經在新加坡退位很久了。常民生活中,會利用單車的,恐怕比香港還少見。
這次我從樟宜機場入境,正打算把單車組起來騎進市區,航廈工作人員跟我說:「Noway! 進出機場是Highway,腳踏車是不能上去的」...

美食記憶地圖
過境新加坡,硬是擠出這個不在預計內的行程,沒有多作功課,只麻煩來自新加坡的Spancer推薦一些在地美食。他在GoogleMap上面畫了詳盡的個人推薦,還包括自行車路線。我按圖索驥,在停留的兩天中,還逛不到一半。想騎透透新加坡卻破功,只好再把單車重新打包,坐捷運進市區再說。
我選定離我住的背包客棧比較近的「黃金城Golden Mile」美食區,當作第一個目標。有一間傳統海南雞飯,以及一個美食城。"Thien Kee"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花了一些時間比對,結果是福建話發音的「瑞記」,就算拼音方式統一,語言的分歧與在地化,雞同鴨講還是經常發生。不過這就是旅行,對於遊客而言,比統一更有趣。
我的第一個目標不算完成,是吃了「瑞記海南雞飯」,但不確定是原店改建?還是根本搞錯了;而附近的美食城剛好排定兩天整修打掃,無緣品嚐。

牛車水China Town
為了要騎車到處去、到處停,我在新加坡買了個簡單的鎖。從「海灘路Beach Rd.」的黃金城離開,下個目標就是牛車水中國城。沿著「北橋路North Bridge Rd.」往南騎,馬路上車雖多,但騎車沒有問題,汽車在後面不會按你喇叭,也沒有逼迫的現象,只要抓準轉彎提前變換車道的時機,一路暢行無阻。
到了牛車水,資訊有限(沒有帶筆電、又不用智慧手機或GPS),又花了點時間找餐廳。再一個謎題:"Tiong Shian",你想得到是「長城」嗎?這間廣式粥品店,也是在地人的推薦。晚一點再到市中心的「老巴薩」夜市,等到封街燒烤沙爹,點了啤酒來配,旅人需要的不就是這樣!也不管到底是中餐、晚餐還是宵夜?騎到哪、鎖到哪、吃到哪...

烏敏島鄉村之旅
新加坡有鄉村嗎?這個問題跟當初問「新加坡有登山車路線嗎?」一樣,讓人出乎預料,位於東北角的「烏敏島Pulau Ubin」兩者皆有。"Very Kampung lah." 新加坡人也許會這樣說(Kampung馬來語「鄉村」)。第二天就以Spancer推薦的烏敏島為主要行程,一早就在分流、高架的郊區要道中摸索出發,最後沿著「東海岸路East Coast Rd.」往東北前進。
經過一點點迷路和誤會,最後到達樟宜聚落的輪渡站,比想像中遠一點(約30公里)。撿客小渡輪約滿10人就出發,船家擺放單車的方式既豪邁又專業,顯然十分清楚這種沒腳架的單車要如何固定。上岸馬上感受到悠閒的氣氛,和香港南ㄚ島類似,但更鄉下。遊客來這邊大都租單車騎逛,不然就是來露營,有些商店寫著標語希望大家在島上多停留、多消費。

島上有國家級溼地公園、到處是紅樹林潮間帶,還有個登山車公園,我稍微繞一下,有點單薄,但不失為體驗荒野的好場地。午後吃了當地海鮮餐廳的炒飯,搭船回本島,趕赴下午與LifeCycle車店的約會。

東海岸自行車道
Spancer原本建議騎東海岸自行車道到樟宜聚落搭船,但我迷失了一些環節,去程直接走馬路,也沒什為問題。回程因順接自行車道,原來還懷疑會不會是像人行道的陽春車道,結果是一條海濱康莊大道。沿途經過機場圍籬、小海港、防風林、沙灘公園、食物攤販區、水上設施娛樂區。寬闊、平直、動線清楚,景觀宜人,從樟宜連接到東海岸系統,長達20公里以上。騎乘品質超越台灣任何自行車道系統,這讓我十分訝異。
這個自行車道系統稱為PCN,"Park Connector Network",是公園綠地的連接通道,提供人行、輪鞋、自行車行走。從字面意義就可看出來,是個半封閉的系統,多數人的利用方式是坐車或捷運來,然後再租車騎乘,滿足休閒、運動的需求。這個行程恰好可串連,若非如此,只能刻意前來。例如LifeCycle車店友人提議到這邊來吃晚餐,所以我來回五、六十公里騎進市區之後又跟著他們Fixie騎回東海岸,真是騎夠了。

Anyway, Sustainability City
在新加坡市區漫遊時,騎進回教區「哈芝巷Haji Lane」,發現一間Fixie潮店,女店員正在替兩位男客解說定速車。往前,又一家「東京單車TokyoBike」車店,這就更神奇了,是間通勤車品味店。雖然這兩天來我騎車到處去,但還是會擔心在路上被警察攔下來?!所以我就問女店員:「在新加坡騎腳踏車上路合法嗎」?她給我肯定的答案。
路上的確有比以前更多人騎單車,除了高速公路,騎車上路是沒有問題的。還有個Cycling in Singapore部落格,提供一些在市區騎車的訊息。我的感想是:新加坡已經具備單車友善的條件,單車上路安全又便捷,雖然還沒有很多人利用,但這個改變已經看得到。
新加坡要從Fine City、Green City到Sustainability City,單車是個指標哦!

--樂活單車No30, P134
* 該期文字段落稍有誤植

20120723

記蚵寮漁村小搖滾Small Oyster Rock


一個七字頭女生想為家鄉做些什麼,出人意表地辦出一場小而美的搖滾演唱會-蚵寮漁村小搖滾。說小是因為真的是不出名的地方,沒有大咖(OK!也許以後拍謝少年會很大咖),主辦單位掛蚵寮國中/小家長會....

但是靠著一個「浮球人」視覺,以及一支預告MV,迅速在網路竄紅。當晚到場雖然主辦單位說有5000人,少說上千人是有的。至少我們約5點騎到,整個蚵仔寮港是人聲鼎沸的,商家一個個歡喜雀躍,從停車場入口處交通指揮義工的認真投入,那些面孔在漁村常見但是以往的角色都不是這樣,感覺的確有營造出共識與熱情。買海產、吃海味...,難說有多少人是為了這個演唱會而來,人群中的確有很大的比例一看就知來自蠻遠的地方...,在晚上8點主秀上場前的附帶觀光消費。

場地位於蚵仔寮港南岸沙灘旁水泥地,變形金剛式花車當舞台,人群自在聽歌或走動。主辦單位義賣與贊助商攤位擺在走道,不大的沙灘有不少戲水的人,太陽漸漸西落變紅,就是肉粽石壞了場景...。串場主持人除了介紹主辦單位,也感謝陳菊市長親臨壯聲勢,她說:「我們完全是民間出錢出力來辦,希望以後市政府可以接手,好不好?」。台下馬上有人說:不好!

從設計、創意到邀請的團體,以及讓人意外的時空,是很多人想來的主要原因。當拍謝少年上台,第一句話就是:「只有一個要求,垃圾丟在地上你就慘了」,台下馬上被引燃...。主持人怕冷場或是有任務在身,話多了點,與台下的期盼有些不搭嘎。其實,光是在地的熱情與如此奇妙時空,來人都已經Naturely High了...



不管是前場的幾個團,還是拍謝少年、阿飛西雅或三宅一生,都對這個場合莫名興奮,意思大概就是:「蚵仔寮,你們太屌了!」。這不是蚵仔寮的常見景象,鄉親或也不知搖滾滋味,但看得出來都樂在其中。他們是有些驕傲與期待的,在地阿伯喊說:「北貢寮,南蚵寮」?!

主流場子不乏大咖與更廣大的群眾,如果失去了獨立原創的精神,如果失了焦,就只剩物慾橫流。搖滾不等同銳舞派對,至少是要有些態度的,例如拍謝少年不止一次提示垃圾別亂丟,還推薦大家去看關於甲仙的「拔一條河」,阿飛西雅做了一首曲子給「蚵仔寮」…

如果真的成為下一個墾丁或貢寮,你期待嗎?

20120614

通勤車的德性What it looks like a commuter bike



610梅雨持續肆虐,我已經騎車通勤四天了,每天莫非定律一定淋雨,看來明天也一樣。騎什麼車出門呢?毫無疑問的是@K通勤車的原型、我所有車中最便宜的一輛…(大一點的圖

隨著最後一輛@K車給有緣人,我只剩這台原型。從買中古車來(原是一輛變速700C學生車),拆掉一些東西,換上一些朋友贊助的裝備,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騎滿五年了。雖然偶而也騎輕快的定速車風神一下,或是26吋的旅行車,它還是我的通勤首選。說真的,快的車可以讓通勤省個幾分鐘,但會不會更省力?我的經驗是不會!因為你會更用力去飆,而通勤不是運動(雖然無論如何一定有運動之效),幾次下來,最輕鬆的通勤車還是它。

我設定的齒比是2.2,單趟15公里以內的市區平路,是綽綽有餘。或站起來起步/加速/上橋,騎快時就靠Spin衝刺(市區有紅綠燈這不會需要太久)。正常巡航非常舒適,完全沒有變速的需求。

去掉變速器之後,免維修變成最大的好處,而且車子簡潔耐看。特別需要改的是換裝V煞夾片(或好一點的C煞片),以獲得更好的制動效果。出勤率高也因為車子不顯眼(雖然朋友開始說@K車在路上很多人注意了),沒有高級零件,比較不擔心被偷。

通勤車上另一個關鍵零件就是土除啦!雖然它是登山車革命中最先被拆掉的無用零件之一。土除讓雨天不狼狽,可以撐傘(不推薦)或輕雨衣。就算要讓雨淋,衣服才不會被濺上來的泥沙髒污掉。沒有下雨時,經過有水路面也才不會讓上班服裝髒污。通勤車絕對必要!

最近把它裝上冰角除役的大車籃,平時可以減輕一些肩上負擔,也可順道採買或載一些東西。這樣還可以騎幾年呢?打算一直騎下去,除了耗材,沒有意外是不會壞的,一輛這樣的通勤車。

20120609

關於生祥與交工



2004年底生祥發表《臨暗》,在美濃伙房的發表會上,生祥侃侃而談「交工」解散的一些心情。我聽不懂客家話,但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超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特別是《菊花夜行軍》電了所有認真聽過的人之後,為何走不下了?這兩段客家電視影片(感謝上網成癮的怪鴨,很多資訊是這樣來的,經常干擾我的睡眠...)可以解我一些疑惑…

20120606

單車友善之鑰—為《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序



台灣的單車產業與世界同步,技術與規模各有擅場,單車還就是要MIT;把騎單車當作好運動及休閒方式也不遑多讓,假日騎車不只是流行而已,穿勁裝騎小摺、蒙面但不戴安全帽的風格也「台」出名;但講到回歸交通工具的單車文藝復興浪潮,台灣落後的時差不少,本書在講的就是這個單車生活形態。

主筆艾美‧沃克Amy Walker是《動能Momentum》雜誌的創辦人,這點算是拿到正確的鑰匙來開這扇單車友善大門。翻開這本雜誌,你不會看到身著萊卡勁裝的運動菁英,或桀驁不馴的極限天才。而會看到多一點時尚、多一點美感、多一點不在他方的生活...。它不鎖定專業市場,而是廣大的一般群眾,而這些倩女潮男對於單車的熱情可是一點都不輸人。

本書五十篇章節,從分享熱情、啟發到文化;從小撇步、Know-how到城市規劃,上路騎車應該知道的,應有盡有。主筆廣邀各領域專家,切入角度多樣,會看到像「能為你帶來更多性高潮」、「騎單車的收穫比損失的多九倍」、「騎單車是我最喜歡的認識新街坊的方式」、「藉由將交通方式從私人轎車轉為騎單車、走路及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把更多錢留在當地」、「因為你擺脫了政府與社會的限制」、「洛杉磯的單車合作社似乎都和烹飪有關」...等等精妙言論,看這本書就像在逆流而上桃花源,處處有新發現。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是:女性觀點。全書男、女作者恰恰各半(當然,主筆寫了好幾篇)。有《單車時尚風格》、《騎著單車去購物》、《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和孩子一起騎單車》...等。騎車不是打仗,受夠了男生硬邦邦的玩意兒,該聽聽女生怎麼說...

而第五十章《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則提出一個新穎的觀念。我們一般以為交通如流水,如果縮減車道意味會在其他地方堵塞。但「交通是氣態,而非液態」,是會蒸發的,如果預期縮減車道,人們會改用其他方式、或減少開車上路時機。鮮明的例子莫過於最熱鬧的紐約時代廣場,以往塞車不稀奇。現在縮減車道變成更多人行或休憩空間,時代廣場因而吸引更多人駐足,塞車卻也跟著消失。

國內推廣單車友善面臨一些困境,雖然認同先進城市的交通政策,但主事者寄望、單車族在等待單車道硬體系統的成功,其他族群則認為會侵害自己的空間。但單車友善是從革心開始的。近年來最波瀾壯闊、最有創意的單車運動就是回到過去,汽車還沒有主宰道路,單車哪裡都可到、也什麼都可載的年代。引言中提到的「臨界量Critical Mass」活動就是代表,時代巨輪轉一圈,回到馬路騎車一開始竟是奢求。

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單車友善,單車友善就是適宜人居的指標。本書涵蓋的,雖然網路2.0的時代都可以同步收到,也許是語言、文化或地理的差異,即使我們也都騎車上路,總是會有浪漫的距離。看著這些熟悉的觀念逐漸落實成單車友善政策,變成「他山之石」,對於本書的期許就更加濃厚。如果,我可以幫忙消除一些譯文上的疏離感,是十分歡喜榮耀的事。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夏日出版

20120605

20120603私人行旅


鼓山公園老照片來自旗山奇

每年掃墓要掃四個地方,今年聽聞大伯說想要整理集中到一處,所以想要拍一些照片留念。我倒還蠻喜歡跑四個地方...

趁活動空檔來進行這私人行旅,騎Jamis活齒單速車上路,艷陽高照,不會是輕鬆的行程。一個半小時之後到達旗山鼓山下,這個「旗鼓對峙」的小山,我們小時候叫鼓山公園,以前是旗山神社,後來叫中山公園。小學必到的郊遊地點,雖然我們學校就在山腳下,如果當初砂岩階梯與石燈籠還留著,大概可列入經典名勝。先是國民政府無法容忍日本神社的存在,急欲以蔣公銅像、忠烈祠等替代。後來縣長又把典雅的砂岩階梯剷除,鋪上光禿禿的水泥階梯,上面還蓋了不知有何特色的蚊子孔廟,連山下的武德殿也懸疑地燒掉...。從此,30年來我沒有再踏上鼓山公園一步,直到今天…



因為五叔說,鼓山公園旁的太平寺還保留舊式石梯,這次特地來看看。圓潤的缺角,斑駁的色澤,還有跨過水圳的古橋,兩段式階梯,果然找回一點舊時的感覺。如果還有石燈籠,那就有點像樣。我在網海上搜尋,只有找到旗山奇上有一些老照片,旗山人應該都會有在鼓山公園石階前的相片才對...。從太平寺旁進入鼓山公園,發現一些以往都沒注意的碑記,還有蔣「公」銅像...。


近午沒多休息就直接往內門。30幾年前,我也是日正當中噴汗喘氣地騎著單車,台3線上往返自己與同學家,一樣竹林的味道...。每年掃墓的第一站,內門中埔第七公墓的曾祖父—周炎之墓,位於一片竹林之內...。正在懷疑是不是非掃墓時間而找不到時,低頭一看,我的名字就在墓碑上。來的方向不一樣,難怪看起來很陌生...。


第二站離得不遠,有韓國草覆蓋的曾祖母—黃碧(二娘)之墓,每次來都蠻清幽的。


第三站要跑遠一點,經過內門南海紫竹寺,往溝坪的內分子第九公墓,曾祖母—陳菜(大娘)之墓。這個墓最老舊,墓碑上的字樣都快看不清了。


第四站,離大娘的墓很近,祖父—周新得之墓。我爸曾說我像小老頭,有隔代遺傳的樣子,個性像祖父,拘謹僵硬…


最後,我的回溯之旅還差一站,旗甲路一段215巷21號,門牌還在,但不再的老家。我每天放學舀水澆菜的小水圳還在,鐵皮圍籬裡面,顯然不會有菜園…


訪舊也嘗新,去了一些沒去過的地方,家鄉如他鄉。高溫下氣力幾放盡,儘管高效率如單速車,慢慢地踩回現在鳳山的家...。

還有一些照片...

20120226

世界最大—很爽洞Hang Son Doong


最近和怪鴨常去鳳山佳樂福旁的「La F'ee飛」吃早餐,好店,有點怕他們會倒...。從雜誌櫃裡隨手拿起「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這一期主題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統—越南「很爽洞Hang Son Doong」,應該不是這樣中譯,但實在看得很爽...

這個很爽洞位於馮納克班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內,這片靠寮國邊境的石灰岩山地,因為有不少的石灰岩洞,除了成立國家公園(由洞穴探險家所推動),也被畫為珍貴世界文化遺址

很爽洞(應該是「韓松洞」)屬於河流溶切的石灰岩洞,前後長約9公里,寬有200公尺,高度則達到150公尺,最高可達240公尺。說它「世界最大」是以洞穴總容積來算。

很爽洞有專屬網站但是國家地理雜誌專題中這張立體圖解更是吸引人(在紙本上即有),把很爽洞宛若蟻穴般地呈現出來,再標示那些精彩照片的拍攝位置。

一些當地電視台的影片也只是採用部份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然後走到洞口,接下來就吃吃喝喝,例如這個。以下這影片應是國家地理頻道專輯,其探險規模不是普通攝影團隊可以勝任的...


迷人的照片看完,覺得作者名字有點眼熟—Mark Jenkins?回家查證,果然,就是那位一點都不美國的戶外專欄作家,他曾寫︰

「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一加侖汽油跑一千英哩?而且不會污染、可以拯救世界、一邊享受吹風,那就是你的單車」...

20120221

自修課3-靈熊Spirit Bear

SPOIL from EP Films on Vimeo.


在眾多的加拿大油沙Tar Sands連結中發現這影片—SPOIL,長達44分鐘,是獲得數項大獎的紀錄片。這是由「國際保護攝影師聯盟ILCP」為保護「靈熊Spirit Bear」所拍的片子。

「靈熊」是白色的熊,但不是北極熊的近親,也不是白子,是美洲黑熊隱性基因所形成的亞種。一直以來是印第安族的神化物種,所以才稱「靈熊」,目前只剩下約200隻,居住在加拿大卑詩省海岸森林。保育團體由此切入,這個珍貴的生態系統,早先就因為筏林、近海箱網養殖而受威脅。但都比不上油沙開採所造成的威脅。


油沙開採已經被視為世界上最髒、最具破壞性的產業,位於加拿大中北部「亞伯達省Alberta」的礦區誠然已經破壞無遺。穿過洛磯山脈到達「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海岸的輸油管計劃,也嚴重威脅當地生態。巨型油輪穿梭在複雜、多霧、又發生多起船難的峽灣海岸中,實在很難讓人放心。

影片高潮是鏡頭前罕見的靈熊自在地出現在攝影師面前,進而呈現給世人,成功打響這個保育計劃!

自修課1-加拿大油沙
自修課2-石油貴不貴?

20120218

自修課2—石油怎麼計價?


關於油沙Tar Sands,網路上隨便就可以找到不少相關文章,以及觸目驚心的影像,這篇報導提到一個重點:油沙看起來好像多又好採(挖起來就是),但其實提煉過程非常耗能,提煉出來的能源與耗掉的是6比1(而傳統油井開採的是100比1)。加拿大政府之所以硬要開,是看準世人依賴石油,而中東油源枯竭在即...。即使不是好事業,但卻可以掌握世界能源供給且提供龐大的就業機會...

而早在2005年商業週刊上就有提到油沙,這篇來自美國學者Peter Huber和Mark Mills合著的文章—「石油,石油,到處都是Oil, Oil, Everywhere」,講的是石油未來一世紀都不會很貴,如果貴那是不良產油國操弄的結果,因為還有很多的油沙可以開採...。文章中還提到各種石油開採的成本數據,而結語是:

「開採石油的成本在過去一世紀以來一直穩定而沒有提升。放眼未來,升勢是有,但不會很快。地球遠比人們想像要大,還有許多未開發的資源,而萃取技術也會一天天進步。美國應該多把重心投資在美、加或是其他政治穩定的產油國,而那些政治不良的持平就好。
The cost of extracting oil from the earth has not gone up over the past century, it has held remarkably steady. Going forward, over the longer term, it may rise very gradually, but certainly not fast. The earth is far bigger than people think, the untapped deposits are huge,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separating oil from planet keep getting better. U.S. oil policy should be to promote new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other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hat are politically stable, and promote stable government in those that aren't.」


光是這段就讓人觸目驚心!第一,這裡或全篇完全沒有講到環境成本,把你的家園掀起來挖石油是OK的?毀掉一座亜馬遜森林是可以的?造成全球暖化或氣候極端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可以本著全球暖化不存在?以前人們也覺得海裡的魚多到捕不完,現在呢?地球有多大呢?要不要從新溫習一下登陸月球時代從太空看地球的那一幕?

再來,不曉得這些「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學者影響力多大?指導美國政府便宜的繼續吃豆腐,同時把手伸進北方鄰國的裙底!而七、八年之後,果然美加聯手要成為新的「中東」...。希望他們活得夠久,見證他們的過人之處?只怕會是後悔莫及!

自修課1-加拿大油沙
自修課3-靈熊

20120216

一堂自修課—加拿大油沙Tar Sands



這個題材實在有硬,而且太遠,特別是我們剛選完總統,還有Ma幫、飛鳳在天、林老師...,瘋狂,完全瘋狂。但這真的令人好奇,而且很嚴重!

聽過Suncor這家公司嗎?我之前完全陌生,他們的網頁一開始是這個樣子...。

以我廣告系畢業的直覺,那是欲蓋彌彰!(大部份廣告所呈現的是業主辦不到的,甚至相反)。這是家加拿大「油沙 Oil Sands, Tar Sands」開採公司,就算他們有成立一個基金之類的來作些好事,也絕對是他們利潤的蠅頭。實際狀況是這樣子...

在上面影片中說,美國最大的石油來源?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不對,加拿大已經或即將成為美國的最大石油供應國,靠的就是北大荒的「油沙」。油沙富含石油,其中20%可以用表面採礦的方式來取得,而80%必須鑿井如同傳統採油,但是以蒸汽來提取出石油。一直以來油沙的開採方式就頗具爭議,即使儲油量不少,加拿大一直不敢貿然開發。現在狀況改變了,Suncor公司的人出任加拿大政府油沙開發部的副部長,球員兼裁判,宣示:「世界正引領企盼我們的成功」!

開採油沙因成本問題,目前以表面那20%為主,最大問題就是:第一,面積廣大,其毀林程度超過亞馬遜森林;第二,表面採礦須以熱水來分離油與沙,廢水積聚成湖,大到從太空都清晰可辨。這廢水湖除了油沙本身被剔除的廢料,還加上開採過程中的有毒物質。這些巨大廢水湖無疑地會滲出,流到土中或河流。只要1%(工程上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其巨大的量還是會對生態造成嚴重損害。

最終,要是加拿大的油沙都開採完(預估30年),美國太空總署一位博士說;「全球的氣候體系將崩潰game over for the climate」。

來自:抱樹人TreeHugger

選後的感想是,絕對不能寄託在四年一次的那張票,不管你支持的是勝選還敗選。如果希望過一種生活方式,就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維護、爭取,影響周遭的,關心不可及的,特別是主流「現代生活」已經裂痕遍佈的此時此刻。然後,活在當下!

自修課2-石油如何計價?
自修課3-靈熊

20120204

單車通勤—後街小巷



如果「跳脫交通巔峰期間上路」是提升通勤品質與安全的第一招,那「改走後街小巷」就是第二招。

這是公司附近,介於一心路、民權路、二聖路、復興路中間的一個社區,有優質住宅與小公園。當外面四條路人車雜沓時,進來這裡總是十分悠閒。

20120203

單車通勤-民權路林蔭道



昨天的通勤影片Po了之後,有幾個朋友覺得我要不是「叔叔有練過」,就是「很有勇氣」...

叔叔當然是有練過。從小二開始,單車就是我主要交通工具,除了當兵與在台北讀書、就業的那十年。在馬路上騎車,我算自在,甚至如魚得水。至於「勇氣」,只要上路不是都差不多?開車的人既不會比較安全,毒氣也一樣跑不了...

不過,不是每段通勤路都身陷車陣中,像早上這一段民權路林蔭道就是輕鬆愉悅的一段路。我上班的時間較有彈性,可以選擇晚一點(約9點),幾乎整段民權路慢車道都是我的耶!除了時段,還是可以選擇一些其他路徑,讓路上的壅塞消失...

20120202

自行車道or馬路?



我一般上班路線是由鳳山走三多路接民權路到復興四路/成功路口的高雄軟體園區,全程約8.6公里。今天下班特別繞路去走了由西臨港線(成功路),經夢時代接凱旋路自行車道,繞一圈多2K,約是10.6公里。

影片可以清楚看出差別,凱旋路自行車道寬只有約1.2公尺,上次就有說過該自行車道的問題,雖然該自行車道尚未完全完工,但水溝蓋、路阻,路口換道等障礙、照明、路況差,從影片的動盪就可看出。即使該自行車道上只有我一輛車,我必須像在Off-road下坡一樣,要全神貫注,路上畫著單車標誌更顯諷刺...

影片中由凱旋路右轉三多路,回到一般馬路上騎車。儘管三多路交通流量不少,又有貨車路邊卸貨、汽車路口左轉、由停車格開出、公車、計程車佔滿慢車道...,順暢性及速度還是遠優於在自行道上。

當然,我算是馬路騎車行家,但一般平時有在運動休閒騎車的人,加速、煞車、閃避不是問題、都可勝任。即使馬路上有各種狀況,但大家都在可預期的動線上,燈光照明充足、彼此可見度高,即"Ride With Traffic",有影片有真相。

我找不出繞路去走這條自行車道的理由,這不是better than nothing,而根本多此一舉,留給行人就好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