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6
單車友善之鑰—為《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序
台灣的單車產業與世界同步,技術與規模各有擅場,單車還就是要MIT;把騎單車當作好運動及休閒方式也不遑多讓,假日騎車不只是流行而已,穿勁裝騎小摺、蒙面但不戴安全帽的風格也「台」出名;但講到回歸交通工具的單車文藝復興浪潮,台灣落後的時差不少,本書在講的就是這個單車生活形態。
主筆艾美‧沃克Amy Walker是《動能Momentum》雜誌的創辦人,這點算是拿到正確的鑰匙來開這扇單車友善大門。翻開這本雜誌,你不會看到身著萊卡勁裝的運動菁英,或桀驁不馴的極限天才。而會看到多一點時尚、多一點美感、多一點不在他方的生活...。它不鎖定專業市場,而是廣大的一般群眾,而這些倩女潮男對於單車的熱情可是一點都不輸人。
本書五十篇章節,從分享熱情、啟發到文化;從小撇步、Know-how到城市規劃,上路騎車應該知道的,應有盡有。主筆廣邀各領域專家,切入角度多樣,會看到像「能為你帶來更多性高潮」、「騎單車的收穫比損失的多九倍」、「騎單車是我最喜歡的認識新街坊的方式」、「藉由將交通方式從私人轎車轉為騎單車、走路及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把更多錢留在當地」、「因為你擺脫了政府與社會的限制」、「洛杉磯的單車合作社似乎都和烹飪有關」...等等精妙言論,看這本書就像在逆流而上桃花源,處處有新發現。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是:女性觀點。全書男、女作者恰恰各半(當然,主筆寫了好幾篇)。有《單車時尚風格》、《騎著單車去購物》、《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和孩子一起騎單車》...等。騎車不是打仗,受夠了男生硬邦邦的玩意兒,該聽聽女生怎麼說...
而第五十章《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則提出一個新穎的觀念。我們一般以為交通如流水,如果縮減車道意味會在其他地方堵塞。但「交通是氣態,而非液態」,是會蒸發的,如果預期縮減車道,人們會改用其他方式、或減少開車上路時機。鮮明的例子莫過於最熱鬧的紐約時代廣場,以往塞車不稀奇。現在縮減車道變成更多人行或休憩空間,時代廣場因而吸引更多人駐足,塞車卻也跟著消失。
國內推廣單車友善面臨一些困境,雖然認同先進城市的交通政策,但主事者寄望、單車族在等待單車道硬體系統的成功,其他族群則認為會侵害自己的空間。但單車友善是從革心開始的。近年來最波瀾壯闊、最有創意的單車運動就是回到過去,汽車還沒有主宰道路,單車哪裡都可到、也什麼都可載的年代。引言中提到的「臨界量Critical Mass」活動就是代表,時代巨輪轉一圈,回到馬路騎車一開始竟是奢求。
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單車友善,單車友善就是適宜人居的指標。本書涵蓋的,雖然網路2.0的時代都可以同步收到,也許是語言、文化或地理的差異,即使我們也都騎車上路,總是會有浪漫的距離。看著這些熟悉的觀念逐漸落實成單車友善政策,變成「他山之石」,對於本書的期許就更加濃厚。如果,我可以幫忙消除一些譯文上的疏離感,是十分歡喜榮耀的事。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夏日出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