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5

中地理論看環境爭議

台南佳里Google衛星圖

地理一向是國中以前最喜歡的科目,退伍後重考大學改讀社會組,在補習班接觸到「
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
」,雖然聯考不考(還是幾乎不考?),我仍十分認真聽講,覺得真是太有趣了。最近的一些環境議題,似乎都可以套用這理論,尤其是決策者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難道他們都沒讀過嗎?

其大概理論是:假設人口、土地與資源均質,消費者會以最低交通費用去消費,而生產者則追求最大利潤。這樣就會在土地上形成等級不同的中地(概念接近市場或都市),終會有一個最高級的中地(就像最大城市)。套到台灣也就是林强唱的「啥咪好康仔都在那」的台北。

現實中不會有一個完全均質而理型的中地,但自由經濟下的城鄉發展基本上就是這個模式。同一國家可以視為一個中地系統,山脈或河流等自然因素會扭曲中地間的商閾距離;而機場、高速公路、高鐵等人為建設則會加強兩中地之間的發展趨勢。

中地理論大概最適合來說明「蘇花高」爭議。從首都開出來的最快、最大的道路,都更加快速地把人才與與資源往中央集中,更加確定中地的主宰性而已。交通越方便,賣方的商閾越大利潤越大。高級中地賣出的高級(貴)商品越多,而低級中地賣出再多的低級(便宜如農產品)商品也只是越賣越窮而已…

「蘇花高」若建,要繁榮花蓮的目的達得到嗎?那是要拿更多去換的。包括台26線阿塱壹古道段開通,支持者經常打著上學、就醫、就業等悲情訴求,但這若不是煙幕彈就是太一廂情願了。

所以國界之必要,貿易壁壘之必要!台灣若是區域首善,為了經濟發展而開放是通的,問題我們是嗎?中國之興起只表示一件事,台灣越往邊陲啊!(而且是台商助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