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我又不是要騎自行車道 Bicycle lane or not

這次元旦假期四天都在國境之南騎車,兩天公路(On-road)180K,兩天Off-road 70K。這大概是長鬃山羊騎乘形態的延續,儘管車隊幾乎沒有例行活動,但經常性騎車的所在多有,熱度應該還是有在傳導。哪一種形式都可,Cycling is healthy and fun. 有些人把健康放多一點,有些人則愛玩多一些…

健康、樂趣,還有環保議題,鼎足的另一個面向也讓我熱情持續。單車友善大家先看的是自行車道,那就來說說這幾天看到的關於自行車道:

縣道200自行車道

恆春往滿州的「縣道200」大多維持雙線,在路邊畫出「自行車道」之前就是騎單車的好路線,出風鼻「成羊禮」最後的榨乾儀式就是從九鵬騎回滿州,淋漓盡致的放空飛馳。現在可能是騎車的危險路段哦!
在新庄/下滿洲路段,原本就狹窄的雙線道也都畫有自行車道,可能有人違規超車肇事,現在在雙黃線上又加裝分隔防撞桿。汽車行經此路段會離黃線更遠(因為有實體)而切進自行車道。汽車只要不讓,都幾乎擦肩而過單車騎士。
這是標準的因錯就錯,且完全是汽車觀點。 為了防止違規的駕駛肇事,而侵害自行車或慢車路權。沒有特別要對抗什麼,只是這個防撞桿一設(與畫自行車道抵觸),原本還算OK的行車狀況,現在自行車騎士行經此路段要特別注意!

自行車道創造地方經濟一例

國外常有報告指出,原本車滿為患的街道一改成禁止汽車進入,沒有預期的危害當地經濟,反而創造更好的遊憩購物環境,一如紐約時代廣場,還有哥本哈根Norrebrogade街...。恆春居然也讓我發現一例:
南灣往恆春上了坡,在往鵝鑾鼻叉路前,不知何時做了自行車道,和主要道路隔著行道樹等綠籬。這原本是兩個旅遊景點間的過路,汽車呼嘯而過的路邊社區,因為這條自行車道,創造出一條平行的慢速街道。更多行人或自行車騎士會想停下來的點,商家生意更好,且越開越多,像是沙漠綠洲的形成。我們就因此停下來喝杯飲料再走,雜貨店老闆娘甚至說他們會抗議騎進來的機車。
上次那篇單車友善建築十要點,不就是 第四點「型塑地物以控制騎車速度」的具體實現,雖然這算歪打正著!

P.S.經再次確認,此段為「人行/自行車道」無誤。對比從墾丁到南灣的道路配置,「一開始是設機車道」的說法應是誤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