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7

美西三部曲之山城Crested Butte

「美國最佳高山登山車路徑」,衝著這句話,我的公餘旅程,就給它畫到科羅拉多州落磯山麓的Crested Butte滑雪勝地破冰。在Crested Butte旅遊網站上找到的如何前往資訊,只說要不坐飛機到鄰近城鎮,然後租車來;不然就是自己開車來兩種方法(其實就是開車一種)。剩下的,還有兩種:有限假期搭便車不是選項;我對「公路煉丹」*也沒啥興趣。我的搭大眾運輸遊美國破功,只能租車了...

何日君再來
要不是公務到賭城,我想大概一輩子不可能來此,往後也很難。因為美國簽證刁難,沒事不會想再簽(免簽就算了);除非美國大城市,如果不開車,美國行大不易;雖然我愛騎登山車,光是為了騎登山車跑這麼遠,代價實在太大。台灣雖然Off-Road不多,但也不是沒地方騎;還有,美國比想像中封閉、保守,要適應美式風格,都需要付出些代價,光是上廁所一件事,就讓人搖頭。
「大路關Grand Junction」是我此行的進出城市,回程到西雅圖訪友也是從這邊搭機離開,在機場租車最合理。確定機票之後,到租車櫃台,三十分鐘不到,我已經開著租來的豐田Corolla上路往東而去。

公路電影
在美國,和騎車搭大眾運輸相比,把兩個輪子拆掉、單車放進行李箱就比吃蛋糕還輕鬆。到底,美國是汽車王國,道路系統完善,配置與邏輯也都和台灣相仿。行前上GoogleMap規劃一下動線,上了洲際道路,再設定一下定速巡航。才開上幾個小時,我也雙腳離開踏板,就差沒有平躺下來,用手指正負微調車速,就可以融入美式移動、暢行無阻。
在美國開車,就像在看電影,除了移動到目的地,很多事都可以舒服地在車上完成。一路上,有的是Pickup卡車拖著露營車,有的是大型遊覽RV車後面拖著轎車,這樣吃喝拉撒睡都在車上,美國人真愛這一套。

Crested Butte山城
從「大路關」到Crested Butte約260公里,開車賞心悅目,不像內華達州一片荒原,算是有名的景觀公路。經過的Delta、Montrose、Gunnison都是傳統美國西部風情小鎮,居住品質還不錯。途中穿過「藍台地水庫Blue Mesa Reservoir」,像是有水的月世界。到了Gunnison鎮轉北,沿途的「亞斯本樹Aspen Tree」樹葉越來越灼黃,台灣少見的秋天景觀...。不知不覺,我的深入美國內陸之旅到達了終點—洛磯山麓的Crested Butte山城。
Crested Butte是個超迷你小鎮,開車只要一不注意,兩分鐘內就會穿過鎮區地那麼小。Crested Butte也是一座山的名字,就是本鎮地標的圓錐型獨立山。鎮雖迷你,不過,這裡冬天是滑雪勝地,飯店不少,價位都不會太低,即使旺季都還沒開始。我選了個有傳統壁爐的小旅店,就是那種木頭的、會掛著鹿頭、有很多聖誕節吊飾的那種房子。晚上到客廳上網,電腦連中文都無法顯示,...有離家很遠的感覺。

Deer Creak鹿溪山徑
把家當放下來,趁太陽下山前兩、三個小時,先趕到本區排行第二的「鹿溪Deer Creak」路徑,編號568。這條路線可以是環線,剛好可以繞Crested Butte山一圈,不過那是半天以上的行程。我只能到西口盡量往山上騎,在天黑前回頭衝下山,順便替明天的重頭戲探路。
雖說是老二,但也絕對是頂級登山車路線,純正的單軌山徑Singletrack,穿梭在亞斯本樹的灼烈黃色中。開闊的曲流河谷與山景,和水果鎮荒漠地形有很大差別。才開始騎就噓累累,本想怪罪朋友的車難騎,但看一下地圖高度,開始就已經2900公尺了,果然是高山路徑。我勉力往上騎,一邊又被美景中斷來拍照,心裡想的是明天更高的401山徑又如何?
到了個無名中點,有點高,往前景觀也不至於有太大變化,自拍幾張就轉頭下山。正當感覺後面有車接近,往路邊一靠,一輛騎著29吋登山車、綁著辮子的騎士呼嘯而過,想追也追不上。除了他,就只有我和一匹駿馬,獨享這美麗的黃昏高山景致。

401山徑—全美最佳高山登山車路線
自己一個人在陌生的床上醒來的好處是,絕對不會賴床,可以早早出發。我只待一個晚上(房價超出預算),把握時間上山去體驗這編號401的山徑,你可以健行、騎馬,最爽的當就是騎登山車。
在路徑起點停好車子,標高2920公尺,連暖身都嫌太耽誤時間就上路了。一開始是可通行四驅車的產業道路,半路看到兩位車友,打招呼才發現,男的就昨天超我車的辮子先生。他叫Brian,在這裡土生土長,最近剛搬出去,這次回來渡假,昨天一人放飛,今天和老婆Nora一起上山。和他邊騎邊聊,並幫我拍了兩張照片,從構圖及選景,知道他照相頗專業。
三人一起騎到3263公尺高的「史高費爾德啞口Schofield Pass」,接下來從叉路上山就都是Singletrack了。我先上路,自此沒被追上,Brian也許要照應老婆,否則我早就被電了。一路蜿蜒上山,但坡度不及Deer Creak西口,還是這次我已經習慣了高度?
爬到最高點約3460公尺,直追武嶺,高山風景被無雲好天氣增高視覺濃度,類似的景致也難得幾回在台灣的高山上。接下來,單軌路徑在山腰開展,一路放飛,除了勉強自己停下來拍照,還真是不想停,呼啊...。
約4公里的下滑路線之後,來到中低點,可以就直接下山接回產業道路,我選擇又轉身往上爬,想說再玩一段下坡吧!這段路線事後覺得可以略掉,因為奮力爬上來之後,下坡卻不像前段那麼爽快。不過,難得來一次當然是應該完整地走完。
回到停車場才中午,整個滿足MTB胃口,看起來劃下句點是最好的選擇。就慢慢地整裝,開車下山,出Crested Butte山城,離開亞斯本樹的洛磯山地,向西回到城市...

* 公路煉丹:指有目的地、非運動訓練或比賽的公路騎乘。

--樂活單車No24, 2011.04

20120914

美西三部曲之登山車重鎮Fruita

儘管很多人搞不清楚Fruita多的那個"a"要不要發音*1,這個人口才六千多的科羅拉多州小鎮,最有名的「鎮民」是一隻叫麥克的無頭雞*2。無疑的,它是美國登山車重鎮,或者應該更精確的說,它是美國越野登山車(XC)重鎮,在這裡是沒有人戴盔甲騎車的。

環保美國行不行?
離開賭城的方式也沒有幾種,我選到最差的一種:搭灰狗巴士。時間久、相對不便宜、坐起來不舒服、服務甚差(可能是我倒楣碰到賭城車站的一班天兵),多付了單車Over size的費用,還把我單車擱在一邊、以那種電影常看到愛搭不理的態度說:「行李沒位置了,要搭下一班」。要不是我警覺,真的相信他們的話,我可能人到而單車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可是心存善念,嘗試用大眾運輸遊美國呢!
半夜出發,隔天中午到離「水果鎮Fruita」最近的站—「大路關Grand Junction」下車,把單車組起來,心就安定下來了,我要用最可靠的方式繼續前進。稍微補給一下,問了路,方向對了,但是那位朋友卻說:「你要騎車去?可是很遠呢!」,我就回他說:「沒關係,我有時間」。

一段小通勤之旅
沿著50號道路出城,雖然是可以騎車,但六線大道上沒有另一輛單車。發現鐵路邊有另一條小路,就轉了進去,尺度好多了,騎起來更放鬆。這條雙線小路,經過我的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尤其貨車更是小心,減速、等對向無車才以誇張的角度外繞。和去中南半島時一樣,碰到這種司機,我都會揮手致意,其實他們也很怕你的。
公路旁的荒地上有一些土撥鼠冒出頭,你若繼續移動牠們根本不理,即使只有三公尺。70節以上的多頭火車呼嘯而過,光要數都數很久;公路旁有房地產待價而沽,還有些農舍看起來很舒服,不知住起來會不會無聊...。還沒騎過癮,就已經到了,甚至已經切過鎮區了才又回頭,真是個迷你小鎮。從「大路關」到「水果鎮」多遠呢?不過17.5公里,這個距離,大部分的美國人就一定要喝油吃電才能到得了。
我找到鎮上第二間汽車旅館住進去,一個晚上50元美金還算合理。主要街上的Over the Edge車店,朝聖的登山車騎士必到此充電一下,買了一張Kokopelli地圖卡,準備明天去騎美國十大登山車路徑之一囉!

Kokopelli路徑系統
Kokopelli路徑系統(Kokopelli是美洲原住民的「生之神」,掌管生產與農業),這不是單一路徑,而是在科羅拉多河邊峽谷一大區的路徑組合。如果體能不錯的越野登山車騎士,準備充分的話,可以一天騎完這區內大部份的單車路徑,不過,兩、三天是比較好的安排。從「水果鎮」往西,約12公里就可到達70號州際公路旁(這邊有交流道)的Kokopelli Trail head路徑起點停車場。除了我之外,都是把車開到這邊停,然後開始騎。
Kokopelli最主要的是沿著科羅拉多河崖岸上的Mary's路徑,也是最簡單的賞景路線(取名就知道)。在Mary's下方有兩條迴圈路線Rustlers與Horsethief,兩條差不多,擇一的話我推薦Rustlers,比較順暢好玩,可以慣性壓車,玩家最愛。
難度比較高的是Troy Built、Mack Ridge、Moore Fun。Troy Built是最邊陲的一條,有些關卡,技術不好的要下馬牽車。也可以往西一直連接到Moab路徑系統,綿延上百哩;Mack Ridge則是最高的一條稜線路徑,可以俯瞰區內大部分的路徑,由西往東騎較順暢;Moore Fun則是最有挑戰性的一條,上山陡、下山峭,很多都是挑戰關卡,過不去的也很多。把這幾條留在最後可能不是好主意,體能不足時容易出狀況。

Book Cliffs路徑系統
Book Cliffs路徑系統。「水果鎮」另一個登山車路徑系統位於小鎮北方的「書頁崖Book Cliffs區」,和Kokopelli比起來,這邊較少崎嶇岩石,大都是土石路面,更為順暢好騎,不過景觀就是清一色的荒漠地形。
景觀雖然不像Kokopelli那樣壯麗,技術層次也沒那麼高,適合初階登山車騎士。但那也不表示較少的騎乘樂趣哦!其中,Edge Loop在崖邊蜿蜒,最具代表性;Ladders & Chutes急上急下,頗有挑戰性;Joe's Ridge從稜線飛奔而下,像是坐雲霄飛車,非常有趣;Kessel Run是資深騎士最愛的、在邊坡蜿蜒上下、慣性壓車的Pump Trail,速度快又好玩,台灣幾乎沒有這種路徑;Zippity是西側邊陲路徑,除了比較少人騎,它還有數段看起來嚇人的急降坡,有膽的人試膽,沒膽的以經驗駕馭。騎在這邊,還真會覺得自己是荒野大鏢客。
無論Kokopelli或Book Cliffs,這邊都是XC路線,有上有下,幾乎全年可騎(冬天偶而下雪),氣候乾燥,要擦護唇膏及乳液、多喝水。因為是登山車勝地,白天任何時間應該都不會孤單一人,像我騎到沒水,到停車場遇到剛要出發的騎士,跟他們要水、借打氣筒之類的都沒問題。

小鎮風情
來的時候,剛好是九月份一整個月的假日封街市集,附近居民都到鎮上吃吃喝喝。如果不到大城市玩,這就是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標準遊樂。很多攤位看起來都是依城鎮巡迴擺攤,就好像我們的夜市,精緻不到哪去,對遊客來說倒是有趣。除此還有些給小朋友玩的機動遊樂設施,以及政策宣導攤位,如募兵攤。
小鎮除了學校、教堂,主街Main Street外幾乎沒有樓房,往郊區就是大片農牧場的散居住宅,很多人選擇到此享受退休人生。而登山車騎士也是這個城鎮的風景之一,臨洲際道路邊的廠房上,漆著巨大登山車騎士歡迎圖,從很遠的地方就看得到。事實上,若不是這個圖,可能會過而不入,錯過美國登山車重鎮。


*1 住民Anne Keller斬釘截鐵地表示:「Fruita讀音就是『水果』這個字,千萬別老土地把a念出來」;可是我問路的時候,不把a發出來,「大路關」的朋友還聽不太懂,特別加強把a念出來,問我是不是這個城鎮?

*2 這隻叫麥克Mike的雞,1945年被主人砍掉頭準備當晚餐,結果居然沒死,還活蹦亂跳。之後,主人還帶著無頭雞—麥克Mike,四處去展覽撈錢...

--樂活單車No23, 2011.02

20120913

美西三部曲之賭城InterBike秀

旅人行經內華達沙漠,一望無際的荒蕪,總是會期待一座綠洲的出現。而21世紀的今日,出現的卻是一座紙醉金迷的賭城—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或稱「罪惡之城Sin City」。

沙漠綠洲
"Vegas"是西班牙語「草原」的意思,早期真的是美國西部中途綠洲,1900年是鐵路運輸的轉運要站。要成為今日繁華賭城的兩個要件是,1931年開放賭博與1935年胡佛水庫建成。開放賭博讓拉斯維加斯從鐵路運輸式微中站起來,而最關鍵的應該是胡佛水庫的興建,它確保賭城用水無虞,否則一個天然綠洲根本無法撐起一座城市。
時至今日,拉斯維加斯是世界最浪費水的城市之一。看看豪華飯店的瀑布流水、威尼斯水道、水舞、海盜船...,而進入賭城前的蠻煙荒漠,極致的對比性!草皮也可以是假的,難道這就是魅力所在?

單車是奢華還是樂活?
美洲最大單車展InterBike從1998年起落腳賭城,原因不外乎租稅優惠、服勤設施充足等優點。與會的人也不少覺得白天參展,晚上賭一把、或看看秀是賣點。但是有更多的單車人覺得格格不入,賭城的聲色生活顯然毫無吸引力,甚至痛恨!所以「遠離賭城」的聲浪也一直都有。原本明年車展主辦單位都已公告要搬回加州安納罕Anaheim,但不敵保守勢力,2011年確定還是留在「罪惡之城」。
如果產業重心還是在登山車休閒或極限領域,或者跑車的專業運動領域,那麼單車是奢華的,與賭城堪稱麻吉;如果單車已經恢復交通工具的原有名譽,符合當今節能減碳思潮,繼續在賭城舉辦,不就落實掛羊頭賣狗肉的批評?

大廠缺席 登山車退位
最有影響力的車廠與集團紛紛選擇不在InterBike露臉,如Giant、Trek、以Cannodale為首的CSG集團等。整個Sand展場樓板面積都沒用完,廠商要登錄InterBike參展也唾手可得,不像EuroBike一攤難求。某總程度的星光黯淡是一定的,不過這也不是完全反應整個美國市場概況,許多大廠選擇自行舉辦新品發表會、試乘會,分散了一些鎂光燈焦點。
美國以登山車為主體的市場也都逐年在消溶,除了提出新概念的產品,或是想進入美國市場的廠商,已經不是登山車產品線的主要舞台。

人身部品顯著 單車生活形態發光
取而代之,非常顯著的比例是人身部品等配件攤位。這也算趨勢,單車風潮展至今,每個對單車有興趣的誰缺車子呢?甚至有些要被打入冷宮,例如我還把一輛已經很少騎的26吋登山車改成馬球車。單車產業目前另一個待開發市場是單車通勤等生活形態。
各式單車服飾、背包、古典通勤車、個性配件、消耗性產品...,或者服務,這些變成是InterBike的主角。舊金山街頭信差包名品Chrome在現場接受個人化訂製、看起來不像車鞋的車鞋、有機單車配件...。而會場中舉辦的單車時裝秀,跳脫InterBike的主要調性,時尚、歐風,也都是瞄準單車通勤的潛力市場。

還有那些想進入美國市場的
今年義大利是主要InterBike贊助商之一,除了台灣區之外、中國區也很顯著,還有單打獨鬥的廠商們。不過,要進入美國市場是很大的挑戰,美國雖然引領單車風騷,但是一般消費者卻十分保守,大廠或大通路商宰制力極大。台灣很多世界級的品牌或廠商,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打入美國市場,更多的時候只能當代工廠,不無保護主義心態。再來就是,美國真的景氣不好。

賭城悶燒鍋
離開賭城之後,在科羅拉多Grand Junction的飯店看到一則新聞:賭城新的飯店流行採用玻璃帷幕,其中一間外表弧形的飯店,剛好把強烈日光集中到游泳池的某個點,就像用放大鏡點火一樣,燒壞了客人的隨身物品。新聞中說,這也不是第一次發生,該飯店的確存在一個死光區,只要天與時配合,總有人要發火一下。倒是可以建議:乾脆飯店就以此為號招,推出天火悶燒鍋,該悶鍋隨著陽光移動保持在熱點上,然後弄個開飯秀,化危機為轉機。
離開美西荒漠時,在飛機上目睹四、五處荒原火災,美國西南部不只是乾而已,近來氣溫飆升,真的就像是死光區。

第一次到美國就是經由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那種美國典型的印象深刻。機(汽)車大城、荒蕪與奢華、份量無比的早餐,比大、爭奇,廉價滿足...。美國夢實現,同時也是對訪客最不友善的國度。到賭城的第一晚,拿了張城區地圖,我就可以認路帶人了。當晚我就沒有誤會,當然也沒有憧憬,賭城的奧祕根本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我是等不及要離開賭城去騎車。

--樂活單車No22, 2010.12

20120912

Noway Anyway! 單車城市—新加坡


當一個城市,新加坡是太好,也是台灣很多市政規劃的藍圖,但是單車上路...不只是特定路線的運動或休閒哦!可以是認真的嗎?

Noway, Fine City
當人們想到新加坡,大概會拿香港來比較一下,高度發展的商業城市,繁榮、擁擠,但新加坡規劃良善、綠化十分成功。在街道上騎腳踏車(他們會說:「踏腳車」)?十年前可能不是個好主意,雖然我上次《中南半島28天》的終點就是新加坡,我還真的從邊界騎進市區。不過那是特殊狀況,在街道上,腳踏車已經在新加坡退位很久了。常民生活中,會利用單車的,恐怕比香港還少見。
這次我從樟宜機場入境,正打算把單車組起來騎進市區,航廈工作人員跟我說:「Noway! 進出機場是Highway,腳踏車是不能上去的」...

美食記憶地圖
過境新加坡,硬是擠出這個不在預計內的行程,沒有多作功課,只麻煩來自新加坡的Spancer推薦一些在地美食。他在GoogleMap上面畫了詳盡的個人推薦,還包括自行車路線。我按圖索驥,在停留的兩天中,還逛不到一半。想騎透透新加坡卻破功,只好再把單車重新打包,坐捷運進市區再說。
我選定離我住的背包客棧比較近的「黃金城Golden Mile」美食區,當作第一個目標。有一間傳統海南雞飯,以及一個美食城。"Thien Kee"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花了一些時間比對,結果是福建話發音的「瑞記」,就算拼音方式統一,語言的分歧與在地化,雞同鴨講還是經常發生。不過這就是旅行,對於遊客而言,比統一更有趣。
我的第一個目標不算完成,是吃了「瑞記海南雞飯」,但不確定是原店改建?還是根本搞錯了;而附近的美食城剛好排定兩天整修打掃,無緣品嚐。

牛車水China Town
為了要騎車到處去、到處停,我在新加坡買了個簡單的鎖。從「海灘路Beach Rd.」的黃金城離開,下個目標就是牛車水中國城。沿著「北橋路North Bridge Rd.」往南騎,馬路上車雖多,但騎車沒有問題,汽車在後面不會按你喇叭,也沒有逼迫的現象,只要抓準轉彎提前變換車道的時機,一路暢行無阻。
到了牛車水,資訊有限(沒有帶筆電、又不用智慧手機或GPS),又花了點時間找餐廳。再一個謎題:"Tiong Shian",你想得到是「長城」嗎?這間廣式粥品店,也是在地人的推薦。晚一點再到市中心的「老巴薩」夜市,等到封街燒烤沙爹,點了啤酒來配,旅人需要的不就是這樣!也不管到底是中餐、晚餐還是宵夜?騎到哪、鎖到哪、吃到哪...

烏敏島鄉村之旅
新加坡有鄉村嗎?這個問題跟當初問「新加坡有登山車路線嗎?」一樣,讓人出乎預料,位於東北角的「烏敏島Pulau Ubin」兩者皆有。"Very Kampung lah." 新加坡人也許會這樣說(Kampung馬來語「鄉村」)。第二天就以Spancer推薦的烏敏島為主要行程,一早就在分流、高架的郊區要道中摸索出發,最後沿著「東海岸路East Coast Rd.」往東北前進。
經過一點點迷路和誤會,最後到達樟宜聚落的輪渡站,比想像中遠一點(約30公里)。撿客小渡輪約滿10人就出發,船家擺放單車的方式既豪邁又專業,顯然十分清楚這種沒腳架的單車要如何固定。上岸馬上感受到悠閒的氣氛,和香港南ㄚ島類似,但更鄉下。遊客來這邊大都租單車騎逛,不然就是來露營,有些商店寫著標語希望大家在島上多停留、多消費。

島上有國家級溼地公園、到處是紅樹林潮間帶,還有個登山車公園,我稍微繞一下,有點單薄,但不失為體驗荒野的好場地。午後吃了當地海鮮餐廳的炒飯,搭船回本島,趕赴下午與LifeCycle車店的約會。

東海岸自行車道
Spancer原本建議騎東海岸自行車道到樟宜聚落搭船,但我迷失了一些環節,去程直接走馬路,也沒什為問題。回程因順接自行車道,原來還懷疑會不會是像人行道的陽春車道,結果是一條海濱康莊大道。沿途經過機場圍籬、小海港、防風林、沙灘公園、食物攤販區、水上設施娛樂區。寬闊、平直、動線清楚,景觀宜人,從樟宜連接到東海岸系統,長達20公里以上。騎乘品質超越台灣任何自行車道系統,這讓我十分訝異。
這個自行車道系統稱為PCN,"Park Connector Network",是公園綠地的連接通道,提供人行、輪鞋、自行車行走。從字面意義就可看出來,是個半封閉的系統,多數人的利用方式是坐車或捷運來,然後再租車騎乘,滿足休閒、運動的需求。這個行程恰好可串連,若非如此,只能刻意前來。例如LifeCycle車店友人提議到這邊來吃晚餐,所以我來回五、六十公里騎進市區之後又跟著他們Fixie騎回東海岸,真是騎夠了。

Anyway, Sustainability City
在新加坡市區漫遊時,騎進回教區「哈芝巷Haji Lane」,發現一間Fixie潮店,女店員正在替兩位男客解說定速車。往前,又一家「東京單車TokyoBike」車店,這就更神奇了,是間通勤車品味店。雖然這兩天來我騎車到處去,但還是會擔心在路上被警察攔下來?!所以我就問女店員:「在新加坡騎腳踏車上路合法嗎」?她給我肯定的答案。
路上的確有比以前更多人騎單車,除了高速公路,騎車上路是沒有問題的。還有個Cycling in Singapore部落格,提供一些在市區騎車的訊息。我的感想是:新加坡已經具備單車友善的條件,單車上路安全又便捷,雖然還沒有很多人利用,但這個改變已經看得到。
新加坡要從Fine City、Green City到Sustainability City,單車是個指標哦!

--樂活單車No30, P134
* 該期文字段落稍有誤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