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lways ride my bicycle to everywhere I like to go. For sport? adventure? commuting? Yes, yes. yes! Even in business. I took every chance to explore the world, from A to B, noway anyway, by bicycle. It works everywhere with or without bike lanes. I don't mean bike lane is not necessary. It's just not the key point. I hate bike lanes sometimes.
I'll share with my latest cycling trip of Europe for example. I been to London, Paris, and all the way from Amsterdam, Köln, Frankfurt, Stuttgart, Ulm… to Friedrichshafen by bicycle and a trailer. And took the flight from Zurich back to Taiwan. In this 1000+ km and one month's trip, I can see and feel the cycling environment of these cities or countries, some amazing and some surprisingly not so good. But before this, I like to share my point of view of Taiwan's circumstance of bicycle friendly.
Taiwan
Taiwan did construct a lot of bike lanes for years. In my opinion, most of them are failed. It has different purposes, types, surfaces, widths... even in the same city. The worst is they hardly connect to each others. Some popular bike lanes are in the remote area. People may use it as recreation. But it's not easy to ride to there from home. Some might use car to carry their bicycles, some might just rent it there. Expensive to build, hard to maintain, not always good to be ride on it... Most of all, it didn’t encourage people to use bicycle more, instead of car driving which is not good for environment, for health, for your pocket and local economic also.
The good thing is, it slowly changes to the right way. More bike lanes are focus on commuting. Taipei have high quality public bike system now, the U-bike. And city government like to promote bicycle friendly as their important policy. Now, I like to back to my cycling journey in Europe.
London
I been to London twice before. I rode my bike for two days holiday this time. London is famous for it's congestion. People think it's not easy to cycling around. But I don't feel that way. It might be narrow and crowded. But you're not alone. There is more and more people ride their bikes to everywhere in London. They have Cycle Superhighways and successful public bikes too.
I think it's very expensive to take subway which they called Tube as main commuting way. And we confronted tube strike when in London this time. It simply push more people to change to anther way. Most of them will ride their bicycles or rent the public bikes instead. I think London might not among the most bicycle friendly cites right now. It's still easy to move your self by bikes where ever you like to go. But beware to lock your bikes carefully.
Paris
Paris changed a lot when they launched Velib public bikes system in 2007. We might put it this way, the Velib dragged Paris becoming cycle friendly successfully. Because it encourage big quantity Velib users along the streets promptly. Every Paris residents or tourists just set aside space for bikes and enjoy taking a part in.
It's more easy to cycle around in Paris than in London. I can ride my bike through the bottom of La Tour Eiffel, to the Musée du Louvre. Or chill out in the round seat of Pout-Neuf with my bike. Maybe it's the other side of romance, Paris don't smell good most of the time. If you can take it, sure you'll all fine while cycling in Paris.
Amsterdam
When I asked my partner this trip, "which city you like most ?" He said, "Amsterdam, because girls are pretty". I bet it is. Especially the "Cycle Chic" all along the streets of Amsterdam. They dress in style no matter on bicycle or not. They won the most bicycle friendly city in the world. But lost their title in 2015 by some evaluation. It's sure privileged to cycle around in Amsterdam. It always has priority to cars/motors with or without bicycle lanes. And people get used to it.
But there's one thing I like to note. Which is some bike lanes allow motorbikes in. They do have speed-limit of 25 km. But it seems no one care about that. What I saw there is most of the motorbikes were all over speed, they pass cyclist casually, noisy and smell bad. We felt uncomfortable when they passed by or squeezed in. My friend’s wife even been hit and injury by motorbike in the bike lane. Maybe it's the reason why they lost the title of best bicycle friendly city.
Germany
We spent most of our time in cycling through Germany. From north to south, city to city, river to river. We took streets in the city, cycle path/road in between. I must say, it's not always smooth and pleasant. For a major city like Köln, Frankfurt, it's no problem to get around by bicycle. Even the tourist city like Ulm, Lindau, Friedrichshafen are OK too.
But it's not very easy to cycling intercity. If you take road system, sometimes it would become Super High Way and without bike lane in the sideway. Or you have to change to the other side frequently. If you take the cycle path, would lost your way somewhere definitely. It's hard to trace the twist and varies routes for the first time. Even though you had Cycle Map in hand.
I enjoyed some bicycle paths for i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quiet atmosphere. Still, I hate to run the up and down curb in the crossroads. I know it's for cyclist's safety, but it just waste more energy and time of cyclist. It looks like punishment, not the reward. So I like to cycling on road as possible. And I don't have problem among all the cities I been mostly.
I think the key point of bicycle friendly is, all the road users familiar with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Sometimes bike lane or independent lane just tear us apart and make people ignore each others. It turns "ride with traffic" into "ride against traffic". Every lane is cycle lane, every street is bicycle friendly. That's what I hope.
20151021
20151013
2015騎歐雜記EuroTrip Part 3
跨國騎行
離開荷蘭前進德國的行程,Amsterdam To Arnhem,幸運由尚品綠能的當地友人Olaf帶隊。不走大馬路,但卻沒因而增添太多里程,路線多變化、有特色、愉悅的熟客路線。 里程約100K,重裝,黃昏時來到目的地—萊茵河畔營地,不熟絕對無法這麼順利。
歐盟沒有邊界,幾次的跨國火車之旅完全沒有感覺。那騎單車呢?當年騎中南半島,穿越國界是很有趣的經驗,靠右或靠左,宗教、經濟等的差異都反映在國界上,彷彿真的有一條實際的線劃過土地。歐洲雖然已經沒有國界的概念,有些時候還是會有感,例如EuroBike歐展時期,如果從瑞士或其他國家進入德國(高速公路或港口),會有機動的移民官員來檢查,大多是想看你有沒有夾帶展覽品,以便課稅。這次從荷蘭要跨越就邊界時,因為Larry帶隊,我完全不知身在何處,還是感受到了穿越國境的奇妙氛圍,雖然很難說個具體。道路開始不自然的轉彎、緩上坡、一大段直路、沒有房子...,再看到一兩間獨棟的屋舍時,你就知道那是舊海關了。我們走的是荷蘭N336接德國8號國道,到了德國這邊,紅色鋪面的自行車道變成黑色柏油,紅色指標變成綠色指標。
萊茵河
萊茵河逆流而上的貨輪速度好像比騎單車也快不了多少,都可以跟它比賽了。荷蘭境內的騎士大多不穿勁裝車衣褲,比較日常穿著;而德國這邊就比較會穿顏色鮮艷的車衣/褲,哪怕是銀髮族,哦!這邊的人多銀髮,應該說是樂齡或退休人士。德國境內的這段萊茵河沿岸,我的印象是重工業比美麗景緻更突出,在下游邊境設立重工業,是不是有以鄰為壑的概念啊?!
從Emmerich附近過河(應該是220國道),這個重要橋樑兩側都有自行車道,保證單車騎士不受交通瓶頸的困擾。台北或新北若真的要推單車友善,應該要普設跨淡水河、基隆河瓶頸橋梁的單車專用道,這才是刀口。經過Xanten這個古城,還有一座風車,你可以分辨荷蘭風車與德國的差別嗎?
科隆以東
由北沿萊茵河進入「科隆Köln」,可以騎一段愉悅的河濱藍綠帶,倒不一定是自行車道,是混合堤防、小巷弄、產業道路等,要注意指標就是了。科隆大教堂這個地標從很遠就可以目視,慢慢地被它吸引到教堂廣場。既靠河畔,教堂旁就是火車站,非常引力集中的點。吃個德國豬腳、喝個啤酒,然後再到上游的露營區,擁擠、有露天啤酒廣場氣氛的露營區。
隔天離開科隆,搭渡輪跨過萊茵河,往東進入德國中部丘陵地,不是路線規劃及帶隊者,就跟進入迷宮差不多。幾天的丘陵山地上下織繞,經過許多記不得名字的村鎮,有些連一間對外營業的店也沒有。天氣不大理想,雨中騎上林道高點,感覺和冬雨上武嶺差不多。由於帳篷等裝備濕透,有幾個晚上是找飯店住而不是露營,兩人一間的價格從55到65歐元,也不算太貴。
有些大一點的村鎮,至少會有麵包店,這些麵包店不但兼具咖啡廳,還是交誼中心。下雨的午後,我們在Seck找到一間麵包店,不斷有老顧客上門外帶麵包或蛋糕,小小的餐桌也幾乎坐滿喝下午茶的人。我們勉強擠了進去,和顧客與老闆娘一起度過一段溫暖的下午茶時光。這種愉快的旅程片段會想要複製,但也就僅此一次天時地利人和!
撿到法蘭克福
我們商討之後決定兵分二路,Larry和楊先生繼續往東推進,我們則往南朝向人口稠密區。因路程延誤,原本決定不進的「法蘭克福Frankfurt」,沒去過的我們就撿了回來。自己走必須重新做功課,也像在探險,感受是大大不相同。我用TopPeak鎖在龍頭的手機座,還算蠻方便的。一路導航查看地圖,電力在過午就會用盡,從PowerT2充電的行動電源就可以補充。當所有裝備都已理出一套使用邏輯,蝸牛要去天涯海角也可以。
法蘭克福新舊並列,羅馬人廣場的彩色巴發利亞建築,以及有國際口味的眾多餐廳、精品街;還有跨緬因河的人行步橋上,總是有人要掛愛情之鎖(第一次看見愛情之鎖是在首爾塔,還以為是韓國原創,我真是孤陋寡聞,到底哪裡才是正宗的?)。我們多了點時間可以小逛一下,剛好在專門書店買了涵蓋接下來行程的單車地圖,有了紙本地圖就一切OK了,嗎?
關於迷路
從法蘭克福往南,打算經「曼海姆Mannheim」、「布魯薩爾Bruchsal」到「司徒加特Stuttgart」,中間必須找地方過一夜。經法蘭克福機場出城算有趣,可以確定這個歐洲大機場可以直接騎車進出,自行車道是沿著機場旁延伸,只是有些路段可能在修路...。一開始只使用紙本地圖還OK,一進到大城市如曼海姆就迷路了,該紙本地圖比例太大,道路一密集就需要多點時間來辨識,自行車道也不知在何時消失無蹤...。
經過一些功夫,總算出城,又因我發音不準,一對老夫婦非常熱心地親自帶路,雖然直覺方向不對...。還好花了點時間拗回來,也不太離譜。臨暗到了備案的露營區,竟客滿不接了!只好到Reilingen小鎮找間餐廳,吃個飯、想一下要繼續騎還是找地方住。結果老闆給了答案,是一間當地鄉村俱樂部型態的飯店,看起來蠻高級,問一下一晚才80歐元,欣然接受。
有了這天迷路的經驗,當晚下載了涵蓋要去區域的Ulmon地圖在手機裡,隨時可以知道自己所在位置及行進方向。是不會迷途了,但就不會走錯路嗎?來說幾次印象深刻的誤判:其一,出法蘭克福時,沿著一條重要道路的自行車道往西,因為自行車道有時雙向都有,有時要切換到對向。我沒看清楚或是地圖沒載明,其中一向被快速道路匯入口阻隔,同時本道也都建構不能跨越的安全島,回頭要1公里多才可穿越,我們則是找車少時從路口違規分段穿越...。
其二,執著於自行車道系統或公路系統都有不同的意外。有時自行車道騎一騎就變不是自行車道了,德國自行車道系統經常得靠一個約15公分見方的綠色箭頭標示來指引方向,位置也不固定,若被樹枝擋住、被破壞,或是自己分心沒看到,就會錯失...。出司徒加特我為了走河邊自行車道花了一個鐘頭才找到入口;這些好意的自行車道組合,既迂迴也不是均質的,混合一般馬路、30公里速限區、土石便道、林蔭道、石板路、後巷、產業道路...,初來乍到的旅行者一定會迷失的。不趕時間就還好,隨遇而安,停下來研究一番也無妨。而公路走著走著變成高速公路(德國公路會有部分路段是像高速公路),一不注意變成汽車才通的隧道,前後矛盾的狀況也有。
我後來就比較隨意,以鄉道為主,你會發現自行車道穿來織去,高興或者漂亮就走一段。不理它,自行車道會自動出現。其實在台灣旅行,不都經常騎在公路上?人生地不熟(又是在歐洲文明區),會比較自我設限一點。
一些德國古城
雖然一直騎,不太有時間在一地停留,還是有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古城。由北往南,「巴特瑙海姆Bad Nauheim」以鹹水溫泉著名,早有SPA療程,是個渡假勝地。難怪我們因雨一路落魄找不着旅社,一進到這個城鎮,旅社卻是一間接著一間。沿著公園藍帶還有個古蹟水車公園;「施韋青根Schwetzingen」是個以城堡和水上宮殿聞名的觀光城鎮,我們光路過就可感受到雍容華貴的渡假氛圍;布魯薩爾的巴洛克宮殿式建築也讓人過目難忘(寫這篇時查了點資料,這裡原本是法語區,難怪氣氛不大一樣)。
感受最深的是「烏姆Ulm」,位於德國南部多瑙河畔,有護城圍繞,之間的河畔自行車道很熱門。最出名的當然是有世界最高鐘樓(161.53公尺)的烏姆大教堂,我們在烏姆青年旅社的室友—一位小兒痲痹症騎著三輪斜躺車旅行的車友,他推薦我們一定要上去鐘樓。去之前完全沒有以上的資訊,當然很高、要爬好久的螺旋階梯,最厲害的是第二層以上鏤空的外牆,和爬樹差不多感覺,朝天突刺,越爬越腳軟。
終點—波登湖畔
離開烏姆古城,中間在某地露營一宿,比預定提前一天抵達波登湖(Bodensee)畔,一個月上千公里的騎行接近尾聲。隔天早上還有空到25公裡外的湖邊渡假勝地Lindau小逛,然後預訂集合地點等待Larry和楊先生,一起繼續露營。接下來參加在「誹德烈港Friedrichshafen」的歐洲車展EuroBike,世界最大的自行車展。
飛回來的前一天,搭船到對岸的Romanshorn火車站月台,把單車拆解、打包。散落一地的狀態,讓清潔人員關切了一下,說明之後就不理我們了。約一小時車程,先到蘇黎世機場寄放單車行李,再進蘇黎世住宿,讓東東多逛了一座城市,而我的感想是:瑞士的消費實在太貴了!
本次行程的亮點是,以接近長途旅行的規格,沿路騎車+露營,加了發電機的Power T2不錯用。我如果退休後真的有環球行程,就這麼搞...;至於低點,除了自行車道系統讓我不滿意比滿意多,市區路口的轉進/穿越讓人覺得挫折(順暢程度和汽車比起來,還是二等用路人)。還有人,在英國與德國遇過幾個粗魯的騎士,似乎騎得越快的越沒耐心,以口出惡言來清空前方路徑...。
.2015騎歐雜記 EuroTrip|Part 1|Part 2|ak臉書相簿|
20150917
2015騎歐雜記EuroTrip Part2
單車的巴黎
我是第二次來,東東則撿到第一次的巴黎之旅。在巴黎Saint Lazare站下車還沒中午,帶著家當重裝漫遊巴黎,也不會不方便哦!巴黎的單車友善某種程度上說來是被公共單車Velib給強迫中獎,這個在2007年開創新紀元的單車友善政策,一推出就有750個租車站、一萬輛公共單車。一下子鼓勵很多人上路,在全力推廣與媒體關注下,你想,巴黎有可能在當時所有街道都有自行車道?當然是不可能!所有的用路人都在這個政策下讓出了單車在街道上的空間(更應該說單車回來了),不管有沒有自行車道。我在隔年親身體驗Velib,其便利與話題性仍高居不下,難怪有人會說:巴黎有兩個紀元,有Velib之前與之後。從此騎單車逛巴黎街頭變成顯學,它的好處不只是方便、便宜,騎車人看到的是全時全景的巴黎、撫觸皆美。
在巴黎騎車不是問題,也因為民族性,對於偶而脫序或違規,騎車隨意一點,他們比較見怪不怪。也許是同個因緣,巴黎經常臭味彌漫,你不覺得?我們第二天把車子鎖在聖心堂下,走側梯上山,一路濃厚的尿騷味...。美感能力是種直覺,身體的不拘解放也是一部分…。沒做功課、也缺乏那種不去會死的心情,也因單車太方便,就只是巴黎漫遊...。塞納河畔的露天咖啡廳試了兩間,都不是名店,但有喝酒抽煙當早餐的當地貴婦坐在旁邊,應該不會差到哪吧?
月台變魔術
為了與尚品綠能楊先生、 Larry在阿姆斯特丹會合,如果走Hardwich-Hook of Holland航線,幾乎是全程騎車。改走Portsmouth-Caen航線,要在約定時間到,巴黎到阿姆斯特丹只好再搭火車。其結果就是每人多花五千元以上旅費,並且因跨國火車沒有單車位,到了月台才被告知要打包。怎麼可能?東東聽到要打包瞪大雙眼...。用攜車袋出國的好處這時就發揮了,當隨身行李不用像託運一樣仔細,我解開T2拖車,把單車打包跟以往一樣不用五分鐘。東東的車袋較小需要小拆,協助東東拆掉TPack貨架、龍頭與坐管,也15分鐘內搞定。一包包塞到列車的行李廂,單車就消失了,像變魔術一樣。
我這次的裝備設定,就是把公司的產品都掛上去一台早期鋼管登山車。前叉用Monkii clip夾具搭配gorilla大水壺架來裝載睡墊及monkii wedge工具包;車架三角則用monkii cage水壺架裝了兩瓶水,除了保溫瓶外可隨意搭配沿路買的礦泉水瓶;坐管上也是用monkii clip S夾具來裝monkii mono當坐墊包,裝一些如行動電源、手機線材、風衣等較常取用的東西;大部份的行李裝備當然就是裝在Power T2拖車,多了個輪子分擔重量。對比輕旅行的龍頭前袋、後貨架馬鞍袋方式,除了載得更多、更重,重心分配以及超控性也是好很多。延伸一般單車的使用時機及場域,公司大概是在做這樣的設計開發。而Power T2拖車裝載了尚品綠能特化的MaxiDyn USB發電機,足以全天候跨洲旅行,保證手機、車燈、iPad等電力無虞。原本有疑慮裝上發電機會更吃力,但完全無感,電力卻是源源不絕啊!這要歸功單車遊牧家庭的牽線。
傍晚順利與楊先生、Larry在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會合,開始我們單車+露營的行程。
阿姆斯特丹
問東東這次哪個城市印象最深刻?他說:「阿姆斯特丹,因為女孩子都很漂亮」,那當然是,特別是那些完全不受騎車限制的時尚倩女!阿姆斯特丹的確有很大比例的街道都設有自行車道,但也不都是有區隔的那種專用道,有些是顏色上的不同,有些有稍微突起的路緣;可以騎腳踏車的公園綠帶也不少,再來就是30公里速限區街道不需另外再設自行車道,這不僅是荷蘭,其他歐洲國家也都適用...。我的感想是,好的設施當然是看得到的鼓勵,但是政策上、相對推廣或限制措施、居民的共識…等都很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觀察阿姆斯特丹街上騎車的人的行為,有時會嚇一跳,因為每個過路口的騎行者都把汽車當隱形,毫不減速就穿越,而汽車能閃則閃遠遠的。這不是直覺,是經過學習的,有沒有騎在自行道上都沒差。同樣的騎法到台灣可能就有危險性,即使你騎在自行車道上。
當然,阿姆斯特丹不是樣樣好,這次有特別的感受,那就是摩托車可騎進自行車道。我先描述一下目前狀況:荷蘭有黃牌跟藍牌兩種摩托車牌照,黃牌必須和汽車共用馬路,不能騎進自行車道,騎士須戴安全帽;藍牌摩托車可以騎進部分自行車道,但速限25公里,騎士可不戴安全帽。幾乎每一台摩托車在自行車道上都超速,在狹小的自行車道中超車、鑽繞,吵雜、廢氣。黃牌機車為求方便有時也騎進來(當然就不戴安全帽),我真覺得天堂陷落!當把這個感受告訴當地車友,而他的老婆正是受害者—騎單車在自行車道上被摩托車撞成重傷,他也不能接受,並且表示政府正研擬把摩托車趕出自行車道...。
露營區
找露營區露營,這是新鮮事。現在台灣也很風行露營,收費露營區也很普遍,但是我的露營經驗多是到荒野Wild Camp,例如登山時找適合的營地。這次到歐洲是去找特定的露營區,有時候到了某個目的地,而營區還在十多公里之外,例如在阿姆斯特丹三天的營區,每天進出市區,就有點上下班通勤的感覺。回營區前去超商買點食物、補給品,然後蓆地用高山爐具煮個簡易熱食晚餐,也覺得蠻享受的。但這次來碰到下雨的天數還不少,幾次在營地帳篷內躲雨是什麼事也不能做,外面來不及收的衣物、裝備就讓它淋。更不方便的是拔營,溼的帳篷、睡袋、衣物等,出來玩最後一定要找出調適方案...
營區各具特色,從晚上8點之後什麼也沒有的簡易營區,到有自營超商如社區般的豪華營區(如波登湖畔這個),兩人一帳的價格從10~30歐元。還有徹夜瞎鬧的學生營區、像露天啤酒屋般歡樂的營區、有夠遠的深山營區...。共同特色是離市區都不近、網路連線緩慢或缺乏,有些不便。我還有一個疑惑,在西歐能夠野營嗎?法規上看起來是不行,每個當地人都跟你說要去登記有案的營區,但真的如此「文明」?沒有免費的營地嗎?以騎車加露營這種方式,可能無法每天有營地露營哦!
(待續....)
.2015騎歐雜記 EuroTrip|Part 1|Part 3|ak臉書相簿|
20150906
2015騎歐雜記EuroTrip Part1
第一次嘗試在歐洲長天數騎乘,外加露營,使用T2拖車裝載兩個人的露營等裝備,差不多就是環球騎乘的等級了。
目前全球有兩種不同的單車旅行(Bicycle Touring)類型,一種當然是以車架/防水包或馬鞍袋為主的傳統長途旅行型態,拖車是一種變革,但也有混用以增加隨行家當的,例如阿鍇上次Kai+Yen的環球行程;一種是以越野登山車加掛行李的Adventure Cycling,他們不用貨架(因為不能鎖),也不用拖車,完全利用車架三角、大座墊包,或在前叉加掛物件去裝載野營等裝備,或稱Bike Packing。其天數可能不會太長,但是可以進入更荒野的區域。我這次的配備可以說是後者再加拖車,來試一試這種混搭的Touring方式。
這樣是一幅拉著拖車重裝要進入蠻荒的感覺,但是,歐洲耶!不是說歐洲就沒有荒野或山地,但這顯然不是中亞難民拼命想來的原因。Larry領軍衝上德國中部山地保育森林的高點時,在呼氣凝結的林道中,我的感覺是:要騎這種路,台灣多的是呀...。我後來調整路線,轉往Frankfurt、Stuttgart、Ulm古城等比較人口稠密的地方,沒有好或不好,是個人對於路線選擇的偏好。還有,如果騎車不是一種特殊狀態,如九死一生的探險、人生躓礙的出口、或是尋找生命的意義等境界。而是生活,朝九晚五、柴米油鹽,就是我目前帶車出國的偏好,來體驗單車友善環境。有或沒有自行車道,Noway Anyway,甲到乙地,騎車上路的可能與實踐!
行程概要
遠道一趟歐洲,沒有理由不去拜訪於公於私都是好朋友的Miles。他住英國南部的Havant,離倫敦約70公里,有他到機場接我們,讓我們在飛航與騎行之間有很充裕又愉快的緩衝。行程第一週,就在Miles的鄉間別墅、倫敦都會與英國南部單車郊遊的行程中度過。
第二週與尚品綠能楊先生、Larry在阿姆斯特丹會合,我們四人一路往萊茵河、德國中部推進。第三週起,我們兵分二路,楊先生與Larry繼續穿越德國中部山野,我們(與東東)則往南在緬因河、多瑙河之間穿梭,最後回到萊茵河上游的波登湖會合,德國車展的所在地。
Sanctuary Cottage
當Miles在台北車展出現,對於我們公司系列產品高度熱衷,最後成為我們英國經銷,進入他的生活圈,英國才跳脫我在倫敦與聽Punk與New Wave音樂時期的印象。特別是鄉野的英國!
進入英國海關有一個沒料想過的狀況,花了些時間跟他解釋,最後在東東自己陳述是自願,才讓我們入關。官員說:「你有沒有家長許可證明?你不能隨隨便便就帶一個未成年小孩出國...」。Miles接我們到他在靠近Winchester附近鄉野的傳統英國小屋,他買了之後自己整理,原本租給朋友,最近收回、本想賣掉,最後保留作為度假別墅以及民宿用途。我們幸運得以入住,當晚稍涼的夏夜,Miles點起爐火,出國首夜,太不真實了!Miles取名這間傳統英國鄉屋、接待單車客為主的別墅叫Sanctuary Cottage ,有人想去英國南部騎車、並且想體驗傳統南英家居的,請跟我聯繫!
Beauworth to Bedhampton
這兩個小地名分別屬於Winchester與Havant的行政區,一個是Miles小屋的所在地,一個是目前他居住與工作的地方,也都屬於「罕布夏郡Hampshire」。我與東東早餐之後,開始進行這個試裝備的小行程,短短30公里的英國南部鄉野之旅。儘管離倫敦不遠,這邊還是有另一個世界的感覺,第一次Miles帶我開車經過這些鄉道,我的感想是:怎麼這麼鄉下、路這麼小...,但這不是特例。
我們從稜線鄉道往東騎,經過無盡的牧場、小聚落、鐵器時代遺址、 琉璃苣園(謝謝雅群提示)、水生菜園...,中午在Clanfield一間英式Pub餐館午餐。除了進入Havant市區有自行車道,鄉間小路騎車是很OK的,沒有空間時汽車駕駛會安安靜靜跟在我們後面,有時我們刻意靠邊,他們大都不會硬超越。
離開倫敦,除了高速公路,英國其實很少4線以上的幹道,台灣省道級的在英國大多兩線而已,最多的是比台灣鄉道還小的單線道。意外嗎?
London & Kent County
在倫敦市區騎車不是第一次,即使很多人認為倫敦騎車不易,但我卻非常放鬆,因為你知道狀況。第一,靠左走,從中南半島、香港到日本,靠左走不是新鮮事。第二,自行車道有沒有、路窄車多不是問題,看用路人習不習慣有單車在路上。我覺得倫敦跟東京差不多,單車友善是逐漸加分中,上路不會是問題。我根本沒有考慮要不要選自行車道走的問題,上路就對了。
住在倫敦兩個晚上,主要是要有一整天去遊騎郊區的「肯特郡Kent」。"Lost Lanes"是Miles送我的一本書,大概是像我出版的「路徑Routes」那樣的書,介紹英國南部的36條作者自選路徑。簡化了路徑資訊(以網路版輔助)、放大吸引人的相片、深入的背景故事、濃濃地英國風,讓人想要一窺究竟。我選了書中靠近倫敦的兩條來玩…
倫敦沿著「攝政運河Regent's Canal」往東南出城真是絕佳的郊遊路線,可以不必理會城中的喧囂擁擠,一路的藍帶與綠帶。在格林威治Greenwich對岸走人行隧道過泰晤士河,接下來就是出倫敦往肯特郡的公路組合,有一些上上下下、有一些不好辨識的公路系統,我靠著Ulmon離線地圖也順利地來到Swanley這個書中第一章Valley of Vision的起點車站。
會選這條路線是因為充滿古橋、老房、田野、祕徑、英國傳統茶館等所有吸引人的要件,也的確能心領神會作者的巧心安排。只是不知是否非假日?還是特定連店家都休息的假日?我們預定要拜訪的茶館都沒營業,連回程搭乘火車的車站都因維修而關閉,只好轉往另一個更小、沒售票員的車站回倫敦。幸好有開口詢問當地人,好心告知我們站錯月台且特意提供進城的資訊。
還有,這天也是倫敦地鐵罷工的第一天,火車站特別公告靠近上下班巔峰時間會「極端擁擠」。我們回倫敦時剛好是下班時間,本有提早下火車的應變,但是還好...。也許倫敦人也厭倦地鐵老是以罷工上下威脅,早就有應變措施,如改騎車或慢跑回家,罷工的影響不如以往了!另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搭的這般火車並沒有單車專用位子,我們是直接停在進出口,即使滿座了,也沒有人在意我們稍為擋到出入口,十分習慣這種單車+火車的通勤方式。
Portsmouth to Paris
原來暑假期間,往來英國與歐陸的渡輪都很滿,沒早預訂,一週之後的都客滿了。放棄原本從Hardwich到鹿特丹的渡輪計畫,改從「樸茲茅斯港Portsmouth」登陸諾曼地半島,再搭火車經巴黎到阿姆斯特丹。旅費增加了五千元以上,但多了遊逛巴黎,有沒有賺到?
Miles晚上領騎到樸茲茅斯港,這個英國海軍重鎮,二戰諾曼地登陸的發起地。閘口簡易出關,汽車需要排隊,我們在車龍中一路超車,迅速騎到船艙單車停放處。自己想辦法固定在欄杆上,然後電梯上到客艙,超過癮!雖是坐臥艙,但空間算大,意思是:可以把睡墊拿出來鋪在地上躺平。我一夜好眠,也不知船上有何娛樂設施,完全不感覺是在船上就到了法國「康城Caen」。
從港口進城大約還有十多公里,沒有多做功課不知是否有替代單車路線,沿著像是高速公路的進城,也沒什麼問題。沒有餘暇逛逛康城這個觀光城鎮,搭一段火車進巴黎,單車免費且有懸掛的專位,蠻經濟又舒適的火車銜接。只是,早點到月台,才不會像我們一樣手忙腳亂,特別我們還有一台拖車,上下月台不大方便。
(待續....)
.2015騎歐雜記 EuroTrip|Part 2|Part 3|ak臉書相簿|
20150312
我們可以不用上天堂或下地獄嗎?
「把自行車放到天上、地底的想法,真正和騎單車是迷人而方便選項的宗旨相違背。完全是呼應沒有足夠空間來建構荷蘭式單車友善環境的錯誤觀念」
又看到相關文章,別被它的標題誤導,最後三段的反對意見才是真的!
Amazing cycle super highways making bikes the transport of the future
十張圖裡面,前四張是概念示意圖;一張我無法分辨已經蓋好或沒有;五張或許是實景,有些早已不是新聞。 文中提到的英國自行車前景中,由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提出的SkyCycle pathway(天空自行車道)以及Floating bike path(浮橋自行車道)都是proposal,提案而已,要實行很難;另一個「地下道車道」甚至只是概念。十張圖中是有兩個地下自行車道的案例,一個是里昂的2公里實驗車道,在無趣的牆上投射美麗街景,不就自打嘴巴(如本圖)?另一個是西班牙的舊鐵路隧道改的,單車族免於翻山越嶺,這就有意義...。
提案的不見得有在騎車,而真正在路上騎車的人或組織意見在最後三段,我試譯其中一段:
「把自行車放到天上、地底的想法,真正和騎單車是迷人而方便選項的宗旨相違背。完全是呼應沒有足夠空間來建構荷蘭式單車友善環境的錯誤觀念」
根本不用昂貴代價創造新系統來推單車友善,騎車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馬路就是自行車道,剩下的是重新配置、管理而已。沒有替代性,單車友善不會來...
* 批判這種假開發實放逐的單車友善計畫,還有以下兩篇…
.Do we really want to put 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in deep underground tubes?
.The Village Idiot of Urban Innovation
又看到相關文章,別被它的標題誤導,最後三段的反對意見才是真的!
Amazing cycle super highways making bikes the transport of the future
十張圖裡面,前四張是概念示意圖;一張我無法分辨已經蓋好或沒有;五張或許是實景,有些早已不是新聞。 文中提到的英國自行車前景中,由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提出的SkyCycle pathway(天空自行車道)以及Floating bike path(浮橋自行車道)都是proposal,提案而已,要實行很難;另一個「地下道車道」甚至只是概念。十張圖中是有兩個地下自行車道的案例,一個是里昂的2公里實驗車道,在無趣的牆上投射美麗街景,不就自打嘴巴(如本圖)?另一個是西班牙的舊鐵路隧道改的,單車族免於翻山越嶺,這就有意義...。
提案的不見得有在騎車,而真正在路上騎車的人或組織意見在最後三段,我試譯其中一段:
「把自行車放到天上、地底的想法,真正和騎單車是迷人而方便選項的宗旨相違背。完全是呼應沒有足夠空間來建構荷蘭式單車友善環境的錯誤觀念」
根本不用昂貴代價創造新系統來推單車友善,騎車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馬路就是自行車道,剩下的是重新配置、管理而已。沒有替代性,單車友善不會來...
* 批判這種假開發實放逐的單車友善計畫,還有以下兩篇…
.Do we really want to put 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in deep underground tubes?
.The Village Idiot of Urban Innovation
20150226
天空之「乘」或「沈」?
昨晚看到一則驚嚇程度頗高的新聞,關於新北市要花12億要蓋8公里的New SkyRide,天空自行車/人行道。蘋果即以「新北打造天空之『乘』」為標題報導;為了確認內容,我也上了新北市城鄉局網站查看一下:城市風貌改造 新北推動New SkyRider。
首先,以常年觀察台灣自行車道工程的經驗談,8公里的單車道完全不能成就主事者想要推行的功效,可能還是反效果。如果意不在此,那我就住嘴…
要說騎單車的好處,數那些可以折合為地球種多少顆樹的數據,沒有人會反駁。但是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難道不知道紐約High Line Park是行人徒步區嗎?而且是廢棄的鐵道改的,比較像是休閒放空的公園而不是通勤通道;而英國的Sky Cycle Path只是天馬行空、被各界看衰,根本難以付諸實行的假想規劃嗎?!
以下兩篇批判文章,懇請規劃單位看一下:
.Do we really want to put 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in deep underground tubes?
.The Village Idiot of Urban Innovation
一下子要把自行車道高舉天上、一下子又要單車騎士騎在浮橋上,或者放入地底...,這跟把自行車道發配邊疆河邊防汛設施都是同樣邏輯,根本意思就是要把馬路完全畫給汽機車。單車騎士應該或必定要感謝這些新奇昂貴的設施嗎?這離鼓勵單車通勤以節能減碳的目標更遠,難怪第二篇標題直接下:白癡!
之所以驚嚇,因為隨著這些新奇規劃的出現,必會有真正在騎車通勤的人或團體提出嚴正批判,最近的案例就是英國某單位又提出把自行車道做到地底的隧道的規劃,豬頭不完而已。我也才剛分享一篇「能不能在馬路上就好」...
20150225
南方假期 MTB holidays in Southern Taiwan
隨怪鴨到國境之南工作,我也多了一些南方假期,這張地圖是近來的路線整理,甚至都還沒有跨過屏鵝公路之西…
算來騎登山車邁入15個年頭,2008年之後逐漸淡出應該算兵疲馬困、無以為繼,以那種每週一次都像在探險的心態。壯闊山河,無比美景,甚至奇幻行程都經歷過不少。那天才聊要來列一下車隊的十大災難行程,有些當事人揮之不去的傷痕,但更多的時候,想到時嘴角就不禁仰起。剩一張嘴時拿來口沫橫飛,快要失智時更可電療一下,回味無窮...。
我也只有這個了,沒有的還是沒有,但我在單車上玩得可多了!幾次的四林格山以南、屏鵝公路以東、大尖山以北的逐線探路,未竟的當然更多,整理在這地圖中。我是事後畫的,不是GPS記錄,不可儘信。還是應該說明:位於保力及虎頭山、三台山西麓一帶是軍事區,都有立牌禁止進入的(當地人甩不甩是另一回事)。特別是拾彈之路是炮擊區,有誤踩未爆彈的可能(曾發生過),請自重!
怪鴨或其他人都關切過安全的問題,也應該要講一下:在拾彈之路,我都騎在拾彈人開出來的越野機車道上,有時都還可以看到拾彈人在光禿的山丘上走動,我判斷是安全無虞;至於毒蛇、毒蟲等生物問題,我很怕蛇(即使無毒草花蛇),在那些原始生態豐富的地方的確有可能碰上。但是我都沒碰過,牠們怕你更多,若有早就閃得遠遠的。半野生水牛的確要注意一下,保護小牛的當下可能有攻擊性。但同樣的,牠很會先閃你,在探小雲雀之路高線時在河邊休憩,覺得樹叢中有些不明騷動。離開之後,近百隻的大小水牛羅列跑步通過,原來我擋到牠們的覓食路線。
當然,我也希望可以與人分享,但一個人還是可以MTB彌補空缺,山林不會虧待你的…。過年期間,一個人獨享小雲雀、月桃、黃荊之路的整片山林,望著山下屏鵝公路的車流,滿足異常。
.共樂的過山香之路
.ak臉書照片輯:恆春假期P2、P3、初二空缺、初四空缺、初五空缺
20150212
最後一次反應氣爆後三多路
不管有沒有設「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我是不會用的,還是留在法規或邏輯都通的馬路上騎腳踏車。但是我要提醒一個可能的、公部門「搬磚頭自砸腳」的範例…
自從我無意發現三多路氣爆路段新鋪馬路系統的問題,到現在不過20天,工務單位在新的人行道上,從無到全面地立設「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牌,也在路口人行道旁劃上單車道標示,但是人行道上並無界定人行或單車道,也就是全部都是「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的意思。當然不會想說是因為我反應的關係,這效率也太好了(雖然朝向我最不希望的方式),我猜是工程慣性,幾乎更新的道路系統都會生出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
既然行之有年,那表示還沒有出過什麼大問題吧!為何我持續要說這是最不好的示範?我推想是因為真的在那些「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騎車的人少之又少,或者在上面走路的人更少,所以還不至於有很多衝突(那些在台北引起劉克襄老師等質疑的情況)。在高雄,騎機車是大多數人覺得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完全不理會其所造成的傷亡,以及大家均分的社會成本。「無法」解決,可以說是選票考量,標準的反向雞生蛋、蛋生雞。依目前市府以「怡居城市」為施政目標(我還不敢說「單車友善城市」),這難道不應設法改善?
廣設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而不考量是否都適用是取巧的行為!可以累計自行車道里程,作為官方有做事的依據。但是我要強烈質疑,這不僅對單車友善無益,還是自找麻煩,看我今天拍的圖文:
行道樹位於人行道中間,新增燈桿靠路邊,曲折動線,砂石表面...。如果騎士因此摔車,責任歸誰?將來還有鋪磚毀損、不平而產生的問題。
這段多出來的、走到底會撞桿的人行道有意義嗎?
機車騎到店面前、車開到路邊,這就是我們要的交通觀?
人行道佔用問題,這個不嚴重嗎?只管立牌要人家騎上來,又射後不理,管理在哪裡?
這樣的「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到底可不可用?
看完這些照片,應該就同意我說的「搬磚頭自砸腳」。當然沒有絕對安全的馬路,但是法規訂了、行之多年,已經推演出一套上路倫理,出事責歸肇事方。你要改革,不是立個牌就沒事,責任可以全推給上人行道、或不上人行道的騎士嗎?還是實情是:工務單位只管蓋,有就好,其他問題是其它局處的事?出了事,局處可亂推,高層誰要來負責?
如果執事者是要借廣推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以根除高雄市人行道佔用的問題,還給行人通暢安全的人行空間,給你拍拍手!不過話說回來,若這變成通則,單車在馬路上沒路權(因為你已經有貴貴的自行車道了),上人行道又要讓行人(真的是蟻行),難騎費心神,單車族為何要買帳?可以當作什麼都沒發生嗎?
再退一步,如果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有做沒做都沒有改變什麼,沒有人受害 也沒有人受益,沒人在意(除了我),那做這個要幹嘛?
P.S.1 不是專為單車族說話,每個人都可能在汽機車駕駛、乘客、單車騎士、行人間切換。我說的有沒有都通?
P.S.2 本篇內容已掛號投到市長信箱,2/13有警局同仁打電話來,客氣又負責,表示警察局這邊會取締人行道佔用情形,他也提出其它相關問題必須回到交通局等單位...。非常同意!這不止是事後取締、管理的問題,還必須回到源頭。
自從我無意發現三多路氣爆路段新鋪馬路系統的問題,到現在不過20天,工務單位在新的人行道上,從無到全面地立設「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牌,也在路口人行道旁劃上單車道標示,但是人行道上並無界定人行或單車道,也就是全部都是「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的意思。當然不會想說是因為我反應的關係,這效率也太好了(雖然朝向我最不希望的方式),我猜是工程慣性,幾乎更新的道路系統都會生出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
既然行之有年,那表示還沒有出過什麼大問題吧!為何我持續要說這是最不好的示範?我推想是因為真的在那些「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騎車的人少之又少,或者在上面走路的人更少,所以還不至於有很多衝突(那些在台北引起劉克襄老師等質疑的情況)。在高雄,騎機車是大多數人覺得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完全不理會其所造成的傷亡,以及大家均分的社會成本。「無法」解決,可以說是選票考量,標準的反向雞生蛋、蛋生雞。依目前市府以「怡居城市」為施政目標(我還不敢說「單車友善城市」),這難道不應設法改善?
廣設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而不考量是否都適用是取巧的行為!可以累計自行車道里程,作為官方有做事的依據。但是我要強烈質疑,這不僅對單車友善無益,還是自找麻煩,看我今天拍的圖文:
行道樹位於人行道中間,新增燈桿靠路邊,曲折動線,砂石表面...。如果騎士因此摔車,責任歸誰?將來還有鋪磚毀損、不平而產生的問題。
這段多出來的、走到底會撞桿的人行道有意義嗎?
機車騎到店面前、車開到路邊,這就是我們要的交通觀?
人行道佔用問題,這個不嚴重嗎?只管立牌要人家騎上來,又射後不理,管理在哪裡?
這樣的「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到底可不可用?
看完這些照片,應該就同意我說的「搬磚頭自砸腳」。當然沒有絕對安全的馬路,但是法規訂了、行之多年,已經推演出一套上路倫理,出事責歸肇事方。你要改革,不是立個牌就沒事,責任可以全推給上人行道、或不上人行道的騎士嗎?還是實情是:工務單位只管蓋,有就好,其他問題是其它局處的事?出了事,局處可亂推,高層誰要來負責?
如果執事者是要借廣推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以根除高雄市人行道佔用的問題,還給行人通暢安全的人行空間,給你拍拍手!不過話說回來,若這變成通則,單車在馬路上沒路權(因為你已經有貴貴的自行車道了),上人行道又要讓行人(真的是蟻行),難騎費心神,單車族為何要買帳?可以當作什麼都沒發生嗎?
再退一步,如果這種「行人優先之自行車道」有做沒做都沒有改變什麼,沒有人受害 也沒有人受益,沒人在意(除了我),那做這個要幹嘛?
P.S.1 不是專為單車族說話,每個人都可能在汽機車駕駛、乘客、單車騎士、行人間切換。我說的有沒有都通?
P.S.2 本篇內容已掛號投到市長信箱,2/13有警局同仁打電話來,客氣又負責,表示警察局這邊會取締人行道佔用情形,他也提出其它相關問題必須回到交通局等單位...。非常同意!這不止是事後取締、管理的問題,還必須回到源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