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2015騎歐雜記EuroTrip Part2


單車的巴黎
我是第二次來,東東則撿到第一次的巴黎之旅。在巴黎Saint Lazare站下車還沒中午,帶著家當重裝漫遊巴黎,也不會不方便哦!巴黎的單車友善某種程度上說來是被公共單車Velib給強迫中獎,這個在2007年開創新紀元的單車友善政策,一推出就有750個租車站、一萬輛公共單車。一下子鼓勵很多人上路,在全力推廣與媒體關注下,你想,巴黎有可能在當時所有街道都有自行車道?當然是不可能!所有的用路人都在這個政策下讓出了單車在街道上的空間(更應該說單車回來了),不管有沒有自行車道。我在隔年親身體驗Velib,其便利與話題性仍高居不下,難怪有人會說:巴黎有兩個紀元,有Velib之前與之後。從此騎單車逛巴黎街頭變成顯學,它的好處不只是方便、便宜,騎車人看到的是全時全景的巴黎、撫觸皆美。

在巴黎騎車不是問題,也因為民族性,對於偶而脫序或違規,騎車隨意一點,他們比較見怪不怪。也許是同個因緣,巴黎經常臭味彌漫,你不覺得?我們第二天把車子鎖在聖心堂下,走側梯上山,一路濃厚的尿騷味...。美感能力是種直覺,身體的不拘解放也是一部分…。沒做功課、也缺乏那種不去會死的心情,也因單車太方便,就只是巴黎漫遊...。塞納河畔的露天咖啡廳試了兩間,都不是名店,但有喝酒抽煙當早餐的當地貴婦坐在旁邊,應該不會差到哪吧?

月台變魔術
為了與尚品綠能楊先生、 Larry在阿姆斯特丹會合,如果走Hardwich-Hook of Holland航線,幾乎是全程騎車。改走Portsmouth-Caen航線,要在約定時間到,巴黎到阿姆斯特丹只好再搭火車。其結果就是每人多花五千元以上旅費,並且因跨國火車沒有單車位,到了月台才被告知要打包。怎麼可能?東東聽到要打包瞪大雙眼...。用攜車袋出國的好處這時就發揮了,當隨身行李不用像託運一樣仔細,我解開T2拖車,把單車打包跟以往一樣不用五分鐘。東東的車袋較小需要小拆,協助東東拆掉TPack貨架、龍頭與坐管,也15分鐘內搞定。一包包塞到列車的行李廂,單車就消失了,像變魔術一樣。

我這次的裝備設定,就是把公司的產品都掛上去一台早期鋼管登山車。前叉用Monkii clip夾具搭配gorilla大水壺架來裝載睡墊及monkii wedge工具包;車架三角則用monkii cage水壺架裝了兩瓶水,除了保溫瓶外可隨意搭配沿路買的礦泉水瓶;坐管上也是用monkii clip S夾具來裝monkii mono當坐墊包,裝一些如行動電源、手機線材、風衣等較常取用的東西;大部份的行李裝備當然就是裝在Power T2拖車,多了個輪子分擔重量。對比輕旅行的龍頭前袋、後貨架馬鞍袋方式,除了載得更多、更重,重心分配以及超控性也是好很多。延伸一般單車的使用時機及場域,公司大概是在做這樣的設計開發。而Power T2拖車裝載了尚品綠能特化的MaxiDyn USB發電機,足以全天候跨洲旅行,保證手機、車燈、iPad等電力無虞。原本有疑慮裝上發電機會更吃力,但完全無感,電力卻是源源不絕啊!這要歸功單車遊牧家庭的牽線。

傍晚順利與楊先生、Larry在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會合,開始我們單車+露營的行程。

阿姆斯特丹
問東東這次哪個城市印象最深刻?他說:「阿姆斯特丹,因為女孩子都很漂亮」,那當然是,特別是那些完全不受騎車限制的時尚倩女!阿姆斯特丹的確有很大比例的街道都設有自行車道,但也不都是有區隔的那種專用道,有些是顏色上的不同,有些有稍微突起的路緣;可以騎腳踏車的公園綠帶也不少,再來就是30公里速限區街道不需另外再設自行車道,這不僅是荷蘭,其他歐洲國家也都適用...。我的感想是,好的設施當然是看得到的鼓勵,但是政策上、相對推廣或限制措施、居民的共識…等都很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觀察阿姆斯特丹街上騎車的人的行為,有時會嚇一跳,因為每個過路口的騎行者都把汽車當隱形,毫不減速就穿越,而汽車能閃則閃遠遠的。這不是直覺,是經過學習的,有沒有騎在自行道上都沒差。同樣的騎法到台灣可能就有危險性,即使你騎在自行車道上。

當然,阿姆斯特丹不是樣樣好,這次有特別的感受,那就是摩托車可騎進自行車道。我先描述一下目前狀況:荷蘭有黃牌跟藍牌兩種摩托車牌照,黃牌必須和汽車共用馬路,不能騎進自行車道,騎士須戴安全帽;藍牌摩托車可以騎進部分自行車道,但速限25公里,騎士可不戴安全帽。幾乎每一台摩托車在自行車道上都超速,在狹小的自行車道中超車、鑽繞,吵雜、廢氣。黃牌機車為求方便有時也騎進來(當然就不戴安全帽),我真覺得天堂陷落!當把這個感受告訴當地車友,而他的老婆正是受害者—騎單車在自行車道上被摩托車撞成重傷,他也不能接受,並且表示政府正研擬把摩托車趕出自行車道...。

露營區
找露營區露營,這是新鮮事。現在台灣也很風行露營,收費露營區也很普遍,但是我的露營經驗多是到荒野Wild Camp,例如登山時找適合的營地。這次到歐洲是去找特定的露營區,有時候到了某個目的地,而營區還在十多公里之外,例如在阿姆斯特丹三天的營區,每天進出市區,就有點上下班通勤的感覺。回營區前去超商買點食物、補給品,然後蓆地用高山爐具煮個簡易熱食晚餐,也覺得蠻享受的。但這次來碰到下雨的天數還不少,幾次在營地帳篷內躲雨是什麼事也不能做,外面來不及收的衣物、裝備就讓它淋。更不方便的是拔營,溼的帳篷、睡袋、衣物等,出來玩最後一定要找出調適方案...

營區各具特色,從晚上8點之後什麼也沒有的簡易營區,到有自營超商如社區般的豪華營區(如波登湖畔這個),兩人一帳的價格從10~30歐元。還有徹夜瞎鬧的學生營區、像露天啤酒屋般歡樂的營區、有夠遠的深山營區...。共同特色是離市區都不近、網路連線緩慢或缺乏,有些不便。我還有一個疑惑,在西歐能夠野營嗎?法規上看起來是不行,每個當地人都跟你說要去登記有案的營區,但真的如此「文明」?沒有免費的營地嗎?以騎車加露營這種方式,可能無法每天有營地露營哦!
(待續....)

.2015騎歐雜記 EuroTrip|Part 1Part 3ak臉書相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