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6
世界最大—很爽洞Hang Son Doong
最近和怪鴨常去鳳山佳樂福旁的「La F'ee飛」吃早餐,好店,有點怕他們會倒...。從雜誌櫃裡隨手拿起「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這一期主題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統—越南「很爽洞Hang Son Doong」,應該不是這樣中譯,但實在看得很爽...
這個很爽洞位於馮納克班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內,這片靠寮國邊境的石灰岩山地,因為有不少的石灰岩洞,除了成立國家公園(由洞穴探險家所推動),也被畫為珍貴世界文化遺址。
很爽洞(應該是「韓松洞」)屬於河流溶切的石灰岩洞,前後長約9公里,寬有200公尺,高度則達到150公尺,最高可達240公尺。說它「世界最大」是以洞穴總容積來算。
很爽洞有專屬網站,但是國家地理雜誌專題中的這張立體圖解更是吸引人(在紙本上即有),把很爽洞宛若蟻穴般地呈現出來,再標示那些精彩照片的拍攝位置。
一些當地電視台的影片也只是採用部份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然後走到洞口,接下來就吃吃喝喝,例如這個。以下這影片應是國家地理頻道專輯,其探險規模不是普通攝影團隊可以勝任的...
迷人的照片看完,覺得作者名字有點眼熟—Mark Jenkins?回家查證,果然,就是那位一點都不美國的戶外專欄作家,他曾寫︰
「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一加侖汽油跑一千英哩?而且不會污染、可以拯救世界、一邊享受吹風,那就是你的單車」...
20120221
自修課3-靈熊Spirit Bear
在眾多的加拿大油沙Tar Sands連結中發現這影片—SPOIL,長達44分鐘,是獲得數項大獎的紀錄片。這是由「國際保護攝影師聯盟ILCP」為保護「靈熊Spirit Bear」所拍的片子。
「靈熊」是白色的熊,但不是北極熊的近親,也不是白子,是美洲黑熊隱性基因所形成的亞種。一直以來是印第安族的神化物種,所以才稱「靈熊」,目前只剩下約200隻,居住在加拿大卑詩省海岸森林。保育團體由此切入,這個珍貴的生態系統,早先就因為筏林、近海箱網養殖而受威脅。但都比不上油沙開採所造成的威脅。
油沙開採已經被視為世界上最髒、最具破壞性的產業,位於加拿大中北部「亞伯達省Alberta」的礦區誠然已經破壞無遺。穿過洛磯山脈到達「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海岸的輸油管計劃,也嚴重威脅當地生態。巨型油輪穿梭在複雜、多霧、又發生多起船難的峽灣海岸中,實在很難讓人放心。
影片高潮是鏡頭前罕見的靈熊自在地出現在攝影師面前,進而呈現給世人,成功打響這個保育計劃!
.自修課1-加拿大油沙
.自修課2-石油貴不貴?
20120218
自修課2—石油怎麼計價?
關於油沙Tar Sands,網路上隨便就可以找到不少相關文章,以及觸目驚心的影像,這篇報導提到一個重點:油沙看起來好像多又好採(挖起來就是),但其實提煉過程非常耗能,提煉出來的能源與耗掉的是6比1(而傳統油井開採的是100比1)。加拿大政府之所以硬要開,是看準世人依賴石油,而中東油源枯竭在即...。即使不是好事業,但卻可以掌握世界能源供給且提供龐大的就業機會...
而早在2005年商業週刊上就有提到油沙,這篇來自美國學者Peter Huber和Mark Mills合著的文章—「石油,石油,到處都是Oil, Oil, Everywhere」,講的是石油未來一世紀都不會很貴,如果貴那是不良產油國操弄的結果,因為還有很多的油沙可以開採...。文章中還提到各種石油開採的成本數據,而結語是:
「開採石油的成本在過去一世紀以來一直穩定而沒有提升。放眼未來,升勢是有,但不會很快。地球遠比人們想像要大,還有許多未開發的資源,而萃取技術也會一天天進步。美國應該多把重心投資在美、加或是其他政治穩定的產油國,而那些政治不良的持平就好。
The cost of extracting oil from the earth has not gone up over the past century, it has held remarkably steady. Going forward, over the longer term, it may rise very gradually, but certainly not fast. The earth is far bigger than people think, the untapped deposits are huge,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separating oil from planet keep getting better. U.S. oil policy should be to promote new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other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hat are politically stable, and promote stable government in those that aren't.」
光是這段就讓人觸目驚心!第一,這裡或全篇完全沒有講到環境成本,把你的家園掀起來挖石油是OK的?毀掉一座亜馬遜森林是可以的?造成全球暖化或氣候極端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可以本著全球暖化不存在?以前人們也覺得海裡的魚多到捕不完,現在呢?地球有多大呢?要不要從新溫習一下登陸月球時代從太空看地球的那一幕?
再來,不曉得這些「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學者影響力多大?指導美國政府便宜的繼續吃豆腐,同時把手伸進北方鄰國的裙底!而七、八年之後,果然美加聯手要成為新的「中東」...。希望他們活得夠久,見證他們的過人之處?只怕會是後悔莫及!
.自修課1-加拿大油沙
.自修課3-靈熊
20120216
一堂自修課—加拿大油沙Tar Sands
這個題材實在有硬,而且太遠,特別是我們剛選完總統,還有Ma幫、飛鳳在天、林老師...,瘋狂,完全瘋狂。但這真的令人好奇,而且很嚴重!
聽過Suncor這家公司嗎?我之前完全陌生,他們的網頁一開始是這個樣子...。
以我廣告系畢業的直覺,那是欲蓋彌彰!(大部份廣告所呈現的是業主辦不到的,甚至相反)。這是家加拿大「油沙 Oil Sands, Tar Sands」開採公司,就算他們有成立一個基金之類的來作些好事,也絕對是他們利潤的蠅頭。實際狀況是這樣子...
在上面影片中說,美國最大的石油來源?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不對,加拿大已經或即將成為美國的最大石油供應國,靠的就是北大荒的「油沙」。油沙富含石油,其中20%可以用表面採礦的方式來取得,而80%必須鑿井如同傳統採油,但是以蒸汽來提取出石油。一直以來油沙的開採方式就頗具爭議,即使儲油量不少,加拿大一直不敢貿然開發。現在狀況改變了,Suncor公司的人出任加拿大政府油沙開發部的副部長,球員兼裁判,宣示:「世界正引領企盼我們的成功」!
開採油沙因成本問題,目前以表面那20%為主,最大問題就是:第一,面積廣大,其毀林程度超過亞馬遜森林;第二,表面採礦須以熱水來分離油與沙,廢水積聚成湖,大到從太空都清晰可辨。這廢水湖除了油沙本身被剔除的廢料,還加上開採過程中的有毒物質。這些巨大廢水湖無疑地會滲出,流到土中或河流。只要1%(工程上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其巨大的量還是會對生態造成嚴重損害。
最終,要是加拿大的油沙都開採完(預估30年),美國太空總署一位博士說;「全球的氣候體系將崩潰game over for the climate」。
來自:抱樹人TreeHugger
選後的感想是,絕對不能寄託在四年一次的那張票,不管你支持的是勝選還敗選。如果希望過一種生活方式,就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維護、爭取,影響周遭的,關心不可及的,特別是主流「現代生活」已經裂痕遍佈的此時此刻。然後,活在當下!
.自修課2-石油如何計價?
.自修課3-靈熊
20120204
單車通勤—後街小巷
如果「跳脫交通巔峰期間上路」是提升通勤品質與安全的第一招,那「改走後街小巷」就是第二招。
這是公司附近,介於一心路、民權路、二聖路、復興路中間的一個社區,有優質住宅與小公園。當外面四條路人車雜沓時,進來這裡總是十分悠閒。
20120203
單車通勤-民權路林蔭道
昨天的通勤影片Po了之後,有幾個朋友覺得我要不是「叔叔有練過」,就是「很有勇氣」...
叔叔當然是有練過。從小二開始,單車就是我主要交通工具,除了當兵與在台北讀書、就業的那十年。在馬路上騎車,我算自在,甚至如魚得水。至於「勇氣」,只要上路不是都差不多?開車的人既不會比較安全,毒氣也一樣跑不了...
不過,不是每段通勤路都身陷車陣中,像早上這一段民權路林蔭道就是輕鬆愉悅的一段路。我上班的時間較有彈性,可以選擇晚一點(約9點),幾乎整段民權路慢車道都是我的耶!除了時段,還是可以選擇一些其他路徑,讓路上的壅塞消失...
20120202
自行車道or馬路?
我一般上班路線是由鳳山走三多路接民權路到復興四路/成功路口的高雄軟體園區,全程約8.6公里。今天下班特別繞路去走了由西臨港線(成功路),經夢時代接凱旋路自行車道,繞一圈多2K,約是10.6公里。
影片可以清楚看出差別,凱旋路自行車道寬只有約1.2公尺,上次就有說過該自行車道的問題,雖然該自行車道尚未完全完工,但水溝蓋、路阻,路口換道等障礙、照明、路況差,從影片的動盪就可看出。即使該自行車道上只有我一輛車,我必須像在Off-road下坡一樣,要全神貫注,路上畫著單車標誌更顯諷刺...
影片中由凱旋路右轉三多路,回到一般馬路上騎車。儘管三多路交通流量不少,又有貨車路邊卸貨、汽車路口左轉、由停車格開出、公車、計程車佔滿慢車道...,順暢性及速度還是遠優於在自行道上。
當然,我算是馬路騎車行家,但一般平時有在運動休閒騎車的人,加速、煞車、閃避不是問題、都可勝任。即使馬路上有各種狀況,但大家都在可預期的動線上,燈光照明充足、彼此可見度高,即"Ride With Traffic",有影片有真相。
我找不出繞路去走這條自行車道的理由,這不是better than nothing,而根本多此一舉,留給行人就好了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