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2
危險就危險就別上路吧!
2010年11月12日的運研所「綠色運輸行銷推廣論壇」辦完了,上午的單車相關議題看似有共識,例如:
爭取單車路權≠蓋單車專用道
一般馬路或慢車道速限30公里即單車(行人)友善
立法保障單車上路權益
但也隱伏反對意見。就如在場長官說的,對單車道有很多不同意見,把我們歸類在比較特別的那一邊。即使指明區隔的單車專用道不會比較安全,也還是有長官認為在自行車專用道內(休閒)騎車還是比較放心。
我們只是想提醒一下,台灣的這波單車風潮是關於休閒與運動,但是已經過去了,政府想要追加的幾乎都是休閒用單車道。花近百億來蓋單車道,如果騎的人不多,是不是浪費?讓人覺得資源分配不均?引起莫須有的反彈?我們可能還因而受害!
主持人問我結語,與其再多說,倒不如邀大家上路騎車。只是,我是對那些正在瘋或瘋過單車的人說的,因為已經具備單車基本能力,上路應不是問題,要或不要而已。而原本就沒有在騎車的人,嘿!單車通勤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也沒有人會規定一定要...
什麼人可以單車上路通勤?《鐵馬革命》書裡指的單車菁英可以,買不起其他交通工具的可以;懷抱信念的可以,迫不得已的可以;都市叢林鬥士可以,賣菜阿媽可以;想要多運動的可以,覺得養車、油太貴的可以;喜歡騎的可以,跟人家打賭的可以,騎車當工作的可以,公車等不到的可以(一定不在台北);500公尺內可以,50公里遠可以;以前都可以(哪有什麼單車道),未來好像也可以(所有路都單車友善)....
而現在,危險就危險就別上路吧!那不是你的簡單問題。天生不適合上路的大有人在,單車能力卻可以養成。不是一定要,只要想過、比較過,單車通勤永遠是一個績優選項。真的上路騎車,就會發現問題沒有想像中大,而好處卻是意想不到的多。
20101118
靠左走Team Keep Left
這是這次去東京車展CycleMode最大的發現!
日本靠左行車,大家都知道;日本單車都在人行道上騎,也不是新聞,還是很多地方想效法的單車道政策,像台灣。我這次住在千代田區,走路經皇居到東京車站,在人行道上差點被騎單車的學生從後撞上。之後,走路都顧前顧後,雖然大部分騎在人行道上的騎士速度都不快,而且很會閃行人,我還是覺得不舒服。
東京一般馬路上還是有人騎單車,不僅只是次文化的Fixie(定速車)潮流,有時也騎上人行道。經朋友告訴我才知道,日本交通法其實是規定單車必須在馬路上騎,也就是「慢車」論。這我就放心了,因為下次想要去東京街頭騎車,還擔心是否會被警察攔下。
最大的發現是在車展裡面有個攤位「靠左走TeamKeep Left」,他們在推在一般馬路的慢車道(靠左即是)上騎車。這個組織獲得很多廠商與協會的背書,想要推行真正的單車上路通勤,而不是社區型、短程接駁的人行道騎車。那表示,人行道共用的單車道政策遭受檢討,一定是有所不足或不良。現場展示的單車道評比,也出人意料的,實體區隔型或人行道整合型分數最低(符合歐美單車上路論點),而這些可是台灣設計自行車道的範例;反而是慢車道型,以畫線或顏色區分的單車道(即Bike Lane)分數最高。
隔天馬上獲得印證,在江東區搭公車時(想看看東京地上風情而不搭捷運),看到一個交通立牌,立刻按鈴下車。這是一個標準的單車專用道「死亡交叉」案例:警告立牌上標示「二輪事故多發」,要大家小心,而這個大馬路口有很多左轉貨車,與人行道整合的自行車道直行通過路口,因為同燈號的關係,只要任何一方稍不注意,就會交叉碰撞。偏偏,自行車道因為被電線桿、行道樹等阻隔,也包括那塊警示立牌,有時很難注意右邊馬路上的汽車動向(要不要左轉?)
下次,想要推行人/單車共用道,不要把日本算進來哦!人家也在改變中...。如果真的不能不想不敢上路,你當行人的時候也不希望騎士來亂吧?
20100812
倫敦單車高速道路系統Barclays Cycle Superhighway
Photo by abroadjz's
第一眼看到倫敦公共單車系統時被上面最顯眼的Logo所迷惑,因為我實在對財經不熟,才會不知那是英國第二大的銀行集團—BARCLAYS巴克萊。他們是應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 波瑞斯 強生之邀而贊助這個龐大的計畫,所以倫敦公共單車又暱稱「Boris Bikes波瑞斯單車」。除了公共單車計畫,BARCLAYS巴克來還贊助另一個倫敦單車友善計畫,即是「Barclays Cycle Superhighway倫敦單車高速道路」。
這個計畫預計推出12條單車高速道路,由倫敦市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讓騎車通勤的人能夠利用它們安全又快速的進出城市。從影片中看來,並非重新蓋出來,而是利用原道路及其他通道,以顏色、指標清楚地標出動線,甚至沒有實體區隔(請看另一支非官方影片)。沿路並設立許多單車停車格,符合女性騎士的期待。
「安全、直達、連續」是單車高速道路的三大要求,所以蜿蜒且邊緣的河濱自行車道不能入列,一段、兩段的個別單車道沒有作用。讓距離稍長的單車騎士可以像上交流道一樣納入高速車流,進入市區之後再轉出來回到一般道路,到達要去的地方,根本不用綿密的單車路網(事實上也辦不到)。也符合美國先前調查的結果,市郊道路比市區更危險,因為充滿急著上下班的高速汽車,這是最有必要設立單車道的地方之一。那也是為何「鐵路變單車道Rail to Trail」合理的原因,絕對優先的動線,平直無干擾,不須大動土木,如果切入市中心,那就是適用的單車高速道路。
我覺得單車高速道路的重點,不是蓋一條封閉的單車專用道,而是像倫敦市長現身說法所強調的:「讓單車騎士可以被其他用路人/駕駛預期」。所以我一直覺得,讓騎士與其他用路人相互忽略的實體區隔單車專用道行不通,浪費資源且不切實際。哥本哈根與阿姆斯特丹都是範例,不是單車專用道普及,而是大家上路都有默契,彼此看得見,也知道對方的空間。
倫敦除了塞車稅、公共單車,又有單車高速道路,超想去實際體驗一下...
20100811
倫敦公共單車出租系統London Cycle Hire
倫敦從2003年推行塞車稅,展現強大的企圖要讓倫敦擺脫塞車惡城。但因塞車稅實在是爭議大,出了倫敦,幾乎沒有其他城市成功拷貝倫敦經驗(紐約也想,最後放棄)。倒是巴黎2008年推出公共單車出租系統,因為討喜、爭議少,創造一波風潮,甚至有「現在有兩種市長,一種是已經有公共單車系統的;一種是正要推行的」的說法。而倫敦今年(2010)7月底也推出了公共單車出租系統London Cycle Hire,恩威併施、齊頭並進,單車友善大城指日可待。而且一次就6000台車、400個租車站,要失敗都很難。
該官方網站有詳細的資訊,介紹影片也很有趣、明瞭,跟巴黎系統比起來,好像更容易上手:
租法差不多,倫敦市民可以預先登錄而取得一個電子鎖(每個另外收3英鎊),每次就不用去操作台作業,直接到車架插鎖計時;遊客則可以選擇臨時到操作台刷卡買租用證(不過目前尚未上線),一天1英鎊,一週5英鎊,一年45英鎊。而上路計時費,同樣前半小時免費,第二個半小時1英鎊。和法國稍微不同的是,超過1小時以後的計時費會等比飆漲,直到全天45英鎊為止,不鼓勵民眾超時利用,讓公眾單車的流通更快速。
還有,我喜歡倫敦公共單車的英國經典深藍!
2010060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我沒去過哥本哈根,但從一些照片與影片上,感覺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充滿單車專用道。網路技術讓我找到可以驗證的方法,花了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神遊了GoogleMap街道實景*的哥本哈根市(一些照片列在下面),以及哥本哈根單車倩女照片輯 裡的畫面(她們都不是「單車菁英」)。我推估真正分離型的單車道不到十分之一。主要大道、寬度夠的才有分隔;一般馬路大都只是畫線或標示(即美洲的慢車道單車優先道Bike Lane),路口或有藍色區塊標示;而後街小巷甚至連畫線或標示也沒有(不用),單車到處都是,真是怡人的城市。
「你看看,大家都靠得那麼近,但他們似乎都不為意。這裡的交通是一個複雜的舞蹈,但是每個人都知道舞步」P94,《鐵馬革命》
如果真覺得在馬路上跟車輛一起騎車危險,那麼即使到了最單車友善的城市,恐怕也行不得也。美國(或台灣)拿來當作範本的單車專用道,既沒有顯著的作用,也沒有那麼普遍,與我實際的單車通勤經驗值相符。那絕對是因為夠多的人上路騎車,與汽車駕駛間有默契所致(有錯一定是汽車的錯),和單車專用道沒有絕對關係。
哥本哈根或阿姆斯特丹可以是終極理想的都會,但對一個想要成為那樣城市的後進,光靠單車專用道想要達成,要耗費多大的資源、多久的時間是一回事,最終可能就只是藍圖而已,滿足對於未來的憧憬。
要把在路上騎車的人定義為「單車菁英」無所謂,我們不是滿足於目前的上路環境,而是相較之下,單車通勤好處還是比壞處多。對於吸引更多人上路這件事,純粹覺得蓋單車道不是優先要做的。如果路上沒有汽機車(或很少),那任一條馬路都是理想單車道,包括巷弄、林蔭道、鄉間小路...,很多單行道可以取消。
沒有說要每個人從開車到不開車哦!只是有些路程可以用步行、單車或捷運等來取代。對於汽機車的依賴減少三分之一,就會讓居住環境與個人健康有天大的改變,那就會是下一個哥本哈跟或阿姆斯特丹。到那個時候,要在馬路中間種一排樹,讓單車與汽車分開,Why not !
* GoogleMap提供的街道實景,雖不是及時影像,但也是近一兩年的照片。我以隨機點取方式,看到的街景大多不是著名的分離式單車道。我甚至覺得比例太少,而刻意去點取大街道來看。
P.S. 實在停不下來,我又「飛」去阿姆斯特丹逛了一下,分離式單車道似乎更少。最後一張GoogleMap街景還拍到兩個小朋友在街上騎車...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20100601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騎車上路安不安全的問題,就像一群老鼠在討論如何防貓一樣,最後終於得到一個結論:如果貓掛著鈴鐺,大家就知道貓來了!那,誰去把鈴鐺掛在貓脖子上?
誰要先上路騎車?還是在等通勤單車道路網完成才要上路?那會不會像那顆永遠也掛不上去的鈴鐺?
《鐵馬革命》這本書在第七章「克服安全障礙」中講得很多,包括最大的爭議:在馬路上騎車到底危不危險?美國在一般道路上騎車是天經地義,也有先拜提出《騎車上路小撇步Bicycling Street Smarts》等資訊。教導大家如何安全地與其他車輛共用馬路,也就是一起在車流中Ride with traffic,這樣彼此都可以預測動向,造福很多實際上路的單車騎士;但是有很多人認為目前單車上路者多是菁英,一般人會期待歐陸的單車道系統,其中一個章節很有趣:
「因為他們*1擔心會被迫離開主要道路,而不在乎是否吸引到更多的新騎士」(P335),第一次看到這段話很震撼,前一句的確是我所擔心的,離開便捷的一般馬路而到單車道騎車真的是我的惡夢;然而這必然後一句說詞就成立嗎?
這位安妮‧拉斯克小姐的言論我仔細推敲過幾次(還請朋友從美國幫我找原文),她主張全面興建單車專用道而掀起一場筆戰,而自己本身因為覺得「道路太危險」已經四年多沒有上路騎車了。她說「女人通常比較不喜歡冒險,不想要直接騎在車流裡,她堅稱只要萬事俱備,美國也可以採用現代設計的單車專用道」。
我覺得她之所以引發論戰很大的原因是操作性別議題,我相信每個已經在路上騎車的人,不會自私地不管老弱婦孺上路的問題。兒童的確需要經過學習單車安全上路,而非以為單車道就是答案。凡是上路都有風險,單車道不會比較安全,這是過來人的經驗。任何人都可以很會騎車,這跟我們會長大、變老是一樣的,只要常上路與觀念正確。
而且,她期待的「萬事」只怕永遠也不會「俱備」*2,如果美國不改變他們的汽車與居住文化。荷蘭、丹麥不是因為單車道「吸引」人們上路騎車,而是因為騎車最方便而開車不方便。他們需要通勤的距離遠低於美國,汽車當然非必要。而美國地大與「都市擴張Urban Sprawl」的特性,對於汽車的依賴非比尋常。只看到歐陸單車友善的「果」而沒有看到「因」,要成功很難...
不管是迷信自行車道,還是「菁英上路說」,「越多人單車上路就越安全」是沒有爭議的!
所以,要蓋一條單車通勤示範車道可以,還要經常舉辦該路段的鼓勵上班騎車活動,或公部門率先推行...。而在新建快速道路上封路辦單車大拜拜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又不是日後的單車康莊大道。大拜拜完,大家繼續朝九晚五,如果有空,再參加下一個大拜拜。如果單車不能成為實際的通勤選項,決定性替代功能,關乎自己的荷包、時間與生活品質,那再多的單車道何用?我沒問題可以等到中山高全線封閉再來參加建國五千年單車大拜拜。
*1 她指的「他們」是「一群很會騎車而且健康的男性白人」,事實上美國第一批在都會衝鋒陷陣上路騎車的是紐約單車快遞,而他們大多是西印度群島裔;還有書裡面一位說:「你騎得越快就越安全」的是女性(P138)...
*2 是指不改變目前汽車主流體系而另外興建一套單車道系統。騎在專用道上誠可以免去一些汽車的干擾,但是最終還是會導向一些衝撞航線Against Traffic,因為有分離就有交會,那就是「死亡交叉」,那個讓雙方沒有預期對方會冒出來的動線,大部分的單車死亡案例都是如此。各行其是,彼此搶奪道路資源,對立更加明顯,依然是肉包鐵的單車騎士不會比較安全。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20100526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有人為了美國綠卡搶破頭,拿到了就打死不放棄,似乎世人皆有美國夢。這本書前兩章對比了美國與荷蘭的基礎單車環境,美國夢表徵之一的汽車文化正面臨嚴重挑戰。
美國人難以擺脫汽車文化,跟美國幅員遼闊有很大的關係,這是福氣也是天譴!第一次到美國,公務之餘住在朋友矽谷的家,天氣爽朗,社區環境優越,真是令人生氣的羨慕。騎車沒多久就可以到達荒野山丘,但去買個東西、吃個飯,朋友一定是開車出門,標準的美國郊區生活形態、美國夢實現。
為了確保油源正常而便宜地供應美國,還要投入中東戰爭;還有美國人浪費成性,全世界如果都實現美國夢,整個地球絕對無法負荷。這些都讓美國千夫所指、自己本身也不乏檢討改進之聲,《鐵馬革命》這本書記錄的正是近20年來的美國良知體現。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成語是這樣說的吧?
而荷蘭這章是個對比,看阿姆斯特丹或哥本哈根如何成就一個更永續、怡人的都會形態,而不用美國夢模式。不過,有個段落很有趣,我們幾乎把他們看成範本,而他們本身是如何來看待騎車或是開車這件事?答案可能出乎意料,荷蘭人看待單車是實用主義(從很多訪談也可以看出),開車雖然不方便(昂貴),但還是有人想開車。他們務實地騎車通勤,因為最方便且經濟,不因騎車就犧牲穿著打扮(看看知名的哥本哈根單車倩女網站Copenhagen Cycle Chic)。除此,很少看到他們對單車抱有革命情懷。
再從那邊看過來,美國單車先鋒們,他們的熱情、創意與實踐力就更令人感佩。從網路2.0時代開始注意全球單車環境,最多的感動與啟發,還是來自美加地區。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美國人難以擺脫汽車文化,跟美國幅員遼闊有很大的關係,這是福氣也是天譴!第一次到美國,公務之餘住在朋友矽谷的家,天氣爽朗,社區環境優越,真是令人生氣的羨慕。騎車沒多久就可以到達荒野山丘,但去買個東西、吃個飯,朋友一定是開車出門,標準的美國郊區生活形態、美國夢實現。
為了確保油源正常而便宜地供應美國,還要投入中東戰爭;還有美國人浪費成性,全世界如果都實現美國夢,整個地球絕對無法負荷。這些都讓美國千夫所指、自己本身也不乏檢討改進之聲,《鐵馬革命》這本書記錄的正是近20年來的美國良知體現。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成語是這樣說的吧?
而荷蘭這章是個對比,看阿姆斯特丹或哥本哈根如何成就一個更永續、怡人的都會形態,而不用美國夢模式。不過,有個段落很有趣,我們幾乎把他們看成範本,而他們本身是如何來看待騎車或是開車這件事?答案可能出乎意料,荷蘭人看待單車是實用主義(從很多訪談也可以看出),開車雖然不方便(昂貴),但還是有人想開車。他們務實地騎車通勤,因為最方便且經濟,不因騎車就犧牲穿著打扮(看看知名的哥本哈根單車倩女網站Copenhagen Cycle Chic)。除此,很少看到他們對單車抱有革命情懷。
再從那邊看過來,美國單車先鋒們,他們的熱情、創意與實踐力就更令人感佩。從網路2.0時代開始注意全球單車環境,最多的感動與啟發,還是來自美加地區。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20100521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ak頭一次推薦的書上市了—《鐵馬革命》,行人出版。我的感想是:「比自行車道有用!」
誠品舊同事玉華打電話找我推薦這本書,當下馬上就答應。因為,講單車通勤的書在台灣可是第一砲,跳脫休旅運動閒書的舊領域。期待上路騎車的人不再是一幅出生入死的極限運動打扮,等好久了!特別是本書以汽車文明和台灣相當的美國為題,參考價值高,很多錯誤可以不必再犯,如果台灣真的有心要成為自行車島,或是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書裡面的內容很多我們都在哺草會裡引介過了,如果真的有興趣,透過網路,這世界看起來是平的。而從知道到落實卻很漫長,生活慣性築起的圍牆很難跨越,藩籬不因網路而抹平。一個單車俱樂部能做的有限,畢竟是因為假日休閒開始的。騎車作為一個好運動的部份我不想著力,但實驗各種單車可能性,或發掘單車的五花八門的趣味,卻是當仁不讓。像鐵馬球就是最近很爽的玩法,不過,從網路知道到真的去玩,也過了兩年...
書裡面提到的,我也不是全然同意,爭議在於一般馬路騎車到底危不危險?需不需要根本打造一套新交通系統?這個後續再整理,先po一段沒爭議的前言:
騎單車有很多好處,個人方面包括減肥、健康,社會方面包括低碳、少污染。更重要的是,當城市真的接納單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之後,那就表示街道很安全,小孩可以安心玩耍;生活節奏找到適當的速度,不太慢不太快,正好是讓人幸福的節奏。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誠品舊同事玉華打電話找我推薦這本書,當下馬上就答應。因為,講單車通勤的書在台灣可是第一砲,跳脫休旅運動閒書的舊領域。期待上路騎車的人不再是一幅出生入死的極限運動打扮,等好久了!特別是本書以汽車文明和台灣相當的美國為題,參考價值高,很多錯誤可以不必再犯,如果台灣真的有心要成為自行車島,或是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書裡面的內容很多我們都在哺草會裡引介過了,如果真的有興趣,透過網路,這世界看起來是平的。而從知道到落實卻很漫長,生活慣性築起的圍牆很難跨越,藩籬不因網路而抹平。一個單車俱樂部能做的有限,畢竟是因為假日休閒開始的。騎車作為一個好運動的部份我不想著力,但實驗各種單車可能性,或發掘單車的五花八門的趣味,卻是當仁不讓。像鐵馬球就是最近很爽的玩法,不過,從網路知道到真的去玩,也過了兩年...
書裡面提到的,我也不是全然同意,爭議在於一般馬路騎車到底危不危險?需不需要根本打造一套新交通系統?這個後續再整理,先po一段沒爭議的前言:
騎單車有很多好處,個人方面包括減肥、健康,社會方面包括低碳、少污染。更重要的是,當城市真的接納單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之後,那就表示街道很安全,小孩可以安心玩耍;生活節奏找到適當的速度,不太慢不太快,正好是讓人幸福的節奏。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20100510
20100508甜梅號高雄 Sugar Plum Ferry Live Kaohsiung
20100507
香港小機場 my little airport
《介忽法國與旺角的詩意》
不是香港國際機場,而是香港另類團—my little airport。我不愛糖衣,也不愛砒霜。但特愛糖衣砒霜!
《浪漫九龍塘》
.my little airport官網
.my little airport維基百科
20100426
世界太小 Is the world not big enough for both of us ?
今天送貨時聽警廣,有聽眾反應,要警察或社工把「鳳山水果阿媽」強制送醫或精神病院?!
那位鳳山水果阿媽蠻出名的,她經常在鳳山一帶路邊推銷自製果汁。她的果汁手榨法有點嚇人,推銷手法堅毅卓絕(堵你紅停時跑不掉),儘管幾乎沒有人買,她還是打死不退。我看到她在路口,若是綠燈可過就快過,若是碰到紅燈則轉進或停遠一點。不理她就好了,又不會礙著什麼...。而居然有人反應要把她強制送走、不讓她在路上推銷,說什麼危險、如果撞到她不就很倒楣...。還有外國人以他的國家為例,說公權力一定會介入,強制她離開路口...
我覺得社工說得好:「我只關心她過得好不好,有沒有被不平對待...。其他,我沒有什麼權力來強制執行...」。台灣人,寬容一點好不好?她如此地頑強地過活,只想賺個十幾二十塊,犯不著因為她太拙直而要把她關起來吧?
還有,前幾天的新聞報導一個外籍媽媽騎車拖小朋友上路,也是有人說這樣危險,應該開罰...。如果在歐美,她是健康樂活的前衛媽媽,怎會在台灣變成粗心不謹慎?還要受罰?最好她不看電視,也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
多讀閒書,多去旅行,多聽音樂,多逛高美館,多騎車...。不要看到別人不一樣,就想要矯正,就要用偽善來淹沒...(那反而自曝其短)。不要菁英治國不成,反變成倒退的極權國家(以為是對的就要做、就要管...)
自由一點、寬容一點,我希望是這樣子的社會,台灣以前是這樣啊!
20100324
道可道什麼道What lane ?
才剛說完澄清湖環湖自行車道的結局,當時還說會堅持下去的敦化南北路自行車道也要拆了...
晚上看政論節目,該節目的來賓應該沒有一個是自行車騎士,若有也是趕風潮的那種,也沒有講對重點,大多是親痛仇快的言論。如果反對黨又輪替回來,會不會做出比較好的決策?看起來,在單車政策方面,好像也不會耶!
倒是議員提出來的記錄真是好玩,當初的說明會辦過四場,每場平均十多人,總計57人參加。這還不是最好笑的,該四場說明會在一個禮拜內辦完,那根本是便宜行事,不想付諸公眾討論,有興趣想參加的誰會知道,知道的人如何去深思熟慮、討論、運作一個重大的「指標性」公共政策的議定?
所以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自行車道啊?那是條只是「試辦」、失敗不用負責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條要節能減碳、但純粹做白工、高價貢獻CO2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條非單車族恨、單車族不愛的自行車專用道;我懷疑有多少是真的單車族?還是騎著單車的休閒族?那是一條增加肇事率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一條「高估市民接受度」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一條將來週一到週五誰都可以用的單車道、但是單車沒有優先權哦;那是一條週六日的自行車專用道,但是假日誰來幹道騎休閒啊?有了,如果每到假日大家都脫光光騎車,那就一定是世界第一的單車專用道!
一個失敗的政策會不會導出正確的政策?看起來是不會,以後台北市的單車道都只會是在河濱、人行道上、公園旁...。那是不是從被汽機車駕駛嫌惡,變成被行人白眼?再出問題,譬如說單車族撞死人,那就再也沒有單車道了?
最好的單車道系統不是早就存在了?!
晚上看政論節目,該節目的來賓應該沒有一個是自行車騎士,若有也是趕風潮的那種,也沒有講對重點,大多是親痛仇快的言論。如果反對黨又輪替回來,會不會做出比較好的決策?看起來,在單車政策方面,好像也不會耶!
倒是議員提出來的記錄真是好玩,當初的說明會辦過四場,每場平均十多人,總計57人參加。這還不是最好笑的,該四場說明會在一個禮拜內辦完,那根本是便宜行事,不想付諸公眾討論,有興趣想參加的誰會知道,知道的人如何去深思熟慮、討論、運作一個重大的「指標性」公共政策的議定?
所以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自行車道啊?那是條只是「試辦」、失敗不用負責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條要節能減碳、但純粹做白工、高價貢獻CO2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條非單車族恨、單車族不愛的自行車專用道;我懷疑有多少是真的單車族?還是騎著單車的休閒族?那是一條增加肇事率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一條「高估市民接受度」的自行車專用道;那是一條將來週一到週五誰都可以用的單車道、但是單車沒有優先權哦;那是一條週六日的自行車專用道,但是假日誰來幹道騎休閒啊?有了,如果每到假日大家都脫光光騎車,那就一定是世界第一的單車專用道!
一個失敗的政策會不會導出正確的政策?看起來是不會,以後台北市的單車道都只會是在河濱、人行道上、公園旁...。那是不是從被汽機車駕駛嫌惡,變成被行人白眼?再出問題,譬如說單車族撞死人,那就再也沒有單車道了?
最好的單車道系統不是早就存在了?!
20100323
20100315
314之夜the Night of 14th March
也許是戶外的關係,或是音響設備比較好,甜梅號今晚的「大港開唱」演唱會,能量完全釋放,第一首「南方蝶道」就把台下點燃,算是和「下港」的朋友打招呼...
和阿煒走進駁2,有股不一樣的氣氛,這群晚上在這邊出現的,和白天的那場是完全沒有重疊的,幾乎啦!下港終於有像樣的音樂祭。怪鴨隨後就到,小茅也早就在裡面了,還有一些看起來是北部下來的Fans,或是專程來的。
甜梅號以雙吉他新編制,除了新專輯《腦海群島》的歌,也詮釋了上張專輯《謝謝你提醒我》的三首歌(其他兩首應該是「三分之一搖籃曲」、「盜墓者的無底洞」)...
從第一首起,每首的後半,甜梅號總是踩下後燃器,然後一陣陣爆炸音牆...。怪鴨說,前面的一個女孩子,一邊聽一邊淚流滿面跟著搖擺,是感受到天啟了嗎?不用拘束於室內的場域,小白飆得更忘形,台下反應熱烈。下場時,始終背對觀眾的葉子,也難得面對台下致意了一下...
如果真要有缺點,那就是時間太短了,到底不是甜梅號自己的演唱會,下面還有一團,時間沒辦法延續。後面那個團是誰呢?那就不說了,任何團擺在甜梅號後面,都會相形失色吧!無論是要聽飄搖飛離,還是瘋狂癡迷....(一些現場照片)
對了,白天的那場台灣No.1MTB越野賽,我們沒有拿到雙金,是一金、兩銀和一個第五。
和阿煒走進駁2,有股不一樣的氣氛,這群晚上在這邊出現的,和白天的那場是完全沒有重疊的,幾乎啦!下港終於有像樣的音樂祭。怪鴨隨後就到,小茅也早就在裡面了,還有一些看起來是北部下來的Fans,或是專程來的。
甜梅號以雙吉他新編制,除了新專輯《腦海群島》的歌,也詮釋了上張專輯《謝謝你提醒我》的三首歌(其他兩首應該是「三分之一搖籃曲」、「盜墓者的無底洞」)...
從第一首起,每首的後半,甜梅號總是踩下後燃器,然後一陣陣爆炸音牆...。怪鴨說,前面的一個女孩子,一邊聽一邊淚流滿面跟著搖擺,是感受到天啟了嗎?不用拘束於室內的場域,小白飆得更忘形,台下反應熱烈。下場時,始終背對觀眾的葉子,也難得面對台下致意了一下...
如果真要有缺點,那就是時間太短了,到底不是甜梅號自己的演唱會,下面還有一團,時間沒辦法延續。後面那個團是誰呢?那就不說了,任何團擺在甜梅號後面,都會相形失色吧!無論是要聽飄搖飛離,還是瘋狂癡迷....(一些現場照片)
對了,白天的那場台灣No.1MTB越野賽,我們沒有拿到雙金,是一金、兩銀和一個第五。
20100311
蘑菇的耐心Mushroom's Patience
會不會是同名的團啊?義大利羅馬?玩迷幻搖滾Psyshedelic?且是現在!
對照一下曲目,真的是同一個團!他們在Discogs的介紹中的影音片是有點前衛Avantgarde(下面那個),而先聽到的Internet Archive的INIT Club Rome 23 May 2008演唱會卻是蠻標準的迷幻搖滾,還以為是美國西岸的老團呢...
日子不能過得太守舊,偶而上上「網路智庫Internet Archive」總是會有收穫。我是在裡面搜尋"indi"關鍵字而找到他們,其實這個類別的不多耶,Yeah !
關於--蘑菇的耐心Mushroom's Patience
.Mushroom's Patience@Myspace
.Discogs的介紹
.網路智庫Internet Archive的下載
.YouTube上面的影音
20100304
百年災難 Century Disaster
20100220
甜梅號的腦海群島Sugar Plum Ferry2010
20100211
20100210
一好無兩好 The One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沒有這種事!
一個效率接近滿百的機械,發展幾乎已經極致,任何運用上的改良,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是要請鬼抓藥單。
所以環法賽不會是一輛車搞定;所以要下坡猛、上坡就吃彆;要多功的意思就是降低標準;跑車可以玩百年、登山車依賴科技、人們還相不相信The One...
要細緻如鋼琴調音,要衝刺如飛,要下坡如滾石,要什麼有什麼,但不會是Only One...
所以單車才好玩!
20100127
虛實穿梭第六感SixthSense
「人們不是對電腦有興趣,而是對訊息有興趣」,這個天才印度青年說的
他叫Pranav Mistry,會不會是微軟的救星?因為他曾是微軟研究員,而且他覺得蘋果電腦與Steve Jobs的未來不夠看...(比平板電腦更炫的紙張電腦?!)。他的技術叫「第六感SixthSense」,他的個人網站,他什麼時候要開放原始碼?這是漁 耕樵寄給我的...
我的Fixi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