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

「單車生活救經濟」書摘 Chapter 9 to 13

第九章 大街上的自行車道

『到加油站加一次油平均花五十美元(約1625新臺幣),其中的三分之二,你辛辛苦苦賺來的三十三美元,會直接進到石油公司的口袋;超過三分之一我們花在加油站的錢會離開這個國家。…這些獲利豐厚的企業,相對只創造了很少的工作機會—每一百萬美元的收益只創造一個工作,許多零售業與它相比,是它的十二倍』

『街道上特別對友善單車做的具體改善措施,可以對社區生意創造神奇的效果,而商家也注意到了。波特蘭的單車停車欄設立後,這些街道的商家老闆估計,他們的客人有將近四分之一是騎單車去的。舊金山瓦倫西亞街設立了自行車道五年後,街道上三分之二的商店指出,他們大部份的顧客是騎單車來的,且整體生意變好』

看起來很迷人,但台灣可能不是這個狀況,因為有機車。我們的機車無所不在、無所不達,庶人工具,那機車為何不是辦法?您說呢…

第十章 騎單車上班

『QBP…這家公司提供員工安全的停車位和淋浴設備,每天支付員工三元騎單車。有四分之一的員工參加,一年共付出四萬五千美元。為公司省下一大筆健康照護費用,因為結算是淨收益。…這個計畫省下來的錢,如果把改善生產力與病假減少等估算進去,價值不只這些,一年其實高達三十萬美元』

QBP旗下除了一般運動車款、零配件,還有Surly,Salsa等知名旅行/探險車品牌、通勤車品牌...。越來越多單車業者除了是生產者、經營者,也逐漸轉變為單車的使用者及愛好者。這在台灣十年前是很少見的,甚至當台灣躍居單車生產王國之時,許多老闆仍覺得不可思議:夕陽工業居然變希望產業!

『到了二〇一三年。B-Line已有六輛箱載貨箱型車,一天可為十多位客戶送貨超過一百五十趟,成朝向年營收四十萬美元的道路前進,也計劃吸引人投資,把這種商業模式推廣到其他城市』

B-Line是波特蘭一家實踐「最後一哩路」的載貨單車運輸公司,不僅只是理想,還真的能賺錢。

第十一章 究竟是誰的街道?

『「卵巢這麼大,我們不需要他媽的卵蛋」是她們的戰鬥口號。她們每個月的短程「月神共騎」(Luna Ride)活動,速度緩慢而友善,是特別為初次參加者設計,希望營造出她們是受歡迎的友善氣氛』

最近通吃政壇的國師引起一片X聲連連,一群洛杉磯女性騎乘團顯得特別有力—The Ovarian Psycos,本書翻為「卵巢心靈」,甚怪!為何不就叫「卵巢瘋子」或「卵巢哮ㄟ」?她們以爆走女樣態切入美國男性白人為主的單車社群,告訴你:「老娘不爽,不是只有你們會騎車!」

『第一,人們渴望騎單車,但如果沒有單車專屬的基礎建設,也許是單車保護車道或共享單車系統,將無法帶動大量民眾騎單車。第二,為了更好的街道,從草根階層發起的團體共騎或文化運動往往是最大的動力來源。』

第一,這種基礎設施要到達什麼程度才會讓大家願意上路?像高雄目前聲稱有800公里自行車道夠不夠(其中符合「單車保護車道」只有19%)?3000公里夠不夠(蓋越多壞越多也製造更多問題)?事實是,永遠也不可能達成!即使哥本哈根也一樣;第二點才是解決方案,讓街道更安全,不管是草根階層的推動 、菁英的臨界量活動、還是官方的任何推廣,越多人上路,街道就更安全,別指望有所謂完全的「單車保護車道」,真的!高雄市工務局忙著蓋五花八門自行車道根本不是重點!

延續上題,總是抱怨自行車道不夠而不願上路,而高雄市以累積自行車道里程為豪(卻大多藏在偏遠郊區),以為只要蓋夠多的自行車道,大家就可以快樂上路。請再仔細看看丹麥著名攝影師Mikael的「單車倩女Cycle Chics」專輯,或是他所有關於哥本哈根的影像,請問有多少是真正大家想像或期待中的自行車道?那不表示他們什麼也沒做,他們做了很多、也修正很多,而且2015年一舉擠下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單車友善首都。
真正的關鍵可能是下面留言欄位的那張圖:夠多的人上路,街道就為你服務,就是單車友善,才不是蓋自行車道!

第十二章 人性化的基礎建設

『盧果稱單車臨界量為「人性化基礎建設」的範例。不管自行車道或是其他實體的基礎建設是否存在,是那些使用街道的人讓街道變成現在的樣貌。如同街道影響文化,我們創造的文化也決定了街道如何被使用。』

又回頭來講「臨界量Critical Mass」實在有點不勝唏噓...(這個中文譯詞好像是我抓的)。目前檯面上在推單車友善的是否曾參與臨界量活動?以大家仍把蓋自行車道為重心的2016年,十年過去了實在也沒啥進步!目前也只有台北有例行性臨界量,是否應該再重回街頭?再喊一遍口號:

「我們不是阻礙交通,我們本身就是交通」

第十三章 展望未來

『美國的交通每秒鐘燒掉六千三百加侖的石油,光是交通,每年製造出來的碳排放量,除了中國以外,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製造出來的全部汙染。這些汙染對個人健康造成的損失相當可怕,造成長久影響也更危險』

『結果呢?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災難事件層出不窮。不只大氣會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也會...,也因此破壞了海洋為基礎的地球食物鏈。蚊子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容易孳生,他們身上攜帶的疾病又再度流行起來』

從經濟、健康,到氣候變遷及其災難,石油之惡不可忽視。十三章還有一段:「我們使用的燃料其中一項最大的外部成本是戰爭」。中東亂象、IS、恐怖主義、歐洲移民問題...,不都從石油而起?

第ㄧ~八章Chapter 1 to 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