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6

Noway Anyway單車友善雙城計—日內瓦、蘇黎世

日內瓦與蘇黎世,一個位於法語區,一個位於德語區;一個是瑞士第二大城,一個則是最大城,而首都卻都不是這兩者。相同的是,她們都位於如畫的大湖邊,而且絕對是最單車友善的城市之一、二。

水的誕生—日內瓦
這是「日內瓦Genève」這個地名隱藏的意義,因為她就位於瑞士最大湖lac Léman流入隆河的巨石上。如果從地中海一路上溯隆河(Rhône,或稱羅訥河),最後就會發現原來河水來自這個巨大的湖泊。從1891年安置的湖中人工噴泉,更是加深這個「水的誕生」的意象,變成日內瓦的地標。
歐洲城市對於單車政策是絕對不缺席,日內瓦也是,市中心馬路都有單車道。除了湖畔的環湖自行車道,更多的是一般馬路的劃線單車道。對於一個以單車為交通工具的遊客而言,獨立區隔的單車道如環湖自行車道,動線上並不是經常用得到,一般馬路才最為廣泛運用。這在日內瓦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在市區中,任何路面都可以看到單車騎士,而且幾乎都是單車通勤。

日內瓦一日通到法國
到日內瓦的遊客只要入住飯店或民宿,都會得到一張免費的大眾運輸「全日通」卡。雖然我們有單車,也當然要來試一下,不搭白不搭。市中心輕軌電車很普遍,嘗試錯誤地轉了幾班到達某個節點,換搭郊線公車,往馬球朋友推薦的Salève山來登高賞景。下車走到山下纜車站,看到法國郵局才發現,我們無感出境了。
上山的方式當然不止纜車,如果是登山車騎士或滑翔傘愛好者,還可以單程上,各自暢快衝的或飛的下山。法國那邊還有公路,不管是用什麼方式上山,俯瞰日內瓦湖區的無敵平台、山頂餐廳、日光浴野餐...。說好了似的,上山的人們為我們示範了什麼叫歐式生活...
回程在日內瓦地標的東岸噴泉這邊搭船回到西岸,也是免費。大概所有的大眾交通工具型態我們這半天都搭了。接下來,回旅社換單車,繼續遊蕩日內瓦。沿著湖濱公路往北騎,到處亂鑽,接回湖畔。突然,這是瑞士嗎?北岸的日內瓦湖,變成第三世界的繽紛色彩,非洲或南美移民各自聚成圈圈。同樣享受假日的歐洲絕佳湖光山色,還有亞洲絡繹不絕的遊客,會用單車代步的卻是少之又少。又或,千里迢迢來此體驗文明,看到這麼多路上騎士,心理難道不會有???有沒有人想要融入這個生活中?我倒只是想當個過客,流離街燈中,此時過客的踩踏步伐是更輕快一些的…

最佳城市—蘇黎世
蘇黎世Zurich與日內瓦皆被列為世上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除了物價高昂,能被嫌棄的不多。蘇黎世大眾運輸十分發達,有此一說是在市中心任一點150公尺之內一定會有站牌。馬路很大的比例都有輕軌,相對給汽車的路面狹窄。很多單車騎士利用軌道內或外側騎車,遇到輕軌車來就必須閃避,因其可預測性高,也都相安無事。
我所拜訪過的城市中,蘇黎世的單車風貌最為多元。坐在路旁公園椅,你可以看到丹/荷時裝倩女騎士、酷炫的單速車騎士、德國實用主義騎士、悠閒的登山車騎士、學究般的古典跑車騎士…。令人眼花繚亂,同行押切說:「這邊的女孩子騎車都像練家子,沒有一個是很菜或裝模作樣」。是啊!沒有必要穿得像選手來告訴別人你很會騎車,因為騎車不是特殊狀況,而是日常生活…

30以下一片坦途
瑞士很多社區的路面沒有設自行車道,但卻限速30公里,這就是單車/行人友善道路。汽車沒事不會進到這些區域,單車無疑的是這些街道巷弄的主角,不用什麼專不專用。
離開市中心的蘇黎世湖周邊,多是30公里速限街道形成的社區,特別適合單車亂逛。教堂、咖啡廳、小商店與湖邊綠帶、公園,任一處可能都是台灣的松菸或駁二特區。在這邊無頭亂騎,從來也沒被按過一聲喇叭,過馬路汽車都會禮讓。如果城市中大部分的區域都是這種限速區,一點也不用再多做單車道,真的。

兩件事必須說
在瑞士雙城騎車是愉悅、合理的移動方式。不過,兩件事值得提出來:
一、除非有標示自行車道,人行道是不歡迎騎車的。我從蘇黎世青年旅社進到市區,還不確定行進動線而留在人行道時,被前方的警察請下來一般馬路,即使是繁忙而無劃線,單車還是要在馬路上的。
二、歐洲都市道路都十分狹窄,所以要習慣車與車之間的距離比較小,不少時候車把與其他車輛之間的距離在30公分內。如果不能習慣,騎車的方便和舒適就會受到限制。

天堂陌影
我個人並不會特別羨慕歐洲的生活,就海外單車旅程而言,亞洲更繽紛多彩,人情與食物更令人驚艷。但歐洲的確是先進城市的模型。想要來了解歐洲如何單車友善,如果專注在單車道上面,可能會見山不是山。這樣說好了,把路上這些騎車的朋友放到台灣的都市,每個人可以即刻上路;但在台灣不騎車通勤的人來到這些歐洲城市中,還是需要調適期,甚至也不會去騎車。所有剛開始單車上路的門欄依舊在,例如疲累、酸痛與馬路如虎口的風險,何以這些歐洲人士就可以如此風雅?
而在日內瓦搭車亂逛時,目睹一件汽車追撞事故,瑞士天堂的印象瞬間掉漆(連火車也掛點給我們看)。還有,各櫃台服務態度雖然不是普遍不佳,但沒給好臉色的比例意外地高。是環境因素?還是人為因素?要在歐洲過日子的代價十分昂貴,這是日積月累的兌換結果,包括兩次世界大戰與瘟疫。風景如畫的表象有無敗絮其中?只有一種方式可以驗證,那就是騎車到任何你要去的地方!

--樂活單車No.33, P13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