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菊花夜行軍搶票前


想寫自己對於《菊花夜行軍》15週年演唱的感想,一直卡彈,也因為有太多神人的分享,完全是沒有插花的必要。還是回顧一下,不想錯過這件大事...(2/25中午12點全家購票系統)明天搶不到也高興!

開始聽唱片或專輯是從在旗山老家時,國中前後從父叔輩遺落的黑膠唱片,Eagles及Boney M.開始,Lying Eyes不知不覺成了最愛;高中時期隔壁陳同學是個西洋流行音樂通,從他那邊長知識,每存到八、九十塊錢就去買一塊細胞或拍譜的卡帶,1982-86年間的Billboard沒有一個不知道的團,Prince收尾了我那時期西洋流行音樂瘋,唯一不喜歡的大概只有重金屬;CD年代起,除了把以前喜歡的卡帶也買了一輪,從水晶唱片開始喜歡英國新音樂與美國地下音樂,Velvet Underground、Clash、Joy Division、Smith等接連擄獲我心,Television的”Marquee Moon”還是我失眠的特效百憂解;高雄那時有Power House音樂啤酒屋,從小茅那第一次聽到Yo La Tengo的”May I Sing With Me”就成了我最後心儀的西洋搖滾樂團...

期間也是有喜歡部分國內創作,如早期的羅大佑 、後來的崔健(哦!他不是國內),直到《抓狂歌》才真正讓我開聰,不能說是從西洋轉回本土,而是開始可以欣賞不分地域的音樂美感或誠摯創作。離開台北之前,濁水溪公社及甜梅號是從現場聽進來的,不再是機器的單向,在地與臨場,台灣認同緩慢揚升...

回高雄後其實不太去追音樂了,一陣子沒聽也不覺得缺少什麼,可能一腳踩進單車(雖然從小就有在騎),身心超頻開展。怪鴨還說原本以為我是文青,哪知我是運動員。這點我要澄清:我不是運動狂,而是喜歡單車的可能性,我從沒喜歡純運動的跑車就是證明。

有天怪鴨紅著雙眼要我聽這張《菊花夜行軍》,雖然先前可能也知道觀子音樂坑回鄉組了交工樂隊,這張專輯轟然連結了我來自遠方的聽覺經驗與近鄉情卻,說的是我沒了家的故鄉旗山隔壁庄美濃的返農故事。至於是多撼人、多厲害,我真的無法說得更好,請參照公告說明,還有馬世芳引導的你如何一試入魂...

與串門同事參與了2001年美濃黃蝶祭/菊花夜行軍發表演唱會,鐵牛與嗩吶、鄉親與鐵粉,之後在原鄉美濃舉辦的演唱會幾乎都沒錯過,遺憾的是那也是交工時期的最後一場。2004《臨暗》發行,生祥以臨時組合回到美濃夥房辦發表會,同殤交工的解散... ;2006《種樹》,一張充滿希望、精煉又美麗的新樂章,走出交工、拜拜《菊花夜行軍》。也是在夥房的發表會,被大竹研的空心吉他電到,尤其是「後生·打幫」的狂飆Solo,不插電就火力爆表,開始了現在生祥樂隊的雛形。《種樹》是我收到手機裡會隨身聽的一張,而《菊花夜行軍》就沒辦法隨便就拿出來聽。2009 《野生》也是這個沒有打擊樂器的架構,絲毫不覺得缺少什麼。

應該是直到2010《大地書房》發行,早川徹的Bass加入,在大路關鍾理和故居的那場演唱會,還找來打擊樂手吳政君,並預告接下來會是搖滾樂基本的「四件組Four-piece band」,那正是我想聽到的天啓福音。(應該)也是在那場的安可曲第一次聽到久違的「風神125」,《菊花夜行軍》回來了!此後的現場,安可曲大多會是「風神125」,如果樂迷夠捧場,甚至可以坳到「菊花夜行軍」,上下一起「ㄧ二ㄧ二ㄧ二三四ㄧ二三四」...。

2013四件組的《我庄》,到2016六員大編制的《圍庄》雙專輯,大獎手到擒來。太熟悉這些專業樂手的表現,但每一現場都還有即興的歧異演出,都已經跨入爵士領域了。但是每到安可曲「風神125」,還是會響起最大的歡呼,每個人都在等!15年了,又將要菊花夜行軍!

20170218

站出來反空污之前


PM2.5、空污問題嚴重,除了站出來要求有關單位善盡職責,自己應該也要出點力,畢竟一座城市最大的空污來源其實是汽機車廢氣。不然也只是置身事外,抗議一下就把責任推給公家或別人,反空污就淪為大拜拜,放放煙火而已。對於空污,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少開車/騎機車,以步行、騎單車、搭大眾交通工具來替代。

關於空污的來源,從先前知道的,到最近上網找的(列幾個在下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佔當地城市的22~75%,其中根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保署空保處提出的修正,工業污染佔23%(而非經濟部原先公告的9.6%),而車輛直接汙染則同樣是23%,但加上驚人的37%來自營建/道路揚塵,汽機車還是主要空污來源無誤!

還有這張去年對「空污原鄉」北京PM2.5來源的分析,汽機車佔的比例雖然不太高(22%),但是把附近排放的算進來(24.5% 當然包括汽機車排放),仍是最高的類別,高於北京附近重工業或燃煤。無論要不要歸咎境外移入的,工業污染到底被低估還是高估,汽機車對於當地空污的貢獻絕對超過三分之一。所以別只是站出來反空污!

沒有自行車道、太熱、單車會被偷。看起來這是不單車通勤的三大理由,或許因地而異,大抵是設施、氣候、社會三個面向。個人可以做的,我能說的就是腳踏車這部分,提供這三面向的解答,讓想要通勤的人一試入魂、欲罷不能,這其實比想象中容易而愉快。

自行車道
這應該是指單車友善設施,台灣一向只注重自行車道,那就先講自行車道的問題。如圖,這高雄輕軌旁的自行車道應該是很豪華的了,和馬路區隔、路直不窄、柏油鋪面...。但圖上就可看出來一些問題:維護不易或輕率,如果是一般馬路會放任除草之後不清理路面嗎?行人也愛用自行車道,這其實不能怪行人佔道,輕軌沿線也沒有規劃人行空間;看不到的還有,跟馬路比起來路面其實不平;與車道或出入口交會處容易讓汽車忽視(即死亡交叉)…

騎馬路就好,四通八達,方便迅捷,比搭大眾交通工具省時省錢。安全問題,首先屏除意外(在家也會有意外),沒有人在馬路上是故意要傷人。公部門也越來越傾向在馬路上劃自行車道(已嘗試太多錯誤),一開始可能是劃線或顏色區隔,可以根據車流等狀況,或有臨時或硬性區隔。全面普及的單車路網就可完成,省錢省事,如果要每條自行車道都像輕軌旁這一種,永遠也不可能達成(也沒比較好用)。

慕尼黑的限速30街道

最後一個特效藥:市區一般馬路速限30公里,即是單車/行人友善。越多人上路就越安全,公部門也越來越朝這個方向,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單車友善城市都是如此。

太熱
或太冷,氣候等難以騎車通勤的環境因素。那就說泡湯好了,一開始很燙吧?但你知道腳先下去、腰下去、慢慢坐下去直到脖子...,當你在礁溪燒水溝泡個兩分鐘受不了要爬起來,旁邊的老皮阿伯就會說:少年ㄟ這麼沒擋頭!

人體非常奇妙,去騎單車你會更驚訝。但是,現在PM2.5可能才是最大阻礙,或藉口...。知道溫泉泡完很舒服、有益身心,所以你會去試,試過成主顧。PM2.5還沒被大家認知之前,一樣也吸很久的汽機車、石化等廢氣了。沒有否認空污的可能危害,但願不願意一起想辦法降低污染?

還有,你知道嗎?騎單車不是吸最多廢氣的:「誰是人肉吸塵器?

腳踏車會被偷
的確,我們蠻缺乏可以安全停放單車的場域,要付錢的也可以。但是我那台老爵士伴我十多年,是我的單車裡最便宜卻是最常騎的,到處停、到處鎖,至今還在服役,可以聽聽我的經驗談吧?

如果停車的地方都是安全可期的,那當然騎什麼車都好。不然要另外找一台通勤用車,而不要騎你的高價戰馬如公路車。它可以很低調或很特殊(如傳教士法噴漆醜化),加個不要太爛的鎖、停三、五十分鐘還在安全期內;如果要停更久,那顯著的地方比很多單車一起停的地方更好,找一個可以單獨把單車跟燈柱等鎖在一起的點;如果你停在外面一個地方幾天以上,那其實就是昭告偷兒:來動手吧!即使是在全球最單車友善的城市也一樣有這個問題。

紐約街景之一
來具體描述一下它是什麼樣子:單速就好,耐用、高效率、簡單幾乎免維護,沒有變速器等會讓人垂涎的零件;有土除、立車架,可以保持身體及衣物乾淨,全天候、好停好站;有個前或後貨架更好,帶行李、快樂Shopping去。如果還是有疑慮,可以先試試去家咖啡或餐廳找個可以看到你單車的位子,看看它到底會引起多少注意?

還有,你知道有公共單車吧?!

不說什麼權利與義務、「應該」如何如何...,騎單車通勤對於個人還是好處比壞處多很多:自由、樂趣、健康、省錢、便捷...,也許下次再來分享。

* 依區域的汙染來源圖:台灣北京新加坡華盛頓西雅圖Puget Sound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