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8

站出來反空污之前


PM2.5、空污問題嚴重,除了站出來要求有關單位善盡職責,自己應該也要出點力,畢竟一座城市最大的空污來源其實是汽機車廢氣。不然也只是置身事外,抗議一下就把責任推給公家或別人,反空污就淪為大拜拜,放放煙火而已。對於空污,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少開車/騎機車,以步行、騎單車、搭大眾交通工具來替代。

關於空污的來源,從先前知道的,到最近上網找的(列幾個在下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佔當地城市的22~75%,其中根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保署空保處提出的修正,工業污染佔23%(而非經濟部原先公告的9.6%),而車輛直接汙染則同樣是23%,但加上驚人的37%來自營建/道路揚塵,汽機車還是主要空污來源無誤!

還有這張去年對「空污原鄉」北京PM2.5來源的分析,汽機車佔的比例雖然不太高(22%),但是把附近排放的算進來(24.5% 當然包括汽機車排放),仍是最高的類別,高於北京附近重工業或燃煤。無論要不要歸咎境外移入的,工業污染到底被低估還是高估,汽機車對於當地空污的貢獻絕對超過三分之一。所以別只是站出來反空污!

沒有自行車道、太熱、單車會被偷。看起來這是不單車通勤的三大理由,或許因地而異,大抵是設施、氣候、社會三個面向。個人可以做的,我能說的就是腳踏車這部分,提供這三面向的解答,讓想要通勤的人一試入魂、欲罷不能,這其實比想象中容易而愉快。

自行車道
這應該是指單車友善設施,台灣一向只注重自行車道,那就先講自行車道的問題。如圖,這高雄輕軌旁的自行車道應該是很豪華的了,和馬路區隔、路直不窄、柏油鋪面...。但圖上就可看出來一些問題:維護不易或輕率,如果是一般馬路會放任除草之後不清理路面嗎?行人也愛用自行車道,這其實不能怪行人佔道,輕軌沿線也沒有規劃人行空間;看不到的還有,跟馬路比起來路面其實不平;與車道或出入口交會處容易讓汽車忽視(即死亡交叉)…

騎馬路就好,四通八達,方便迅捷,比搭大眾交通工具省時省錢。安全問題,首先屏除意外(在家也會有意外),沒有人在馬路上是故意要傷人。公部門也越來越傾向在馬路上劃自行車道(已嘗試太多錯誤),一開始可能是劃線或顏色區隔,可以根據車流等狀況,或有臨時或硬性區隔。全面普及的單車路網就可完成,省錢省事,如果要每條自行車道都像輕軌旁這一種,永遠也不可能達成(也沒比較好用)。

慕尼黑的限速30街道

最後一個特效藥:市區一般馬路速限30公里,即是單車/行人友善。越多人上路就越安全,公部門也越來越朝這個方向,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單車友善城市都是如此。

太熱
或太冷,氣候等難以騎車通勤的環境因素。那就說泡湯好了,一開始很燙吧?但你知道腳先下去、腰下去、慢慢坐下去直到脖子...,當你在礁溪燒水溝泡個兩分鐘受不了要爬起來,旁邊的老皮阿伯就會說:少年ㄟ這麼沒擋頭!

人體非常奇妙,去騎單車你會更驚訝。但是,現在PM2.5可能才是最大阻礙,或藉口...。知道溫泉泡完很舒服、有益身心,所以你會去試,試過成主顧。PM2.5還沒被大家認知之前,一樣也吸很久的汽機車、石化等廢氣了。沒有否認空污的可能危害,但願不願意一起想辦法降低污染?

還有,你知道嗎?騎單車不是吸最多廢氣的:「誰是人肉吸塵器?

腳踏車會被偷
的確,我們蠻缺乏可以安全停放單車的場域,要付錢的也可以。但是我那台老爵士伴我十多年,是我的單車裡最便宜卻是最常騎的,到處停、到處鎖,至今還在服役,可以聽聽我的經驗談吧?

如果停車的地方都是安全可期的,那當然騎什麼車都好。不然要另外找一台通勤用車,而不要騎你的高價戰馬如公路車。它可以很低調或很特殊(如傳教士法噴漆醜化),加個不要太爛的鎖、停三、五十分鐘還在安全期內;如果要停更久,那顯著的地方比很多單車一起停的地方更好,找一個可以單獨把單車跟燈柱等鎖在一起的點;如果你停在外面一個地方幾天以上,那其實就是昭告偷兒:來動手吧!即使是在全球最單車友善的城市也一樣有這個問題。

紐約街景之一
來具體描述一下它是什麼樣子:單速就好,耐用、高效率、簡單幾乎免維護,沒有變速器等會讓人垂涎的零件;有土除、立車架,可以保持身體及衣物乾淨,全天候、好停好站;有個前或後貨架更好,帶行李、快樂Shopping去。如果還是有疑慮,可以先試試去家咖啡或餐廳找個可以看到你單車的位子,看看它到底會引起多少注意?

還有,你知道有公共單車吧?!

不說什麼權利與義務、「應該」如何如何...,騎單車通勤對於個人還是好處比壞處多很多:自由、樂趣、健康、省錢、便捷...,也許下次再來分享。

* 依區域的汙染來源圖:台灣北京新加坡華盛頓西雅圖Puget Sound通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