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我沒去過哥本哈根,但從一些照片與影片上,感覺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充滿單車專用道。網路技術讓我找到可以驗證的方法,花了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神遊了GoogleMap街道實景*的哥本哈根市(一些照片列在下面),以及哥本哈根單車倩女照片輯 裡的畫面(她們都不是「單車菁英」)。我推估真正分離型的單車道不到十分之一。主要大道、寬度夠的才有分隔;一般馬路大都只是畫線或標示(即美洲的慢車道單車優先道Bike Lane),路口或有藍色區塊標示;而後街小巷甚至連畫線或標示也沒有(不用),單車到處都是,真是怡人的城市。

「你看看,大家都靠得那麼近,但他們似乎都不為意。這裡的交通是一個複雜的舞蹈,但是每個人都知道舞步」P94,《鐵馬革命》

如果真覺得在馬路上跟車輛一起騎車危險,那麼即使到了最單車友善的城市,恐怕也行不得也。美國(或台灣)拿來當作範本的單車專用道,既沒有顯著的作用,也沒有那麼普遍,與我實際的單車通勤經驗值相符。那絕對是因為夠多的人上路騎車,與汽車駕駛間有默契所致(有錯一定是汽車的錯),和單車專用道沒有絕對關係。

哥本哈根或阿姆斯特丹可以是終極理想的都會,但對一個想要成為那樣城市的後進,光靠單車專用道想要達成,要耗費多大的資源、多久的時間是一回事,最終可能就只是藍圖而已,滿足對於未來的憧憬。

要把在路上騎車的人定義為「單車菁英」無所謂,我們不是滿足於目前的上路環境,而是相較之下,單車通勤好處還是比壞處多。對於吸引更多人上路這件事,純粹覺得蓋單車道不是優先要做的。如果路上沒有汽機車(或很少),那任一條馬路都是理想單車道,包括巷弄、林蔭道、鄉間小路...,很多單行道可以取消。

沒有說要每個人從開車到不開車哦!只是有些路程可以用步行、單車或捷運等來取代。對於汽機車的依賴減少三分之一,就會讓居住環境與個人健康有天大的改變,那就會是下一個哥本哈跟或阿姆斯特丹。到那個時候,要在馬路中間種一排樹,讓單車與汽車分開,Why not !


* GoogleMap提供的街道實景,雖不是及時影像,但也是近一兩年的照片。我以隨機點取方式,看到的街景大多不是著名的分離式單車道。我甚至覺得比例太少,而刻意去點取大街道來看。

P.S. 實在停不下來,我又「飛」去阿姆斯特丹逛了一下,分離式單車道似乎更少。最後一張GoogleMap街景還拍到兩個小朋友在街上騎車...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20100601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騎車上路安不安全的問題,就像一群老鼠在討論如何防貓一樣,最後終於得到一個結論:如果貓掛著鈴鐺,大家就知道貓來了!那,誰去把鈴鐺掛在貓脖子上?

誰要先上路騎車?還是在等通勤單車道路網完成才要上路?那會不會像那顆永遠也掛不上去的鈴鐺?

《鐵馬革命》這本書在第七章「克服安全障礙」中講得很多,包括最大的爭議:在馬路上騎車到底危不危險?美國在一般道路上騎車是天經地義,也有先拜提出《騎車上路小撇步Bicycling Street Smarts》等資訊。教導大家如何安全地與其他車輛共用馬路,也就是一起在車流中Ride with traffic,這樣彼此都可以預測動向,造福很多實際上路的單車騎士;但是有很多人認為目前單車上路者多是菁英,一般人會期待歐陸的單車道系統,其中一個章節很有趣:

「因為他們*1擔心會被迫離開主要道路,而不在乎是否吸引到更多的新騎士」(P335),第一次看到這段話很震撼,前一句的確是我所擔心的,離開便捷的一般馬路而到單車道騎車真的是我的惡夢;然而這必然後一句說詞就成立嗎?

這位安妮‧拉斯克小姐的言論我仔細推敲過幾次(還請朋友從美國幫我找原文),她主張全面興建單車專用道而掀起一場筆戰,而自己本身因為覺得「道路太危險」已經四年多沒有上路騎車了。她說「女人通常比較不喜歡冒險,不想要直接騎在車流裡,她堅稱只要萬事俱備,美國也可以採用現代設計的單車專用道」。

我覺得她之所以引發論戰很大的原因是操作性別議題,我相信每個已經在路上騎車的人,不會自私地不管老弱婦孺上路的問題。兒童的確需要經過學習單車安全上路,而非以為單車道就是答案。凡是上路都有風險,單車道不會比較安全,這是過來人的經驗。任何人都可以很會騎車,這跟我們會長大、變老是一樣的,只要常上路與觀念正確。

而且,她期待的「萬事」只怕永遠也不會「俱備」*2,如果美國不改變他們的汽車與居住文化。荷蘭、丹麥不是因為單車道「吸引」人們上路騎車,而是因為騎車最方便而開車不方便。他們需要通勤的距離遠低於美國,汽車當然非必要。而美國地大與「都市擴張Urban Sprawl」的特性,對於汽車的依賴非比尋常。只看到歐陸單車友善的「果」而沒有看到「因」,要成功很難...

不管是迷信自行車道,還是「菁英上路說」,「越多人單車上路就越安全」是沒有爭議的!

所以,要蓋一條單車通勤示範車道可以,還要經常舉辦該路段的鼓勵上班騎車活動,或公部門率先推行...。而在新建快速道路上封路辦單車大拜拜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又不是日後的單車康莊大道。大拜拜完,大家繼續朝九晚五,如果有空,再參加下一個大拜拜。如果單車不能成為實際的通勤選項,決定性替代功能,關乎自己的荷包、時間與生活品質,那再多的單車道何用?我沒問題可以等到中山高全線封閉再來參加建國五千年單車大拜拜。


*1 她指的「他們」是「一群很會騎車而且健康的男性白人」,事實上美國第一批在都會衝鋒陷陣上路騎車的是紐約單車快遞,而他們大多是西印度群島裔;還有書裡面一位說:「你騎得越快就越安全」的是女性(P138)...

*2 是指不改變目前汽車主流體系而另外興建一套單車道系統。騎在專用道上誠可以免去一些汽車的干擾,但是最終還是會導向一些衝撞航線Against Traffic,因為有分離就有交會,那就是「死亡交叉」,那個讓雙方沒有預期對方會冒出來的動線,大部分的單車死亡案例都是如此。各行其是,彼此搶奪道路資源,對立更加明顯,依然是肉包鐵的單車騎士不會比較安全。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