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4

通勤車的德性What it looks like a commuter bike



610梅雨持續肆虐,我已經騎車通勤四天了,每天莫非定律一定淋雨,看來明天也一樣。騎什麼車出門呢?毫無疑問的是@K通勤車的原型、我所有車中最便宜的一輛…(大一點的圖

隨著最後一輛@K車給有緣人,我只剩這台原型。從買中古車來(原是一輛變速700C學生車),拆掉一些東西,換上一些朋友贊助的裝備,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騎滿五年了。雖然偶而也騎輕快的定速車風神一下,或是26吋的旅行車,它還是我的通勤首選。說真的,快的車可以讓通勤省個幾分鐘,但會不會更省力?我的經驗是不會!因為你會更用力去飆,而通勤不是運動(雖然無論如何一定有運動之效),幾次下來,最輕鬆的通勤車還是它。

我設定的齒比是2.2,單趟15公里以內的市區平路,是綽綽有餘。或站起來起步/加速/上橋,騎快時就靠Spin衝刺(市區有紅綠燈這不會需要太久)。正常巡航非常舒適,完全沒有變速的需求。

去掉變速器之後,免維修變成最大的好處,而且車子簡潔耐看。特別需要改的是換裝V煞夾片(或好一點的C煞片),以獲得更好的制動效果。出勤率高也因為車子不顯眼(雖然朋友開始說@K車在路上很多人注意了),沒有高級零件,比較不擔心被偷。

通勤車上另一個關鍵零件就是土除啦!雖然它是登山車革命中最先被拆掉的無用零件之一。土除讓雨天不狼狽,可以撐傘(不推薦)或輕雨衣。就算要讓雨淋,衣服才不會被濺上來的泥沙髒污掉。沒有下雨時,經過有水路面也才不會讓上班服裝髒污。通勤車絕對必要!

最近把它裝上冰角除役的大車籃,平時可以減輕一些肩上負擔,也可順道採買或載一些東西。這樣還可以騎幾年呢?打算一直騎下去,除了耗材,沒有意外是不會壞的,一輛這樣的通勤車。

20120609

關於生祥與交工



2004年底生祥發表《臨暗》,在美濃伙房的發表會上,生祥侃侃而談「交工」解散的一些心情。我聽不懂客家話,但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超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特別是《菊花夜行軍》電了所有認真聽過的人之後,為何走不下了?這兩段客家電視影片(感謝上網成癮的怪鴨,很多資訊是這樣來的,經常干擾我的睡眠...)可以解我一些疑惑…

20120606

單車友善之鑰—為《好城市的單車生活》序



台灣的單車產業與世界同步,技術與規模各有擅場,單車還就是要MIT;把騎單車當作好運動及休閒方式也不遑多讓,假日騎車不只是流行而已,穿勁裝騎小摺、蒙面但不戴安全帽的風格也「台」出名;但講到回歸交通工具的單車文藝復興浪潮,台灣落後的時差不少,本書在講的就是這個單車生活形態。

主筆艾美‧沃克Amy Walker是《動能Momentum》雜誌的創辦人,這點算是拿到正確的鑰匙來開這扇單車友善大門。翻開這本雜誌,你不會看到身著萊卡勁裝的運動菁英,或桀驁不馴的極限天才。而會看到多一點時尚、多一點美感、多一點不在他方的生活...。它不鎖定專業市場,而是廣大的一般群眾,而這些倩女潮男對於單車的熱情可是一點都不輸人。

本書五十篇章節,從分享熱情、啟發到文化;從小撇步、Know-how到城市規劃,上路騎車應該知道的,應有盡有。主筆廣邀各領域專家,切入角度多樣,會看到像「能為你帶來更多性高潮」、「騎單車的收穫比損失的多九倍」、「騎單車是我最喜歡的認識新街坊的方式」、「藉由將交通方式從私人轎車轉為騎單車、走路及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把更多錢留在當地」、「因為你擺脫了政府與社會的限制」、「洛杉磯的單車合作社似乎都和烹飪有關」...等等精妙言論,看這本書就像在逆流而上桃花源,處處有新發現。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是:女性觀點。全書男、女作者恰恰各半(當然,主筆寫了好幾篇)。有《單車時尚風格》、《騎著單車去購物》、《女人與騎單車的益處》、《和孩子一起騎單車》...等。騎車不是打仗,受夠了男生硬邦邦的玩意兒,該聽聽女生怎麼說...

而第五十章《正在消失的汽車交通》則提出一個新穎的觀念。我們一般以為交通如流水,如果縮減車道意味會在其他地方堵塞。但「交通是氣態,而非液態」,是會蒸發的,如果預期縮減車道,人們會改用其他方式、或減少開車上路時機。鮮明的例子莫過於最熱鬧的紐約時代廣場,以往塞車不稀奇。現在縮減車道變成更多人行或休憩空間,時代廣場因而吸引更多人駐足,塞車卻也跟著消失。

國內推廣單車友善面臨一些困境,雖然認同先進城市的交通政策,但主事者寄望、單車族在等待單車道硬體系統的成功,其他族群則認為會侵害自己的空間。但單車友善是從革心開始的。近年來最波瀾壯闊、最有創意的單車運動就是回到過去,汽車還沒有主宰道路,單車哪裡都可到、也什麼都可載的年代。引言中提到的「臨界量Critical Mass」活動就是代表,時代巨輪轉一圈,回到馬路騎車一開始竟是奢求。

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單車友善,單車友善就是適宜人居的指標。本書涵蓋的,雖然網路2.0的時代都可以同步收到,也許是語言、文化或地理的差異,即使我們也都騎車上路,總是會有浪漫的距離。看著這些熟悉的觀念逐漸落實成單車友善政策,變成「他山之石」,對於本書的期許就更加濃厚。如果,我可以幫忙消除一些譯文上的疏離感,是十分歡喜榮耀的事。

《好城市的單車生活—享受單車代步、通勤和休閒的50個理由》,夏日出版

20120605

20120603私人行旅


鼓山公園老照片來自旗山奇

每年掃墓要掃四個地方,今年聽聞大伯說想要整理集中到一處,所以想要拍一些照片留念。我倒還蠻喜歡跑四個地方...

趁活動空檔來進行這私人行旅,騎Jamis活齒單速車上路,艷陽高照,不會是輕鬆的行程。一個半小時之後到達旗山鼓山下,這個「旗鼓對峙」的小山,我們小時候叫鼓山公園,以前是旗山神社,後來叫中山公園。小學必到的郊遊地點,雖然我們學校就在山腳下,如果當初砂岩階梯與石燈籠還留著,大概可列入經典名勝。先是國民政府無法容忍日本神社的存在,急欲以蔣公銅像、忠烈祠等替代。後來縣長又把典雅的砂岩階梯剷除,鋪上光禿禿的水泥階梯,上面還蓋了不知有何特色的蚊子孔廟,連山下的武德殿也懸疑地燒掉...。從此,30年來我沒有再踏上鼓山公園一步,直到今天…



因為五叔說,鼓山公園旁的太平寺還保留舊式石梯,這次特地來看看。圓潤的缺角,斑駁的色澤,還有跨過水圳的古橋,兩段式階梯,果然找回一點舊時的感覺。如果還有石燈籠,那就有點像樣。我在網海上搜尋,只有找到旗山奇上有一些老照片,旗山人應該都會有在鼓山公園石階前的相片才對...。從太平寺旁進入鼓山公園,發現一些以往都沒注意的碑記,還有蔣「公」銅像...。


近午沒多休息就直接往內門。30幾年前,我也是日正當中噴汗喘氣地騎著單車,台3線上往返自己與同學家,一樣竹林的味道...。每年掃墓的第一站,內門中埔第七公墓的曾祖父—周炎之墓,位於一片竹林之內...。正在懷疑是不是非掃墓時間而找不到時,低頭一看,我的名字就在墓碑上。來的方向不一樣,難怪看起來很陌生...。


第二站離得不遠,有韓國草覆蓋的曾祖母—黃碧(二娘)之墓,每次來都蠻清幽的。


第三站要跑遠一點,經過內門南海紫竹寺,往溝坪的內分子第九公墓,曾祖母—陳菜(大娘)之墓。這個墓最老舊,墓碑上的字樣都快看不清了。


第四站,離大娘的墓很近,祖父—周新得之墓。我爸曾說我像小老頭,有隔代遺傳的樣子,個性像祖父,拘謹僵硬…


最後,我的回溯之旅還差一站,旗甲路一段215巷21號,門牌還在,但不再的老家。我每天放學舀水澆菜的小水圳還在,鐵皮圍籬裡面,顯然不會有菜園…


訪舊也嘗新,去了一些沒去過的地方,家鄉如他鄉。高溫下氣力幾放盡,儘管高效率如單速車,慢慢地踩回現在鳳山的家...。

還有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