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單車生活救經濟」書摘 Chapter 1 to 8


第一章 搭便車的迷思

『如果我告訴你,開車讓你成為一個吃白食的人,造成經濟負擔,而騎車的人雖然在道路上不受歡迎,卻反而補貼了這些道路系統,你會怎麼想?為了讓一年的道路維護費用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由每位使用道路的駕駛來負擔,我們需要百分之五十四的通勤者以單車做為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

台北車展時魁哥給我一本書讀:《單車生活救經濟》。這是我有的單車友善議題翻譯書的第三本了,好像有個共同的特色:都是美國人寫的,半訪談、半實際經驗的科普類。也許美國正邁入後汽車紀元,想迎頭趕上他們原先背離的歐洲集居生活模式,西部拓荒精神而成就的散居汽車文明搖搖欲墜囉!
美國的前車之鑑,拿來台灣當借鏡,剛好而已。忙了一大段之後,可以開始讀了。魁哥先打了個預防針:翻譯實在....。就先後放些書摘吧!
P.S. 台灣不產油,汽車產業微薄。開車更是大把錢流出台灣...

第二章 誰的街道?

『如果美國汽車協會把這筆費用(停車費)也列入估算,平均費用每年將增加百分之十五,這使得駕駛四門轎車一年的費用超過一萬一千美元』
『騎單車的成本還沒有一套估算的標準,有人算過,把買車和維修的費用平均分攤到每一年,騎單車一年的成本大約在一百到三百美元』


這章提到行的花費,剛好來對照這幾天被騎車朋友分享討論的一篇:自行車城市的階級政治。騎車其實是很省錢的,也符合台灣實況,會以騎車為主要通勤方式的其實是社經地位低的。絕非這篇提到的「貧困的黑人對到處鋪設的自行車道大為光火,認為那是芬提專為有錢人做的建設」。這個誤會是長久以汽機車導向的結果,台灣目前主流民意也是如此。而柯P的雙城/雙塔更是嚴重誤導,豪華陣仗、運動專業的投入,以及坐車高價拍賣等活動...,也難怪大家這麼評論,完全背離主辦自行車城市VeloCity的意涵。

第三章 柏油泡沫

『「你買得起的房子,開車就可以到」,房地產經紀人這樣鼓吹,我們就照做,特別是低收入戶開始搬出市中心,住到不同郊區去。但是,住在郊區有許多隱藏性的生活花費。』

還是在講經濟,還沒講到身心健康這一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就直接公告郊區散居的生活形態,對身心健康都有害)。但是頭一句「你買得起的房子,開車就可以到」是不是有看沒有懂?這句應該是來自"drive till you qualify"或者 "driving for affordability",好一點的翻譯應該是「開到你買得起為止」。重點不是住在哪裡、住不住得爽,而是沒車就沒腳的終極美國夢,「開車」才是重點。「都會擴張Urban Sprawl」靠的是車子,到最後買車、維修、折舊、油錢、停車等費用倒是壓垮了很多遠距上班族...

第四章 通往健康的高速公路

『在土桑、波特蘭與幾乎每個相關個案...:每投資一美元,大約可以省下四到五美元。單車基礎建設可以創造出這麼多的經濟效益,事實上已經可以被視為健康投資,而不僅是交通投資』

投資到單車友善的,可以從節省醫療費用收回更多;可是投入維護或興建給汽車用的設施,卻導致更不健康的生活。這論調與數字不是天馬行空,英國、丹麥都有類似的報告。可參考這篇:「為何我不騎車還是該支持單車友善」。
「哥本哈根市政當局更指出,騎車通勤的效用,從健康、生產力、免於塞車、省時等面向,每騎一公里,整個社會獲益約是13便士;而每開車一公里,卻會讓社會損失8便士」。開玩笑,我每天通勤20公里就替公眾賺了125元台幣說!

第六章 放鬆腳步

『一項針對北京居民在二〇〇八年舉辦奧運前、奧運期間與奧運之後的調查發現,在交通和工業管制期間,他們的心臟健康明顯改善,這項管制措施投入一百七十億元,屬於清淨城市空氣的一部分,但是當這些管制措施結束後,風險因子立刻回復原狀』

這還不是特例,強國真是強大到可以控制氣候...。話說,我們對於空污問題若有對殺童案的千百分之一熱度(而空污殺的人豈止千百倍),一定可以改變些什麼的!

『拆除高速公路的案例,其中最成功的故事發生在南韓首爾,有條穿越市中心的巨大高速公路在二〇〇五年被拆除。曾經一度被其陰影壟罩的清溪川恢復了原有面貌,而原本環繞公路的區域則變成了一座公園。批評者預言,損失這條曾經可以每天承載十六萬八千輛車子的道路後,交通會全面打結。但相反的,行駛在城市裡的交通時間反而改善了,同時,空氣品質改善,新建公園附近商店的營業額也變好了』

還有紐約時代廣場,縮減道路而增添行人露天休憩區,凡而沒讓交通打結,因為遊客停留更久,買氣更旺...。

第七章 關於停車

『需求是誘發出來的,停車問題和交通壅塞同樣都有這個面向。蓋愈多停車位,就有愈多人選擇開車,進而創造更多停車需求。』

沒有停車位就會少開車。第一次到舊金山是從San Jose租了台車開過去,那輛車自從到了舊金山繞了一圈發現停車位難找之後,就一直停在偏遠的碼頭直到離開,然後到哪裡都騎我帶去的那台Haro登山車…

第八章 重新思考安全

『因為當很多人一起騎單車上路,就會引起汽車駕駛的注意,會學習面對這種狀況。他們會更專心開車,減速慢行,超車更謹慎,還會重複檢查盲點,防範未然;也會意識到道路變得更複雜,會依據狀況調整行為。結果是他們開車變得更小心,每個人因此受益,特別是汽車駕駛本身』

但是不包括台灣經常的封路大拜拜騎車活動!「被交管的人」會覺得反正只有大拜拜才騎車,甚至更加討厭單車騎士,沒交管看你怎麼騎!

『在騎單車最安全的那些國家,並沒有人戴安全帽,除非他們是在進行運動訓練,拱着背騎在公路單車上。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像加拿大、澳洲、和美國這些國家如此執著在安全帽上,因為安全帽是單車做為運動項目時的美學與文化配備的一部分,在這些國家,騎單車仍然被視為是一種運動』

登山車文化才與安全帽有最深的連結,公路車殿堂的環法賽是在很後期才規定選手要戴安全帽。雖然是兩極,不過這兩者都是運動,不是生活的常態(跟你花多少時間在運動無關)。本段最妙的是「美學與文化配備」,台灣單車熱不管退燒與否,騎士的樣貌倒是非常一致,要讓人家知道你在運動喔!

第9~13章Chapter 9 to 13

沒有留言: